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力和机械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展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只能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
B.《墨子》:“以卵投石,尽天下之卵,不可毁也”。说明只有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不受力
C.“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对草的力改变了草的运动状态
D.成语“孤掌难鸣”说明一个物体一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2.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在湖上举行龙舟比赛时,使龙舟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湖水 B.船上的运动员 C.船桨 D.龙舟
3.修理汽车的工人师傅使用短套筒的六角扳手拧螺母时,发现很难拧开,于是换用长套筒的六角扳手来拧,这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拧开螺母的( )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用力的时间
4.图中关于重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5.下列实例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6.如图所示,用F=6 N水平向右的拉力匀速拉动物块A时,物块B静止不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则物块A所受地面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为( )
A.2 N,水平向右
B.6 N,水平向左
C.2 N,水平向左
D.6 N,水平向右
7.如图所示的各类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8.如图所示,轻质杠杆AOB的支点是O,AO=BO。若在A和B端分别悬挂重力相等的两个重物,则杠杆( )
A.保持平衡 B.A端下沉 C.B端下沉 D.以上均可能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9.某人用力F抬起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匀质杠杆AB的B端,F方向始终竖直向上,如图所示,则在抬起过程中( )
A.F逐渐变大 B.F保持不变 C.F逐渐减小 D.无法确定
10.如图所示,动滑轮重为1 N,拉力F为5 N,则重物G和弹簧测力计读数为( )
A.G为4 N,弹簧测力计读数为5 N
B.G为9 N,弹簧测力计读数为10 N
C.G为10 N,弹簧测力计读数为5 N
D.G为9 N,弹簧测力计读数为5 N
11.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上挂两个质量相等的钩码A、B,放手后将出现的现象是(忽略滑轮重、绳重及摩擦)( )
A.A下降 B.B下降 C.保持静止 D.无法确定
12.如图所示,人对绳的自由端拉力F都相等,且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比较四个物体中重力最大的是( )
A.G1 B.G2 C.G3 D.G4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3.如图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体,小杨用5 N水平向右的推力未推动,此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 N;当推力增大到8 N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推力增大到10 N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________ N。
(第13题) (第14题)
14.如图所示,人踢球时,施力物体是________,踢球时,使脚疼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足球落地将地面砸出一个小坑,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15.“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2020年3月18日,第二批中国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13人抵达米兰国际机场,随机携带了9 t中方援助的医疗物资。请你算一算,这批物资总重________ N,飞机在高空水平匀速飞行过程中,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 N。(g取10 N/kg)
16.如图所示,OB为轻质杠杆,O为支点,在杠杆的A点挂一重为30 N的物体,在杠杆的B点施加拉力F,拉力方向与杠杆成30°角,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OB=3OA,此杠杆为________(填“省力”“等臂”或“费力”)杠杆,拉力F的大小为________N。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17.如图所示,有一根均匀铁棒,总长为L,OA=eq \f(1,4)L,重力G=900 N,为了使这根铁棒的B端不下沉,所需外力至少应为________ N;为了能将铁棒缓慢提起,所需外力至少应为________ N。
18.如图所示,物体甲和乙所受重力都为160 N,滑轮重力及摩擦忽略不计,当用力分别匀速提起物体甲和物体乙时,F甲为________N,F乙为________N。
19.如图所示,物体A在拉力F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 N,那么拉力F为________ N,若拉力F端移动了2 m,则物体A移动了________ m。(不计滑轮和绳重及它们间的摩擦)
20.如图所示,重为50 N的物体在30 N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上升2 m,不计绳重和摩擦,动滑轮的重力为________ N,拉力F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 m,若物体的重力变为80 N,则拉力F为________ N。
三、作图题(每题4分,共8分)
21.如图所示,用沿斜面向上,大小为200 N的拉力作用在重为300 N的物体上,恰能使物体沿粗糙斜面向上做直线运动。请在图中作出该物体在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拉力、重力及支持力的示意图(提示:三个力的作用点都画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第21题) (第22题)
22.如图所示为钓鱼竿的示意图,O为支点,请画出F1、F2的力臂L1和L2。
四、实验与探究题(23题6分,24题12分,共18分)
23.如图是“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采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难控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其原因是很难保持木块做____________运动。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宇将实验装置改成图乙所示。无论怎么拉动长木板,木块相对于桌面都处于________状态。当水平拉动长木板,待测力计示数稳定后,测力计A的示数为3.0 N,测力计B的示数为1.8 N,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 N。
24.某实验小组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每个钩码重0.5 N)
(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________位置平衡,支点选在杠杆的中点是为了消除杠杆________对平衡的影响。
(2)该实验小组在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F1=1.5 N,动力臂L1=0.1 m,阻力F2=1 N,阻力臂L2=________ m。
(3)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此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
五、综合运用题(25题8分,26题12分,共20分)
2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俯卧撑时的示意图,他的质量为56 kg。身体可视为杠杆,O点为支点,A点为重心。(g取10 N/kg)
(1)该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
(2)若OB=1.0 m,BC=0.4 m,求地面对双手支持力的大小。
26.如图所示,通过滑轮组用200 N的拉力将重为480 N的物体匀速提高2 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绳自由端的移动距离是多少?
