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部编版语文1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1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第1页
    2022年部编版语文1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第2页
    2022年部编版语文1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巩固提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小结,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等词,并能练习说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孙悟空的视频,出示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动物名称,共同交流你知道的关于这一动物的特点。
    生1:小猴子爱吃桃子、香蕉。生2:小猴子又聪明又可爱,还很顽皮。
    生3:小猴子会爬树,喜欢在树上荡秋千。生4:金丝猴是一种珍稀动物。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小猴子下山),学生齐读课题。
    3.随题识字。
    学习生字“猴”:“猴”读“hóu”;猴子是动物,是反犬旁,右边“侯”比“候”少了一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再自主拼读,同桌互读互纠,教师随机正音。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然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3.(课件出示生字:掰、扛、扔、摘、捧、抱、追)指导识记。
    (1)指名读,教师正音。
    教师正音:“扛、扔、捧”是后鼻音,“摘、追”是翘舌音;“掰、摘”的韵母都是“ɑi”
    (2)分类识记:“掰、扛、扔、摘、捧、抱”都是手部动作,“追”是脚部动作。
    ①“掰”:两手一分就是“掰”(动作演示)。“掰”表示双手把一物分成两份。
    ②课件出示小猴子的动作图片并和生字一一对应。(课后第3题)
    ◆看图读生字,边读边做动作。(“扔、捧”的韵母都是“enɡ”)
    ◆同桌合作读:一个读生字,一个做动作,然后一个做动作,一个读生字。
    ③师生一起说词语,做动作。
    掰玉米 扛玉米 扔玉米 摘桃子 捧桃子 抱西瓜
    ④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做得快。
    ⑤说话练习:你能任选几个你喜欢的动作各说一句话吗?
    生1:请不要乱扔垃圾!生2:今天,我和妈妈去摘橘子。生3:爸爸扛了一袋大米回家。
    4.(课件出示生字:结、满、瓜、蹦)指导识记。
    (1)指名读,教师正音。
    注意:“满”是前鼻音,“蹦”是后鼻音,“瓜”是三拼音节,“结”在“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中读“jiē”。
    (2)识记字形。
    ①“结、满、蹦”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瓜”是独体字。
    ②“蹦”可以编儿歌识记:“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
    ③组词识记。
    结:结实、开花结果 满:满意、满足、满身
    蹦:蹦高、蹦蹦跳跳 瓜:瓜果、西瓜、瓜子
    5.出示识字卡,一人上台任意抽取一张字卡,其余学生抢读并用该字组词。
    6.学生自主读课文,再同桌互读、分小组对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学生自主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一读,口头组词;和同桌交流写每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教师范写并解析生字的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左右结构。右部的横折往左收,撇先直再弯穿插到左边提的下方,捺较舒展,收笔与撇齐平。
    独体字。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上下结构。“”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左窄右宽。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
    独体字。平撇、长撇方向不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捺在竖提稍下处起笔,不与平撇相连。
    半包围结构。“井”字位置稍靠右,撇靠近竖中线;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从横中线上起笔,平捺要舒展。
    上下宽窄、长短较一致。首点与竖位于竖中线,使整个字中心对正。
    3.学生描红、临摹,把自己的作品和田字格里的生字相对照,比一比哪里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4.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小猴子下山后都到了哪些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路线图)
    下山——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边——回家去
    3.学习量词。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里,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齐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 )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 )玉米去( ),看见西瓜就( )去( ),看见兔子就( )去( ),最后( )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5.再读课文,大致感受故事的主要情节。
    五、课堂小结,作业设计
    1.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可以是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读课文后的感想,或者是上课的感受等)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3.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清楚故事情节;懂得做什么事都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玩“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
    (课件出示图片)一棵树上结了12个桃子,一只猴子正在树下摘桃子。教师每点击一下图片,桃子上便会出现一个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学生抢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读对最多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2.同桌间用会写字组词并听写,互评互纠。
    3.(教师出示词卡)指名按顺序贴在黑板上。(下山→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空手→回家)
    4.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第二句话写小猴子看见玉米,掰了一个后扛着往前走。
    (3)教师根据反馈,课件出示句式: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①引导学生口头填空。
    ②理解“掰、扛”两个动作。
    A.学生做“掰”玉米、“扛”玉米的动作。
    B.思考:小猴子为什么要用“掰、扛”这样的动作呢?(玉米地里结的玉米又大又多。)
    ③理解并积累词语:“又大又多”写出了玉米大而多的特点。(课件出示插图一)看图,你会说“又……又……”形式的词语吗?
    生:小猴子的尾巴又细又长,玉米秆又高又绿。
    (4)指导表情朗读。
    ①小猴子下山来,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可高兴啦!它掰了一个,扛着就往前走。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老师一起做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朗读指导: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读,做到平实自然;第二句,借助“又大又多”这一词语,读出小猴子对所见事物的欣喜之情。学生要进入故事情境,进行角色体验,体会角色的心情。
    ②指名上台表演读。
    2.模仿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想一想: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又是怎么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并做一做这些动作。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①交流汇报第2自然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感情)
    B.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 )着玉米,( )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 ),非常高兴,就( )了玉米,去( )桃子。
    C.指导结合“满树”想象桃子之多,结合插图二理解“又大又红”,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
    D.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汇报第3自然段。
