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习题
展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形谷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D.水深壁陡
2.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向源头侵蚀B.流水侧蚀
C.流水向下的侵蚀D.冰川侵蚀
【解析】1选A,2选C。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形谷。“V”形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第2题,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源头,该河段外力作用以流水向下的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
下图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汊道河势。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峰值高达2 700艘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和畅洲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B.流水的堆积作用
C.海水的堆积作用D.流水的搬运作用
4.目前,右汊仍作为主航道的原因是( )
A.左汊水速较快B.右汊径流量较大
C.右汊水深较深D.左汊有江豚栖息
5.下列减少右汊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中,最可行的是( )
A.修建右汊护岸工程B.改左汊为主航道
C.在左汊修拦水大坝D.疏浚右汊浅滩区
【解析】3选B,4选D,5选D。第3题,和畅洲是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第4题,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右汊径流量小;从图中看出,左汊有江豚栖息区,不宜作为航道。第5题,为了减少交通事故,左汊目前不能作为航道,只能疏浚右汊浅滩区,拓宽航道,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完成6、7题。
6.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冲积扇B.陡崖C.沙丘D.峡谷
7.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解析】6选A,7选B。第6题,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有颗粒物质的选取,形成的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该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第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为流水堆积作用。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境内的天鹅洲牛轭湖形成于1972年7月。图1、图2分别示意天鹅洲牛轭湖位置及其沉积物粒径大小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形成天鹅洲牛轭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长江水的( )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
9.天鹅洲牛轭湖形成过程中,图2所示剖面处水流速度的变化趋势是( )
A.慢—快B.快—慢
C.慢—快—慢D.快—慢—快
10.1972年以后,该牛轭湖沉积物粒径相对较粗,其来源可能为( )
A.河流沉积B.湖泊沉积
C.风力沉积D.洪水沉积
【解析】8选B,9选B,10选D。第8题,在平原地区的河流,会因为水流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致使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废弃,形成所谓的牛轭湖,所以牛轭湖的形成与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第9题,由材料可知,天鹅洲牛轭湖形成于1972年,水流速度越快,泥沙沉积颗粒物越大,由图2可知,1972年以前的沉积物颗粒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说明水流速度由快变慢。第10题,1972年以后,长江河道与天鹅洲牛轭湖分离,泥沙沉积与河流无关。湖泊的流速较慢,颗粒物粒径较细。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且地势平坦,不会有风力沉积物在湖泊中沉积。该湖泊的沉积物粒径较粗,有可能为长江的洪水携带而来,注入湖泊之中,沉积而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 ,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 和 。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 岸,原因是 。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形谷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4)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解析】第(1)题,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流以向源头和向下侵蚀为主,形成乙图“V”形谷。第(2)题,D处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为主,易形成浅滩。第(3)题,图2显示地形为陡崖,河水在陡崖处下泻形成瀑布。第(4)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向右偏,则左岸水流较慢,泥沙沉积较多,导致沙洲与左岸相连。
答案:(1)乙 向源头侵蚀 向下侵蚀
(2)D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3)C
(4)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严重,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与左岸相连。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黄河口属弱潮多沙的强堆积型河口。黄河与潮流共同作用导致的盐淡水交汇使来自黄河的大量悬沙沉降,在黄河口形成巨大的拦门沙(图1),一年中大致枯水期侵蚀大于堆积,丰水期堆积大于侵蚀。图2为图1中从甲到乙不同年份的模拟剖面图。完成12、13题。
12.黄河拦门沙( )
A.面积一直增大B.面积稳定不变
C.前沿坡度变化不大D.海拔逐渐升高
13.拦门沙位置的年际变化,反映出( )
A.沉积总量增加B.潮流侵蚀减弱
C.年径流量增大D.气候变化
【解析】12选C,13选A。第12题,从图2中可知拦门沙从1984至1988年前沿离河口距离越来越远,平均海拔整体在波动性变化,不同部位的海拔变化不一致;说明面积整体是在扩大的,但是从材料中可知枯水期与丰水期主要河流外力作用不同,面积存在差异;从图中可直接看出拦门沙的前沿坡度变化不大。第13题,从上题分析可得拦门沙整体面积在扩大,说明沉积作用明显,泥沙沉积量增大;从时间来看,这段时间拦门沙面积增大,泥沙沉积量大主要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黄河含沙量增大所致,潮流侵蚀 、年径流量、 气候变化小,影响小。
荆江河段地处江汉平原,以藕池口为界,分上、下荆江。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两岸发育众多的扇状地貌。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九曲回肠”,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的牛轭湖。下图为长江荆江段河道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程度差异明显,可能是因为( )
A.地形差异B.流量差异
C.河岸岩性差异D.沿岸植被不同
15.上荆江沿岸的扇状地貌,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
16.下荆江裁弯取直后,其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大了河流的流量②改善了航运条件
③增加了湿地面积④减少了泥沙淤积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解析】14选C,15选D,16选D。第14题,荆江地势低平,河流曲折,化沙堆积较多,河流两岸大多为砂质岩层,易被流水冲刷侵蚀进而发生河岸崩塌,从而改道,导致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差异明显。上、下荆江河段地形、流量、沿岸植被差异不大。第15题,读图可知:扇状沉积体在凹凸岸、河流宽阔与狭窄处均有分布;洪水决口处,河流携带的大量沉积物通过决口被冲到洪泛盆地上形成的扇状沉积体。第16题,江心沙洲属于河流沉积地貌,是由于流水的流速下降形成的泥沙淤积,下荆江裁弯取直后,利于河水下泄,会减少沉积物在河曲地段沉积,因沉积物减少了,江心洲可能退化为水下砂体。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7.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15分)
(1)在图中圈出冲积扇和三角洲出现的位置,并标注。
(2)随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黄河水泥沙含量减少,分析可能对下游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第(1)题,河流在入海口处泥沙沉积会形成三角洲地貌;在出山口处泥沙沉积会形成冲积扇地貌。第(2)题,入海泥沙含量减少,河流泥沙淤积减少;三角洲面积增长趋缓(停止增长);河床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流中泥沙减少,水质变好。
答案:(1)图略(各画出一个或多个,位置较准确即可)。
(2)减少泥沙淤积;三角洲面积增长趋缓(停止增长);河床侵蚀加剧;水质变好。(答出三条,合理即可)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当堂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图中B处的地形名称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牛轭湖的作用可能有,读北半球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综合训练题,共5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精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