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
展开学情分析: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对于诗歌教学的把握主要集中在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的情感上,对于诗歌写作手法讲解甚少。有部分同学知道借景抒情的写法,但是对这一手法的认知仅仅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借景抒情。
本节课将通过这首诗歌的语言表达拓展延伸至课外诗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叫做借景抒情。并且尝试用自己创作诗歌的方式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字词,对所列举的诗歌有一定了解并做好积累。
2、理解借景抒情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尝试自己习作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寻找诗歌景物的方法。
2、学会诗歌炼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歌语言对于诗歌情感体现的作用。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用具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诗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朗读法感知,想象法拓宽丰富文本,圈画法则品味关键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来启迪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训练方法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课件出示古诗,并朗诵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走进诗人。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解诗题。
《十五夜望月》是说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看月亮。有些诗题直接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只要读懂了诗题,就能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我们怎样读懂诗句意思呢?基本方法就是抓住关键词句,古诗下面有字词注解,我们可以利用古诗注解帮助读懂诗句。
知诗意。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句,鸦鹊已经栖息在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灵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背诵古诗,学法引领。
学习《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我们不但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还体会了抓住关键词,领悟诗意,感悟诗情。
拓展延伸。
背诵古诗。
收集积累有关月的古诗。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及反思,共4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出示学习目的,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设计,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