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2018)陋室铭/刘禹锡教学设计
展开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短文两篇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新课导入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者的赞美。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作?请随我一同走进课文吧!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读准字音
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译文: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3.“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4.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把握文章主旨】
理解文意,说说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通过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充分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参考译文:
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媚。
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方法运用】
请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知识——议论文,检查字词,层次结构,研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2018)爱莲说/周敦颐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2018)爱莲说/周敦颐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九年级下册(2018)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九年级下册(2018)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文章主旨,写作特点,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