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及反思
展开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程标准 | 素养目标 | 任务设定 |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 1.通过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特点,学会分析区位因素。(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分析,总结归纳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区域认知) 3.结合所见所闻,讨论分析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地理实践力) | 1.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哪些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生产活动
(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特别提醒] 光照和热量条件既联系密切,也有区别。对同一地区来说,光照充足的时候热量也丰富,但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时,二者不一定呈现这种正相关,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充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2.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 | 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
水源 | 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保证农作物收成 |
地形 | 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 |
土壤 | 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
(2)人文因素
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③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④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教材思考] 1.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还有哪些?
提示: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还有资金、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
2.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提示:千烟洲地形主要为丘陵山地,气候湿润降水多,丘陵山地耕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业、人工草地;缓坡和平坦的谷地,土层深厚,不易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种业;地势低洼处易积水,出现洪涝,适合发展水产业。
将下列农业生产活动与其影响布局的主导因素进行连线。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相对稳定。
2.人文因素不断发展变化
(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2)科技的进步:改变不利自然条件,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微思考] 2019年7月,中国海水稻在沙漠环境下的试种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取得巨大突破,不论是水稻种植面积,还是水稻单产均刷新了迪拜沙漠水稻种植记录。在沙漠环境下种植水稻获得巨大成功,这是哪一区位因素变化导致的?
提示:科学技术的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 |
2021年1月21日据山东省统计局消息,2020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山东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种繁多,“米袋子”“菜篮子”等供给充足,不仅满足了省内需求,还为全国稳产保供做出贡献。尤其是蔬菜供应方面,占据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当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以占全国的1%的淡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约6%的耕地,粮食、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花生产量分别占到全国8%、9%、10%、11%、13%和16%。
问题1 (区域认知)山东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试判断其主要的粮食作物类型及其适宜的气候特征?
提示: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山东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农业耕作业发展。
问题2 (综合思维)山东寿光市是我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试分析其发展蔬菜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提示:气候适宜、光热充足、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问题3 (综合思维)山东的蔬菜供应占据了京津冀相当的市场份额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提示:蔬菜种植技术先进,生产量大,交通便利。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
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气候光照 | 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 如棉花分布于光照充足的地区 |
热量 | 积温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品种和耕作制度 | 如冬小麦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春小麦分布于中温带和寒温带 |
降水 |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状况、生产能力等 | 降水量>800 mm为水田农业;400 mm~800 mm为旱作农业;200 mm~400 mm为畜牧业 |
地形 |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 | 坡度<25°的地区,宜发展种植业;坡度>25°的山地,宜发展林牧业;低洼易涝地区适合发展渔业 |
水源 | 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 | 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地区,种植业要布局在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 |
土壤 | 土壤的肥力、厚度、酸碱度、墒情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 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黑土适宜种植大豆 |
2.社会经济因素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
市场 |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 | |
交通运输 |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 |
政府政策 |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 |
科技 | 机械 | 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 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
化肥 | 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 ||
良种 | 提高了单产量 | ||
