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沪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四章三角形综合训练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7088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沪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四章三角形综合训练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70881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沪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四章三角形综合训练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70881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沪教版 (五四制)第十四章 三角形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 (五四制)第十四章 三角形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尺规作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十四章三角形综合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数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四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有( )
①同位角相等;
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③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④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在中,AD是角平分线,且,若,则的度数是( )
A.45° B.50° C.52° D.58°
3、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的两边长为,,则它的周长为( )
A. B. C. D.或
4、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3和7,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0 B.15 C.17 D.19
5、已知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则a,b,c的值可能分别是( )
A.1,2,3 B.3,4,7
C.2,3,4 D.4,5,10
6、如图,,AC,BD相交于点O.添加一个条件,不一定能使≌的是( )
A. B.
C. D.
7、如图,若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0°后与重合,则( ) .
A.40° B.50° C.70° D.100
8、尺规作图:作角等于已知角.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说明的依据是( )
A.SSS B.SAS C.ASA D.AAS
9、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和,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
A. B. C. D.
10、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B=35°,则∠BAD=( )
A.110° B.70° C.55° D.35°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在Rt△ABC中,∠C=90°,两锐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点E、F分别在边BC、AC上,且都不与点C重合,若∠EPF=45°,连接EF,当AC=6,BC=8,AB=10时,则△CEF的周长为 _____.
2、如图,已知AB=3,AC=CD=1,∠D=∠BAC=90°,则△ACE的面积是 _____.
3、在△ABC中,已知∠B是∠A的2倍,∠C比∠A大20°,则∠A=_____________.
4、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若∠A=70°,则∠B=_____.
5、如图,在△AB1C1中,AC1=B1C1,∠C1=20°,在B1C1上取一点C2,延长AB1到点B2,使得B1B2=B1C2,在B2C2上取一点C3,延长AB2到点B3,使得B2B3=B2C3,在B3C3上取一点C4,延长AB3到点B4,使得B3B4=B3C4,……,按此操作进行下去,那么第2个三角形的内角∠AB2C2=________°;第n个三角形的内角∠ABnCn=________°.
三、解答题(10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50分)
1、如图,是的中线,分别过点、作及其延长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1)求证:;
(2)若的面积为8,的面积为6,求的面积.
2、如图,在中,,,,BD是的角平分线,点E在AB边上,.求的周长.
3、如图,和是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BC,DE分别是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求证.
4、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D=3,DC=5,动点M从A点出发沿线段AD—D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D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ME⊥PQ于点E,NF⊥PQ于点F,设运动的时间为秒.
(1)在运动过程中当M、N两点相遇时,求t的值.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DM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3)当DEM与DFN全等时,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DN的长.
5、如图,AD,BC相交于点O,AO=DO.
(1)如果只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OB≌△DOC,那么你添加的条件是 (要求:不再添加辅助线,只需填一个答案即可);
(2)根据已知及(1)中添加的一个条件,证明AB=DC.
6、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F分别同时从A、B、C以同样的速度沿AB、BC、CA方向运动,当点D运动到点B时,三个点都停止运动.
(1)在运动过程中△DEF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若运动到某一时刻时,BE=4,∠DEC=150°,求等边△ABC的周长;
7、在等边中,D、E是BC边上两动点(不与B,C重合)
(1)如图1,,求的度数;
(2)点D在点E的左侧,且AD=AE,点E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为F,连接AF,DF.
①依题意将图2补全;
②求证:.
8、如图1,点O是线段AD的中点,分别以AO和DO为边在线段AD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和等边三角形OCD,连接AC和BD,相交于点E,连接BC.
(1)求证DOB≌AOC;
(2)求∠CEB的大小;
(3)如图2,OAB固定不动,保持△OCD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OCD绕点O旋转(OAB和OCD不能重叠),求∠CEB的大小.
9、如图,Rt△ACB中,∠ACB=90°,AC=BC,E点为射线CB上一动点,连结AE,作AF⊥AE且AF=AE.
(1)如图1,过F点作FD⊥AC交AC于D点,求证:FD=BC;
(2)如图2,连结BF交AC于G点,若AG=3,CG=1,求证:E点为BC中点.
(3)当E点在射线CB上,连结BF与直线AC交子G点,若BC=4,BE=3,则 .(直接写出结果)
10、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C叠放在一起.
(1)如图(1),若∠DCE=33°,则∠BCD= ,∠ACB= .
