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 (上海)九年级第一学期3.2 溶液课后练习题
展开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同步训练试卷【可编辑】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
1、某实验小组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和水(密度约为1g/cm3)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B.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试剂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D.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25g(约24.0mL),水的质量是25g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溶解了30g某物质,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温度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D.20℃,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此时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20%
3、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大于b
B.增加溶质都可将a、b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
C.b中含有少量a,最好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取b
D.P点表示该温度下,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4、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A.面粉 B.麻油 C.食盐 D.泥土
5、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 B.冰水 C.碘酒 D.白醋
6、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 设计 |
| |||
实验 目的 | 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 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 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 | 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
A.A B.B C.C D.D
7、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 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B.℃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C.将℃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C两种溶液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A中含有少量B,要提纯A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8、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常加少量盐酸防止变质,若某新配制的FeCl3溶液中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溶液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A.1:1 B.1:3 C.91:94 D.1:94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结合水和溶液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矿泉水属于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生活中要降低水的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
(3)如图是电解水的装置图,点燃负极气体前要先___________,防止爆炸; 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_。
(4)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_______℃时,A、B 溶解度相等;
②若A中含少量 B,要提纯 A,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
③50 ℃时,若 50gA 加入 100g 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④40 ℃时,将 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8.6%的 B 的饱和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______。
3、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宜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1)实现“碳中和”,能源转型首当其冲,氢能是绿色能源,光伏发电可为电解水制氢气提供电能,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光伏发电用到的高纯硅可用SiO2制取,SiO2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CO2的捕获与封存也是实现膜中和的重要途径,有科学家提出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液化后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进行封存,二氧化碳在深海中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水中的溶解度______(填“大”、“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
(3)CO2若合理利用,也是一种重要原料。CO2与H2在催化条件下能反应生成甲醇(CH4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______,CH4O由______种不同元素组成,1molCH4O中约含______个碳原子。
4、如图为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45℃时,将70g的甲物质放入100g的水中,所形成的溶液质量是______。若降温到20℃时,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____(填“变大”或“变小”)。
(2)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加入一定量的水或者____温度。(选填“升高”或“降低”)
5、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和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
实验A,滴加水后看到U型管中________(填“左边”或“右边”)液面升高。
(2)如图B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含结晶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的溶解度是________。
②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
B.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乙易溶于水
D.从t2℃降至t1℃,甲、乙溶液中均有晶体析出
③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要提纯甲,实验步骤:加水溶解,蒸发浓缩,________,然后过滤。
三、计算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
1、在80g质量分数为15%溶液里加入20g水或20g溶质(全部溶解),计算这两种方法制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某工厂利用废硫酸与废锌粒反应制取硫酸锌。现取废硫酸4.9吨与足量的废锌粒反应,得到质量为1.61 吨的硫酸锌和一定量的氢气。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废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3、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中非气态物质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试分析并计算:
(1)生成氧气的总质量是______g。
(2)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
(3)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徐州地区石灰石资源丰富。某化学兴趣小组称取4.0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得实验数据如下:
稀盐酸的用量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第一次加入10g | 3.0g |
第二次加入10g | 2.0g |
第三次加入10g | 1.0g |
第四次加入10g | 0.4g |
(1)4.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__________g。
(2)求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5、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测定黄铜中锌的含量(黄铜是铜锌合金),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根据图示的实验过程和数据进行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
(2)生产氢气的质量。
(3)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 0.1%)
6、为测定一瓶久置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操作如图1所示,电子天平示数如图2所示。请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
(2)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69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8.8gCO2后的固液混合物206.3g,倒入废液缸中进行如下探究和处理:
已知在(1)中盐酸反应一半,(2)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1)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与氧化钙反应的物质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
(3)所用石灰石的纯度______;
(4)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5)用36.5%的盐酸配置实验所需的稀盐酸400g,加水的质量为______。
8、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随之而来也伴随着一定环境污染。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沉淀法除去水环境中的铜离子,并测定硫酸铜的含量。取128g的CuSO4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次数 | 1 | 2 | 3 | 4 |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合计/g | 40 | 80 | 160 | 200 |
生成的沉淀质量/g | 4.9 | 9.8 | 19.6 | 19.6 |
(1)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2)在第________________次反应后NaOH仍然不足;
(3)计算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9、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明同学取20g石灰石样品于锥形瓶中,将200g稀盐酸缓缓加入锥形瓶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求:
(1)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如果要配制200g10%的稀盐酸,则需要量取浓度为36%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cm3)体积为___________m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四、实验探究(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我国药学家屠呦呦研制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青蒿素的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青蒿素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有机化合物,燃烧时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青蒿素由碳、氢元素组成。
猜想二:青蒿素由______元素组成。
(实验与探究)他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H2O2溶液加入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并记录;
③点燃C处的酒精灯,使青蒿素样品完全反应;
④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装置D、E的质量并记录。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分液漏斗的优点是______。
(2)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
(解释与结论)若青蒿素样品为14.1g,其完全燃烧后,装置D增重9.9g,装置E增重33g(假设各装置均能充分吸收有关气体)。通过计算可确定猜想______正确。得出此结论的理论依据是______。
(3)请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装置E中的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______。
(4)取反应后装置E中的溶液50g,向其中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中性溶液。请计算蒸干该溶液得到的固体的质量______。
2、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5℃。
Ⅴ.(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温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Ⅶ.(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大小关系刚好与前者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
3、下面是教材下册中“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活动与探究。请你一同完成该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水中加入的溶质 | NaCl固体 | NH4NO3固体 | NaOH固体 |
加溶质前水的温度/℃ | 20 | 20 | 20 |
溶解现象 | 全部溶解 | 全部溶解 | 全部溶解 |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的变化 | 温度无明显变化 | 温度降低 | 温度升高 |
结论 (填“放热”或吸热“) | 固体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放热和吸热现象 | ①_____ | ②_____ |
③根据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说明NH4NO3固体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_____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填“<”或“>”或“=”符号)。
4、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1)学习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
[实验用品]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实验探究]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推理 | 实验结论 |
I | 加入2gKNO3,搅拌 | 全部溶解 |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 |
Ⅱ | 再加入5gKNO3,搅拌 | 部分溶解 | _____ | |
Ⅲ | 加热,搅拌 | ____ |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
Ⅳ | 再加入5gKNO3,搅拌 | 全部溶解 |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 |
Ⅴ | 放在冷水的大烧杯中冷却 | 析出晶体 |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 KNO3可用__________的方法结晶 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
Ⅵ | _______,搅拌 | 全部溶解 | 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 |
[实验反思]
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下同)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③比较实验步骤 ___________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2)应用化学知识“身边的化学”——体验“家庭燃料的变迁”
[文献资料]
①天然气和煤都是_____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
②我国近50年来家庭燃料变迁:煤或木柴→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天然气
③CO2能产生___________效应,SO2易导致酸雨。
④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1kg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证据推理]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分析文献资料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实际]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将报警器安装位置确定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这是基于天然气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反思拓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和开发H2等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请再列举一例可利用的新能源: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走进溶液世界3.2 溶液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走进溶液世界3.2 溶液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 (上海)九年级第一学期3.2 溶液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沪教版 (上海)九年级第一学期3.2 溶液综合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 (上海)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走进溶液世界3.2 溶液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沪教版 (上海)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走进溶液世界3.2 溶液课堂检测,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