(2)动滑轮的重力是多少?
(3)若重物再增加150 N,要使重物匀速上升,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为多大?
(4)若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为180 N,提起的重物的重力是多少?
答案
一、1.D 点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成语“孤掌难鸣”说明一个物体一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故D正确。
2.A 点拨:划船时,船桨对水施加了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湖水就对桨施加了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这个力使船前进,故A正确。
3.C 点拨: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所以手握的位置即作用点、手用力的大小、手用力的方向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短套筒的六角扳手拧螺母时,发现很难拧开,换用长套筒的六角扳手来拧螺母时,是通过改变力的作用点来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的,故C符合题意。
4.D 5.B
6.C 点拨:匀速向右拉动物块A时,物块B相对于A向左运动,则B所受摩擦力方向向右,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示数相同,fB=4 N;A在水平方向受B对其向左的摩擦力和地面对其向左的摩擦力作用,因为A匀速运动,所以这三个力平衡,则A所受地面的摩擦力f=F-fB=6 N-4 N=2 N,方向向左。故选C。
7.C 点拨: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选C。
8.B 9.B
10.D 点拨:此时弹簧测力计与拉力F共同承担重物和滑轮的重力,因拉力F为5 N,所以弹簧测力计读数也为5 N;1 N+G=10 N,所以G=9 N,故D正确。
11.A 点拨:下面的滑轮为动滑轮,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上面的滑轮为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A与B质量相等,重力相等,将B拉起只需A重力的一半即可,所以A下降,B上升。故选A。
12.D 点拨:不计滑轮重及摩擦,人对绳的自由端拉力F都相等:甲图为定滑轮,不省力,所以物重G1=F,由图乙和图丙可知,连接动滑轮绳子的股数为2,由图丁可知,连接动滑轮绳子的股数为3,不计滑轮重和摩擦,由F=eq \f(1,n)G得,物重G2=G3=2F,物重G4=3F,所以,四个物体中重力最大的是G4。故选D。
二、13.5;8
14.脚;足球;形状 点拨:人踢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则施力的物体是脚;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球给脚一个反作用力,所以脚感觉疼;足球落地将地面砸出一个小坑,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5.9×104;0
16.省力;20 点拨:由图可知,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拉力与杠杆的夹角为30°,根据力臂的定义可知,F的力臂为支点O到F的作用线的垂线。
根据数学知识可知,F的力臂的大小为L1=eq \f(1,2)OB;作用在A点的阻力的力臂为L2=OA;OB=3OA,则L1=eq \f(1,2)OB=1.5OA,则L1 : L2=3 : 2,即动力的力臂大于阻力的力臂,所以为省力杠杆;
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可知,拉力的大小F=eq \f(F2L2,L1)=eq \f(30 N×2,3)=20 N。
17.300;450 点拨:使这根铁棒的B端不下沉,支点为A,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F×eq \b\lc\(\rc\)(\a\vs4\al\c1(\f(L,2)+\f(L,4)))=G×eq \f(L,4),所以F=eq \f(G,3)=eq \f(900 N,3)=300 N。
抬起这根铁棒的B端,支点为C,则有F′×L=G×eq \f(L,2),所以F′=eq \f(G,2)=eq \f(900 N,2)=450 N。
18.160;80 点拨:甲图是定滑轮,定滑轮不省力,所以F甲=G=160 N;乙图滑轮随物体一起升降,所以是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乙=eq \f(1,2)G=eq \f(1,2)×160 N=80 N。
19.10;4
20.10;4;45 点拨:由图知,n=2,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F=eq \f(1,2)(G+G轮),则动滑轮重力G轮=2F-G=2×30 N-50 N=10 N。
拉力端移动距离s=2h=2×2 m=4 m。
若物体的重力变为G′=80 N,拉力F′=eq \f(1,2)(G′+G轮)=eq \f(1,2)×(80 N+10 N)=45 N。
三、21.解:如图所示。
22.解:如图所示。
四、23.(1)匀速直线 (2)静止;1.8 点拨:(1)图甲中,拉动木块时,很难让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会导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2)图乙中,当拉动长木板运动的过程中,无论长木板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相对于桌面没有位置的变化,都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知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定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当测力计B的示数为1.8 N,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8 N。
24.(1)右;水平;自重 (2)0.15 (3)一组实验数据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不便找出普遍规律 (4)能
五、25.解:(1)该同学所受重力G=mg=56 kg×10 N/kg=560 N。
(2)OC=OB+BC=1.0 m+0.4 m=1.4 m,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G·OB=F·OC,
故地面对双手支持力的大小F=eq \f(G·OB,OC)=eq \f(560 N×1.0 m,1.4 m)=400 N。
26.解:(1)由图可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为3,则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3h=3×2 m=6 m。
(2)不计绳重和摩擦,动滑轮的重力G动=3F-G=3×200 N-480 N=120 N。
(3)若重物再增加150 N,要使重物匀速上升,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F′=eq \f(1,3)(G′+G动)=eq \f(1,3)×(480 N+150 N+120 N)=250 N。
(4)若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为180 N,提起的重物的重力G″=3F″-G动=3×180 N-120 N=420 N。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运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期中达标检测卷: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下册本册综合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运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达标检测卷: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下册本册综合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运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