    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 )着几个桃子,( )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 ),非常高兴,就( )了桃子,去( )西瓜。
    B.结合“满地”想象西瓜之多,结合插图三理解“又大又圆”,想想还有哪些东西是“又大又圆”的。(太阳、地球等。)再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捧”。
    C.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③交流汇报第4自然段。
    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 )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他看见一只小兔子( )的,真可爱,就( )了西瓜,去( )小兔子。
    B.结合插图四,想象小兔子“蹦蹦跳跳”的情景,体会小兔子的可爱,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抱、追”。
    C.齐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齐读,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
    ①引导回顾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来,掰了( ),扔了( );摘了( ),扔了( );摘了( ),扔了( );去追( ),( )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②(课件出示插图五)想象一下,小猴子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抓住“只好”,读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失落、后悔的心情。
    (3)交流:你从小猴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4.多形式读课文,体味课文蕴含的道理。
    三、图文结合,练讲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借助表格提取较为明显的信息。
    2.乱序出示5幅插图,学生排序,再结合小猴子的动作,练讲故事。
    提示: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这样的句式来说。
    3.同桌合作讲故事,讲得不足的地方可以互相指正、补充,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配合动作表演。
    4.指名表演讲故事。
    四、课堂延伸,拓展积累
    1.积累和手有关的动词。
    教师将“掰、扛、扔、摘、捧、抱、打、招、提、捉、挑、拔、拍、摇、搬”等字做成生字卡片,师生、生生共同玩“你做动作我来猜”的游戏。
    2.搜集“又……又……”形式的词语,并用它说一句话或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运用。
    又 大 又 多 → 玉米 又 大 又 多 又___又___→___又___又___
    又____又____→______又____又____ 又___又___→___又___又___
    3.续编故事。
    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先同桌说一说小猴子再次下山可能会做的事,然后在班上说一说、演一演。
    五、巩固提升,作业设计
    1.将本文所讲的故事表演给爸爸、妈妈看,重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请爸爸、妈妈点评。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看图说话,促进语言发展(教学难点)
    读完课文后,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接着教师边放课件,边指导学生观察。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时间约四分钟。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
    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一大块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跑到玉米地里,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李晓明同学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李晓明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到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跑到玉米地里,“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现在谁来说说第二幅图?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园里,它看到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张玲同学说得好吗?好在哪里?
    生1:“走着走着”一词用得好。
    生2:“又大又红”一词用得好,我们仿佛看到了桃子诱人的样子。
    生3:“高高兴兴”一词用得好,我们仿佛看到了小猴子的神态,感受到了小猴子的心情。
    师:张玲同学说得好,你们评价得也好。现在谁来讲讲第三幅图?
    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走着走着,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哇,西瓜地里的西瓜又大又圆,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摘了一个大西瓜,抱着大西瓜慢慢地往回走。
    师:吴雨霏同学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的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谁再说说第四幅图?
    生: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子。
    师:李亚文同学不仅能把图的意思说出来,而且还说得很有表情。大家应该向她学习。谁来说说最后一幅图?
    生: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子,小兔子往前面跑,小猴子在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师:以上几个同学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再请几个同学把这几幅图连起来说说。(挂出小黑板,小黑板上是让学生口述时用的词语)这些词是老师在自习课上教给大家的,能帮助大家把课文复述得更好。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词语和课件上的图复述课文?
    (全班学生都举小手争着要说)
    赏析: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不失时机地进行生动活泼的口语训练,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本文的五幅图展现了情节的发展变化,教师通过放映幻灯片,先指导看图,再引导说话,使学生在口述时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图画。这样,既有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与鼓励下,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1.本文构段很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示范讲解第1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自主支配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借助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小猴子的动作,再模仿小猴子的动作,通过动作表演,联系生活用词说话,将抽象的词意化作具体可感的动作与生活的场景,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动词的准确理解。文本分析
    本课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后,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___又___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课时安排
    2课时
    土块 石块 非常 正常 来往 以往 西瓜瓜地 进去 进入 天空 太空 空心
    (小猴子)来到哪里
    (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玉米地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掰、扛
    空着手回家去
    桃树下
    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扔、摘、捧
    瓜地里
    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
    扔、摘、抱
    树林边
    小兔子蹦蹦跳跳
    扔、追

    相关教案

    2021学年18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18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共3页。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18.小猴子下山:

    这是一份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教案18.小猴子下山,共2页。

    小学语文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熟读课文,理解内容,板书总结,梳理全文,中心思想体悟,教学反思,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