冷藏 |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区域农业发展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只有把影响农业的因素考虑周到,分析农业发展条件才会具体全面。
| 概念说明 | 举例 |
主要区位因素 | 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完整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
主导因素 |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 |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不是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平坦的地形,当地的农业生产类型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
限制性因素 |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 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拥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行粮棉生产,因而水源就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
1.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阳光,根系浅,茎高1~2米,在石山、丘陵、沙地等都能正常发育。重庆市的酉阳,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武陵山区,享有“青蒿之都”的美誉,酉阳青蒿量大质优,有效成分青蒿素平均含量可达8‰,少部分优选品种青蒿素含量甚至达到16‰,居世界最高。抗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而来的。非洲是世界上疟疾流行地区,抗疟疾药物的需求量占世界80%以上。读世界青蒿素成品药产量比重图,完成(1)~(3)题。
(1)青蒿能在酉阳广泛种植的原因是( )
A.青蒿根系浅,环境适应力强
B.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起伏大
C.该地海拔高,气温低,作物生长周期长
D.青蒿能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
(2)种植青蒿能促进酉阳村民脱贫致富的原因是( )
A.青蒿生产技术水平高,单产高
B.产业链长,青蒿素成品药产量大
C.种植青蒿成本投入少,管护强度低
D.少部分青蒿品种的青蒿素含量居世界最高
(3)与中国相比,印度青蒿素成品药产量比重较大的原因是该地( )
A.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青蒿生长的沙土面积广
B.人口多,疟疾等传染病流行,需求量大,产量高
C.药品研发、生产、管理能力较高
D.为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条件充足,青蒿生长快
(1)A (2)C (3)C [第(1)题,酉阳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土层贫瘠,不利于植物生长,因而当地选择种植根系浅、环境适应力强的青蒿,A正确。选A。第(2)题,贫困地区村民的文化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种植青蒿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低,A错误;青蒿素成品药的研发、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当地属于贫困地区,缺乏这一条件,产业链短,B错误;种植青蒿技术要求低,成本投入少,管护强度低,所需劳动力少,有利于农户增收,C正确;当地农民主要通过种植并出售青蒿获得经济效益,少部分青蒿品种的青蒿素含量居世界最高有利于提高青蒿的价格,但只是少部分,带来的总体效益不高,D错误。选C。第(3)题,印度企业比较重视药品研发、生产,并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因而青蒿素成品药产量占世界比重较大,C正确;印度地形以平原、高原、山地为主,A错误;非洲是世界上疟疾流行地区,抗疟疾药物的需求量占世界80%以上,因而印度生产的青蒿素成品药也主要销往非洲,B错误;印度为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条件充足,青蒿生长快,有利于提高青蒿产量,但青蒿产量高不是青蒿素成品药产量高的必然原因,D错误。选C。]
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
早春和煦的阳光下,沉寂了一个冬天的东北大地正渐渐醒来。在素有“天下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春天来的似乎格外早些,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日光温室内,苗木正绿,草莓正红,外面还有几分春寒料峭,温室里的农民们却已是汗流浃背,正在辛勤地劳作着,鲜红碧绿的农产品从他们的温室大棚中生产出来走向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老百姓的餐桌,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中市民的菜篮子。
问题1 (区域认知)吉林省榆树市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是什么?判断理由是什么?
提示: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纬度较高。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吉林省榆树市的温室大棚的发展,改变了什么条件使得其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进行农业生产?
提示:通过温室大棚技术,改变了当地气候中的热量条件。
问题3 (综合思维)判断吉林省榆树市农民生产的温室蔬菜可远销千里之外,主要得益于什么?对其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提示: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改进,这种变化扩大了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人文因素 | 影响 |
市场区位 | 城市的发展,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
市场需求量 |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 |
交通运输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弱,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
政治 | 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对农业区位产生影响 |
2.树莓被西方人誉为“贵族水果”,其采摘机械化程度低,且对存储条件要求高,价格高昂。2008年以前,我国树莓种植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中西部地区种植规模较小。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滩区,经济较落后。该地树莓种植结缘于中国林科院“948科技项目”,种植户数量变化不定。据此完成(1)~(3)题。
(1)2008年以前中西部地区种植树莓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市场较小 B.气候条件限制
C.地形复杂 D.机械化水平低
(2)促使封丘县开始种植树莓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政策
C.土壤 D.交通
(3)导致封丘县树莓种植户数量变化不定的主要原因是( )
A.树莓价格昂贵,市场需求量小
B.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
C.种植户缺乏对市场的预判,种植存在盲目性
D.树莓对存储条件要求高,该地加工能力不足
(1)A (2)B (3)C [第(1)题,根据材料中“贵族水果”“价格高昂”等信息可以判断树莓为高端水果,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当地市场较小,同时树莓对存储条件要求高,不便于长途运输至经济发达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种植较少。选A。 第(2)题,从材料中“中国林科院948科技项目”可以判断,促使封丘县开始种植树莓的主导因素是政策。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经济较落后,信息闭塞,农民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够精准,从而导致树莓种植户数量变化不定。选C。]