(2)如图(1),猜想∠ACB与∠DCE的大小有何特殊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2),若是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板60°锐角的顶点A重合在一起,则∠DAB与∠CAE的数量关系为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分析】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
【详解】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故错误,是假命题;
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错误,是假命题;
③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正确,是真命题;
④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正确,是真命题,
综上所述真命题有2个,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命题真假的判断,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需要根据命题的题设和已学的有关公理、定理进行说明、推理、证明,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A
【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求出∠DCA,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C和∠B即可.
【详解】
解:∵AD是角平分线,,
∴∠DCA==30°,
∵AD=AC,
∴∠C=(180°-∠DCA)÷2=75°,
∴∠B=180°-∠BAC-∠C=180°-60°-75°=45°,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
3、D
【分析】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两边分别为和,但没有明确哪是底边,哪是腰,所以有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
【详解】
解:当4为底时,其它两边都为5,
4、5、5可以构成三角形,周长为;
当4为腰时,其它两边为4和5,
4、4、5可以构成三角形,周长为.
综上所述,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或.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题的关键是对于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没有明确哪边是底哪边是腰时,应在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前提下分类讨论.
4、C
【分析】
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为3和7,具体哪条是底边,哪条是腰没有明确说明,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详解】
解:①当腰是3,底边是7时,3+3<7,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舍去.
②当底边是3,腰长是7时,3+7>7,能构成三角形,则其周长=3+7+7=17.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题时注意: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则一定要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这是解题的关键.
5、C
【分析】
三角形的三边应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据此求解.
【详解】
解:A、1+2=3,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B、3+4=7,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C、2+3>4,能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
D、4+5<10,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满足两条较小边的和大于最大边即可.
6、C
【分析】
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即可判断选项;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即可判断选项;直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即可判断选项,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当添加条件是时,
在和中,,
,则选项不符题意;
当添加条件是时,
,
在和中,,
,则选项不符题意;
当添加条件是时,
在和中,,
,则选项不符题意;
当添加条件是时,不一定能使,则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
7、C
【分析】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 , ,从而得到,即可求解.
【详解】
解:∵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0°后与重合,
∴ , ,
∴.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旋转,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8、A
【分析】
利用基本作图得到OD=OC=OD′=OC′,CD=C′D′,则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根据“SSS”可判断△OCD≌△O′C′D′,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OB′=∠AOB.
【详解】
解:由作法可得OD=OC=OD′=OC′,CD=C′D′,
所以根据“SSS”可判断△OCD≌△O′C′D′,
所以∠A′OB′=∠AOB.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作图﹣基本作图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作图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9、C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再解不等式可得答案.
【详解】
解:设三角形的第三边为,由题意可得:
,
即,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
10、C
【分析】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D⊥BC,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解答.
【详解】
解:∵AB=AC,D是BC的中点,
∴AD⊥BC,
∵∠B=35°,
∴∠BAD=90°−35°=55°.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是基础题,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4
【分析】
根据题意过点P作PM⊥BC于M,PN⊥AC于N,PK⊥AB于K,在EB上取一点J,使得MJ=FN,连接PJ,进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EF=EM+EN,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如图,过点P作PM⊥BC于M,PN⊥AC于N,PK⊥AB于K,在EB上取一点J,使得MJ=FN,连接PJ.
∵BP平分∠BC,PA平分∠CAB,PM⊥BC,PN⊥AC,PK⊥AB,
∴PM=PK,PK=PN,
∴PM=PN,
∵∠C=∠PMC=∠PNC=90°,
∴四边形PMCN是矩形,
∴四边形PMCN是正方形,
∴CM=PM,
∴∠MPN=90°,
在△PMJ和△PNF中,
,
∴△PMJ≌△PNF(SAS),
∴∠MPJ=∠FPN,PJ=PF,
∴∠JPF=∠MPN=90°,
∵∠EPF=45°,
∴∠EPF=∠EPJ=45°,
在△PEF和△PEJ中,
,
∴△PEF≌△PEJ(SAS),
∴EF=EJ,
∴EF=EM+FN,
∴△CEF的周长=CE+EF+CF=CE+EM+CF+FN=2EM=2PM,
∵S△ABC=•BC•AC=(AC+BC+AB)•PM,
∴PM=2,
∴△ECF的周长为4,
故答案为:4.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正方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
2、##
【分析】
先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证出,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
【详解】
解:在和中,,
,
,
则的面积是,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
3、40°
【分析】
根据已知得出∠B=2∠A,∠C=∠A+20°,代入∠A+∠B+∠C=180°得出方程∠A+2∠A+∠A+20°=180°,求出即可.
【详解】
解:∵∠B是∠A的2倍,∠C比∠A大20°,
∴∠B=2∠A,∠C=∠A+20°,
∵∠A+∠B+∠C=180°,
∴∠A+2∠A+∠A+20°=180°,
∴∠A=40°,
故答案为:40°.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注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用了方程思想.
