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欣赏 包楞调教学设计
展开新授知识与实践编创,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编出富有个性的旋律。
2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 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一些民歌,但还不是很深入的了解地域与民歌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4重点难点
1.了解《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等齐鲁燕赵支脉民歌特点。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的结构形式,并能够运用这种形式创编简单的旋律。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
1.师: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吗?
生: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
2.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1.欣赏《包楞调》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名。
2.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生划分。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
活动3【讲授】新课
2.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学生划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
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
活动4【讲授】新课
3.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
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的音响。
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
生: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
活动5【作业】课后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多关注中国民歌,将中国民歌发扬光大。
初中人教版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一)欣赏 包楞调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一)欣赏 包楞调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唱歌 樱花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唱歌 樱花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欣赏 包楞调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欣赏 包楞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