综合思维——聚焦“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采用人工技术手段,改变自然光温条件,创造优化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使之能够全天候生长的设施工程。设施农业是个新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就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关键技术是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做到寒冷季节高透明高保温、夏季能够降温、能够将太阳光无用光波转变为适应光合作用需要的光波。它根据不同的种养品种需要设计成不同设施类型,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我国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利用太阳能的工程,绝对数量优势使我国设施农业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期,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人均面积的40%,发展设施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制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效技术工程。
旅游和科技正演绎着一场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下图为西安周边某县建立的农业产业园,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体验观光农业,无土栽培、无公害化生产、采摘游、家庭农场、订单式的私人配送与定制等手段,让农产品价格翻了几番,采用智能温棚控制技术,为农户带来“四季不断”的收入。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智能温棚改造了农业生产中的哪些要素 ( )
A.热量、光照、土壤 B.土壤、热量、光照
C.热量、水分、土壤 D.热量、光照、湿度
(2)导致当地农业生产形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 )
①气候变暖 ②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③交通运输的发展
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⑤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⑥农业生产私有化
A.②⑤⑥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D (2)C [第(1)题,根据材料,西安地处北方,但智能温棚使得农业生产四季不断,因此该技术改造了农业生产中气候条件,如热量、光照、湿度等,选D。第(2)题,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而且全球变暖也没有使得北方冬温达到可以露天种植;交通运输的发展拓展了产品的市场但不会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生产私有化有违事实。促使农业生产形式变化的主要因素应该是科技提供可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市场,选C。]
本题借助智能温棚的发展考查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等知识,体现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素养要求,智能温棚借助科技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气候、水源等因素进行改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课 堂 小 结 | 课 堂 速 记 |
1.农业生产是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获得农产品的过程,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其中气候影响农作物的类型与分布,地形影响农业的生产类型。 3.影响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有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其中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则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4.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人文因素变化较快,市场的变化是对农业区位选择最直接的影响。 |
题组1 农业区位因素
春节期间热销全国各地的库尔勒香梨是我国新疆的特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此回答1~3题。
1.新疆种植库尔勒香梨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①全年热量充足 ②夏季光照充足 ③昼夜温差较大 ④夏季降水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库尔勒香梨能在全国各地同期上市销售,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通信网络发达 B.交通运输便利
C.优惠政策支持 D.香梨提前采摘
3.库尔勒香梨在济南地区售价较本地梨高的原因是 ( )
①品质优良 ②劳动力成本高 ③运输成本高 ④土地成本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C 2.B 3.C [第1题,新疆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晴天多,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因此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第2题,交通运输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库尔勒香梨能在全国各地同期上市销售,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运输便利。第3题,库尔勒香梨在济南地区售价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品质优良及运输成本高。]
题组2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4~6题。
4.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5.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6.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
4.C 5.B 6.A [第4题,该地区有香蕉、水稻等作物,最有可能位于雷州半岛。第5题,该区域修筑河堤,开挖鱼塘,发展立体农业,对地形与水分条件进行了改造。第6题,随海拔的变化,热量、水分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农业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54节首问题
提示:江浙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工业化发展速度快,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桑蚕业逐渐萎缩,而广西气候条件优越(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农村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土地价格较低,发展桑蚕生产的成本低。
教材P57~58活动
提示:1.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2.集中在平原、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水稻。
3.亚洲水稻种植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单位面积产量高。
4.影响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外,还有劳动力、市场、生产经验、科技水平,食物偏好等社会经济因素。
教材P61活动
提示:1.南美洲、非洲、亚洲的这些种植花卉的国家和荷兰相比主要优势条件是:劳动力廉价、丰富,土地成本低、热量条件好,离北美和日本等消费市场较近。
2.发展中国家要保证鲜切花在销售市场的新鲜程度应提升交通运输的畅捷程度和进一步加强保鲜冷藏技术,使鲜花更快更好地到达消费市场。
3.
理由:产地离消费市场较近。
4.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以及劳动力、土地成本低,是这些国家花卉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