4、或或
【分析】
分①是顶角,是底角,②是底角,是底角,③是底角,是顶角三种情况,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
【详解】
解:由题意,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当是顶角,是底角时,
则;
②当是底角,是底角时,
则;
③当是底角,是顶角时,
则;
综上,的度数为或或,
故答案为:或或.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正确分三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
5、40
【分析】
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1B1A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别求出∠B1B2C2,∠C3B3B2及∠C4B3B2的度数,找出规律即可得出∠ABnCn的度数.
【详解】
解:△AB1C1中,AC1=B1C1,∠C1=20°,
∴∠C1B1A= ,
∵B1B2=B1C2,,∠C1B1A是△B1B2C2的外角,
∴∠B1B2C2= ;
同理可得,
∠C3B3B2=20°,∠C4B3B2=10°,
∴∠ABnCn=.
故答案为:40,.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根据题意得出∠B1B2C2,∠C3B3B2及∠C4B3B2的度数,找出规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
1、
(1)见解析
(2)的面积为20.
【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证明即可.
(2)分别根据和的面积,用CF表示AF、DF,通过,得到,,用CF表示出AE的长,最后利用面积公式求解即可.
(1)
(1)解:由题意可知:
是的中线
在与中
.
(2)
解:的面积为8,的面积为6.
,即
,即
由(1)可知:
,
.
【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根据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利用其性质,证明对应边相等,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
【分析】
由题意结合角平分线性质和全等三角形判定得出,进而依据的周长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
解:∵,,,
∴,
∵BD是的角平分线,
∴,
在和中,
,
∴,
∴,
∵,
∴的周长.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角平分线性质,熟练掌握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角平分线性质进行边的等量替换是解题的关键.
3、见解析
【分析】
由和是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得出知、、,证即可得证.
【详解】
解:和是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得出,
,,,
在和中,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4、(1)2;(2)当0≤t≤3时,DM=3-t,当3<t≤8时,DM=t-3;(3)2或1
【分析】
(1)根据题意得: ,解得:,即可求解;
(2)根据题意得:当0≤t≤3时,AM=t,则DM=3-t,当3<t≤8时,DM=t-3,即可求解;
(3)根据ME⊥PQ,NF⊥PQ,可得∠DEM=∠DFN=90°,再由∠ADC=90°,可得∠DME =∠FDN,从而得到当DEM与DFN全等时,DM=DN,根据题意可得M到达点D时, ,M到达点C时, ,N到达点D时, ,N到达点A时,,然后分两种情况:当时和当时,即可求解.
【详解】
解:(1)根据题意得: ,解得:,
即在运动过程中当M、N两点相遇时,t的值为2;
(2)根据题意得:当0≤t≤3时,AM=t,则DM=3-t,
当3<t≤8时,DM=t-3;
(3)∵ME⊥PQ,NF⊥PQ,
∴∠DEM=∠DFN=90°,
∴∠EDM+ ∠DME =90°,
∵∠ADC=90°,
∴∠EDM+∠FDN =90°,
∴∠DME =∠FDN,
∴当DEM与DFN全等时,DM=DN,
∵M到达点D时, ,M到达点C时, ,
N到达点D时, ,N到达点A时,,
当时,DM=3-t,CN=3t,则DN=5-3t,
∴3-t=5-3t,解得:t=1,
∴此时DN=5-3t=2,
当时,DM=3-t,DN=3t-5,
∴3-t=3t-5,解得: ,
∴DN=3t-5=1,
综上所述,当DEM与DFN全等时,所有满足条件的DN的长为2或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动点问题,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5、(1)OB=OC(或,或);(2)见解析
【分析】
(1)根据SAS添加OB=OC即可;
(2)由(1)得△AOB≌△DOC,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结论.
【详解】
解:(1)添加的条件是:OB=OC(或,或)
证明:在和中
所以,△AOB≌△DOC
(2)由(1)知,△AOB≌△DOC
所以,AB=D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1)△DEF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2)等边△ABC的周长为
【分析】
(1)利用△DEF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点的运动情况,求证和,进而证明,最后即可说明△DEF是等边三角形.
(2)利用题(1)的条件即∠DEC=150°,得出是含角的直角三角形,求出,最后求解出等边△ABC的长,最后即可求出等边△ABC的周长.
【详解】
(1)解:△DEF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由点D、E、F的运动情况可知:,
△ABC是等边三角形,
,,
,
,
在与中,
,
,
同理可证,进而有,
,
故△DEF是等边三角形.
