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精练
展开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2021天津和平高一期末)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上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 )
A.工匠优秀,原料上等
B.技术高超,不计成本
C.规模生产,面向市场
D.分工细密,管理严格
3.(2020河北沧州一中高一月考)《北齐书》记载了一种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 )
A.西周B.秦朝C.南北朝D.明朝
4.史载,唐代官营丝织业“凡织纴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四曰纱……八曰绮”。这反映出唐代官营丝织业生产( )
A.分工细致B.规模巨大
C.品种丰富D.供不应求
5.以诗证史是一种史学研究方法。下列诗句中可用来证明中国瓷器发展的是( )
A.越縠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工未到
B.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C.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D.铸锅烟接炼锅烟,村畔红光夜烛天
题组二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6.(2020安徽安庆怀宁中学高一期中)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7.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8.(2021湖北孝感汉川一中高一月考)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乌泥泾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9.明朝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出现了( )
A.官营手工业
B.资本主义萌芽
C.家庭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题组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0.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
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11.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手工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2021山东聊城高二期末,)《管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深度解析)
A.家庭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
C.庄园式劳作D.官营手工业
2.()《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记载,(宋朝铸钱)有模沙、冶金等八作(车间),负责采矿、冶铜等;另专设两个相对独立的、专责铸钱的离局。工匠相互谈论事业,相互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技能,相互提高知识水平。这说明宋朝时期( )
A.民间手工业的规模较庞大
B.工匠之间技术交流保守封闭
C.官营手工业的管理并不严格
D.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逐渐衰落
题组二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3.()下图为南宋《脚踏三锭纺车图》。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A.家庭手工业是手工业的主要形态
B.民营手工业生产城乡所需日用品
C.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手工业发展
D.纺织业以手工劳动方式进行生产
4.(2020陕西西安中学高一期中,)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据此推知,最有可能的结论是( )
A.纺织技术高超B.逐利意识增强
C.包办婚姻盛行D.技艺容易失传
5.()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资本多采取分股合伙的制度。一方面,有“自备工本,赴窑开采”的“窑户”,有协助“窑户”管理窑务的“掌柜”和“管账”;另一方面,有受雇佣的“窑夫”以及担任技术指导的“作头”。材料可以用来研究清代(深度解析)
A.煤矿生产社会化趋势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煤矿的近代企业属性
D.政府对民间开矿的态度
题组三 综合题组
6.(2020北京大兴高一期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材料二 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在许多磨茶作坊、磨面作坊、纺织作坊、冶炼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宋朝政府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甚至有人提出在汴河上设置一百盘水磨来用于手工业生产的计划。
材料三 明代晚期的民窑,即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从装饰题材上来看,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便是中国明代民窑青花瓷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题材从反映民间市井生活,农人劳作的情景到文人墨客、神仙等,非常丰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最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而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其作品中既有生活中的鲜活,又有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韵味,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指什么,分析形成哑铃状分布态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手工业的特点,并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民窑青花瓷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基础过关练
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故A项正确。
2.D 根据材料“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可知,汉代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管理严格,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其原料和工匠优秀与否,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汉代漆杯的技术和成本问题,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用于皇室贵族享用,并不面向市场,C项错误。
3.C 根据材料“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可知,这是生铁、熟铁混合后锻打成钢,这反映的是灌钢法。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C项正确。
4.C “分工细致”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规模巨大”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一曰布、二曰绢、三曰、四曰纱……八曰绮”表明品种丰富,故C项正确;“供不应求”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5.C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描述的是青花瓷,C项正确。“越縠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工未到”“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描述的是纺织业,A、B两项错误;“铸锅烟接炼锅烟,村畔红光夜烛天”描述的是冶金业,D项错误。
6.D 唐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材料表明均田人户可以交纳绢或布代替服役,这可以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C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元至清初,景德镇的官窑数量迅速下降,民窑数量迅速增加,这反映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表格没有显示制瓷业利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已经出现,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B项错误;表格没有体现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情况,D项错误。
8.C 根据材料“黄道婆‘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9.B 依据材料“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了雇佣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B项正确。
10.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要,中国提供了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表明传统手工业发展受到世界市场影响,A项正确;官窑产品仍然是仅供官府和贵族使用的,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这些产品都在官窑制作,更不能体现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C项错误;“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说法绝对,D项错误。
11.A 从丝绸到瓷器到茶叶,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世界,A项正确。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在古代,中西方交流渠道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通较为畅通,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是出超还是入超,D项错误。
能力提升练
1.D 根据“《管子·小匡》”“工群萃而州处”“工之子常为工”可知,春秋时期,工匠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并且手工业者的后代大多继承父辈的职业,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官营手工业,D项正确。家庭手工业以户为经营单位,与“今夫工群萃而州处”不符,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与“故工之子常为工”不符,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庄园式劳作,C项错误。
知识拓展 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被称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2.C 由材料“两个相对独立的、专责铸钱的离局”“工匠相互谈论事业,相互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技能”可知,官营手工业工匠之间技术交流较多,管理并不严格,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趋势,D项错误。
3.D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纺织业以手工劳动方式进行生产,D项正确。图片主要展示生产工具,无法确定经营形态,A项错误;图片显示不出产品流向,B项错误;图片显示不出商品经济与手工业的关系,C项错误。
4.D 南宋诗人陆游在称赞亳州轻纱的技艺水平高超后,指出“一州惟两家能织”, 两家世代联姻,“惧他人家得其法”,这种只在家庭内部世代相传,具有封闭性、保守性的技术传承方式,极易造成技艺的失传,D项正确。纺织技术高超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的“逐利意识增强”,B项错误;“包办婚姻盛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5.B 根据材料“有受雇佣的‘窑夫’”可知存在雇佣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B项正确。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材料没有体现,A项错误;近代企业采用机器生产,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政府对民间开矿的态度,D项错误。
知识拓展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
农业上:引进高产农作物,农产品商品化提高。手工业:技艺先进,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城镇经济繁荣。
6.答案 (1)三种基本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原因: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支持,规模大,技术高超;自然经济下,家庭手工业占比较大;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2)特点:自动化程度较高;自觉利用自然力,尤其是水力使用范围广泛;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水力机械。
影响:提高了手工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助推宋代科技创新。
(3)发展:题材内容广泛;确立了世界陶瓷之都的地位;吸收西洋文化,在艺术形象上中西结合。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支持、古代的经济形态、政府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可知,自动化程度较高;根据材料二“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可知,宋代充分利用自然力,尤其是水力使用范围广泛;根据材料二“宋朝政府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可知,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水力机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等方面分析即可。
(3)根据材料三“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可知,题材内容广泛,成就卓著;根据材料三“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可知,确立了世界陶瓷之都的地位;根据材料三“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可知,吸收西洋文化,在艺术形象上中西结合。
元代
明初
明末
清初
官窑
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1.A
2.D
3.C
4.C
5.C
6.D
7.C
8.C
9.B
10.A
11.A
1.D
2.C
3.D
4.D
5.B
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历史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历史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13页。
人教版 (新课标)18 罗斯福新政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18 罗斯福新政巩固练习,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训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