- 部颁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案 2 次下载
-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级语文下册《爱莲说》 导学案 学案 2 次下载
- 19《诗两首》导学案 学案 2 次下载
- 19《外国诗二首》导学案 学案 3 次下载
- 24《河中石兽》导学案2 学案 1 次下载
2021学年陋室铭/刘禹锡导学案
展开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实词和虚词词义,识记文学常识;能翻译全文,并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完成文言词汇积累,体会托物言志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并学习刘禹锡淡泊的心境、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前预学
一.识记文学常识。
1.①本文作者 (772-842)字梦得, 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 ”。他与白居易齐名,合称 。人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 , 。
2.铭,是古代刻在 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 的,属于古代的 。
1.答案:刘禹锡, 唐, 诗豪, 刘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答案:器物, 警诫自己, 称述功德, 用韵, 骈体文(四六体)
3.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 )德馨( )鸿儒 ( )案牍( ) 苔痕( ) 西蜀( )
答案:míng, xīn , rú, dú, tái, shǔ
三.识记文言词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 )室,惟( )吾德馨(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 )调( )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 )之( )乱( )耳,无案牍( )之劳( )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案:出名,有名 灵验 这 简陋 只 品德高尚。馨,香气。 爬上,长上 映入 大 平民 可以用来 调弄,弹奏 不加装饰的琴 佛经 代指世俗的乐曲 取独 使……受到扰乱 官府的公文 使……劳累 形体,身体
四.请父母或同学帮忙,完成文言词义的听写。
第一课时课堂研讨活动
一.学习朗读。
1.认识骈体文。
《陋室铭》属于骈体文,也叫四六文。大家数一数每句的字数,大多几个字?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再轻声读一读,每个句子的末字的读音有什么特征?
1.答案:骈体文的特点:
每句以四个字或六个字为主,间有五个字或三个字的;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对仗;每个句子末字的读音很接近--这叫押韵,韵脚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所以读起来和谐悦耳,有很强的音乐美。
2.朗读指导。
①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②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③“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④“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按上述要求齐读全文。
3.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答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二.学习古汉语现象。
1.古今异义词。
①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鸿雁
②可以调素琴 古义: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等。
2.掌握活用词。
①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作动词 释义:
②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释义:
③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释义:
④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 释义:
⑤无安牍之劳形 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 释义:
3.掌握特殊句式翻译。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属于 句,应该这么译
②何陋之有? 属于 句,应该这么译
4.译好重点句。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1.答案:①大, ②可以用来。
2.答案:①出名,有名。 ②灵验。 ③爬上,长上。 ④使……受到扰乱。 ⑤使……受到劳累。
3.答案:①定语后置句。 译:绿色的苔痕长上了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了帘内。
②宾主前置句。 译:有什么简陋呢?
4.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三.理清文章内容。
再次齐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1)表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 。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3)描写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
(4)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 ?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6)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 。
(7)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并表现淡泊心境的句子是: , 。
(8)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 。
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⑷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无丝竹之乱,无案牍之劳形
(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四.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中修辞的作用。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个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
3.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答案: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答案: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3.答案: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
4.答案: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6.联系上下文,说说对于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5.答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6.答案: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7.答案: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表明: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8.答案: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环境特点:恬静,雅致。
五.根据上述讨论,你能归纳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答案:淡泊的心境,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课堂研讨活动
一.探究文章写法。
1.题目叫“陋室铭”,文章也写了陋室的景、客和事。作者仅仅是要铭记这陋室吗?那么百般赞美陋室又为了什么呢?
答案:陋室仅仅是作者寄托思想感情的物罢了,作者极力赞美陋室是为了突出因住在这陋室中的人“德馨”,所以陋室才不陋。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德馨”呢?
答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调素琴”“阅金经”,这是高洁的表现;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傲岸的情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淡泊的心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安贫乐道志趣。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矛盾吗?
答案:不矛盾。丝竹指世俗音乐,在古代也叫下里巴人,是宫廷、大官府中饮宴助兴之乐;素琴指高雅音乐,古人叫阳春白雪,且用了陶渊明隐居与客人宴饮时喜欢操“素琴”的典故。表现作者追求高雅隐逸的情趣。
4.借陋室来抒发情怀志向的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什么叫托物言志呢?
答案: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一种写法。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5.如果你要表达对自由的追求,你打算托什么物呢?
答案:在一碧长空中翱翔的雄鹰,
在湛蓝天空下任意飘荡的白云,
……
二.深入体味,培养情操。
1.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请模仿示例,把下面的空白处和省略号补足。(可以利用小组力量和智慧共同完成)
【示例】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1.略
2.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表演。
2.略
3.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刘禹锡被贬经历: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刘禹锡34岁)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
直至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又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但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答案: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彭城刘梦得,诗豪也!”
4.请大家沉下心轻轻诵读下面三句话,看看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案:重读“仙”“龙” 用以自比。
5.再读后面一句,有没有豪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答案:思诸葛,比子云,也想名扬天下,豪气!
6.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说明他心在哪里?他要去干什么?
答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自然不陋了。
三.现在能理解作者为何在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了吗?这句话属于什么句?该怎么读?
答案:一个胸怀伟大抱负的大诗豪住在这间小屋中,它与颜回住的陋巷一样,怎么会简陋呢?所以引用了孔子的反问句,加强肯定语气。反问句应该读出响亮的升调。
四.学生齐读:
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案,共3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学案及答案,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热身,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资料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