(2)解:由(1)可知△DEF是等边三角形,且,
,,,
,
,
在中,,
,
,
,
等边△ABC的周长为.
【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和含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找到相等条件,进而证明全等三角形,综合利用全等三角形以及含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对应边长,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7、(1);(2)①作图见解析;②证明见解析
【分析】
(1)等边三角形中,由知,,进而求出的值;
(2)①作图见详解;② ,,,点E,F关于直线对称,,,,为等边三角形,进而可得到.
【详解】
解:(1)为等边三角形
.
(2)①补全图形如图所示,
②证明:为等边三角形
,
点E,F关于直线对称
,
即
为等边三角形
.
【点睛】
本题考察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解题的关键在于角度的转化.
8、(1)见详解;(2)120°;(2)120°.
【分析】
(1)如图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OD=OC=OA=OB,∠COD=∠AOB=60°,则利用根据“SAS”判断△AOC≌△BOD;
(2)利用△AOC≌△BOD得到∠CAO=∠DBO,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可得到∠AEB=∠AOB=60°,即可求出答案;
(3)如图2,与(1)的方法一样可证明△AOC≌△BOD;则∠CAO=∠DBO,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可求出∠AEB=∠AOB=60°,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1)证明:如图1,
∵△ODC和△OAB都是等边三角形,
∴OD=OC=OA=OB,∠COD=∠AOB=60°,
∴∠BOD=∠AOC=120°,
在△AOC和△BOD中
∴△AOC≌△BOD;
(2)解:∵△AOC≌△BOD,
∴∠CAO=∠DBO,
∵∠1=∠2,
∴∠AEB=∠AOB=60°,
∴;
(3)解:如图2,
∵△ODC和△OAB都是等边三角形,
∴OD=OC=OA=OB,∠COD=∠AOB=60°,
∴∠AOB+∠BOC=∠COD+∠BOC,即∠AOC=∠BOD,
在△AOC和△BOD中
∴△AOC≌△BOD;
∴∠CAO=∠DBO,
∵∠1=∠2,
∴∠AEB=∠AOB=60°,
∴;
即∠CEB的大小不变.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几何变换综合题: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3)小题.
9、(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或
【分析】
(1)证明△AFD≌△EA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F=AC,等量代换证明结论;
(2)作FD⊥AC于D,证明△FDG≌△BCG,得到DG=CG,求出CE,CB的长,得到答案;
(3)过F作FD⊥AG的延长线交于点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G=GD,AD=CE=7,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
(1)证明:∵FD⊥AC,
∴∠FDA=90°,
∴∠DFA+∠DAF=90°,
同理,∠CAE+∠DAF=90°,
∴∠DFA=∠CAE,
在△AFD和△EAC中,
,
∴△AFD≌△EAC(AAS),
∴DF=AC,
∵AC=BC,
∴FD=BC;
(2)作FD⊥AC于D,
由(1)得,FD=AC=BC,AD=CE,
在△FDG和△BCG中,
,
∴△FDG≌△BCG(AAS),
∴DG=CG=1,
∴AD=2,
∴CE=2,
∵BC=AC=AG+CG=4,
∴E点为BC中点;
(3)当点E在CB的延长线上时,过F作FD⊥AG的延长线交于点D,
BC=AC=4,CE=CB+BE=7,
由(1)(2)知:△ADF≌△ECA,△GDF≌△GCB,
∴CG=GD,AD=CE=7,
∴CG=DG=1.5,
∴AG=CG+AC=5.5,
∴,
同理,当点E在线段BC上时,AG= AC -CG+=2.5,
∴,
故答案为:或.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0、(1)57°,147°;(2)∠ACB=180°-∠DCE,理由见解析;(3)∠DAB+∠CAE=120°
【分析】
(1)根据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
(2)利用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
(3)利用特殊三角板的性质,角的和差定义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1)由题意,
;
;
故答案为:57°,147°.
(2)∠ACB=180°-∠DCE,
理由如下:
∵ ∠ACE=90°-∠DCE,∠BCD=90°-∠DCE,
∴ ∠ACB=∠ACE+∠DCE+∠BCD
=90°-∠DCE+∠DCE+90°-∠DCE
=180°-∠DCE.
(3)结论:∠DAB+∠CAE=120°.
理由如下:
∵∠DAB+∠CAE=∠DAE+∠CAE+∠BAC+∠CAE=∠DAC+∠EAB,
又∵∠DAC=∠EAB=60°,
∴∠DAB+∠CAE=60°+60°=120°.
故答案为:∠DAB+∠CAE=120°.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沪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 三角形综合与测试习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尺规作图,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之比为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 三角形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如图,点A,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 三角形综合与测试随堂练习题,共36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