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专项训练】课外阅读:芦叶船(下)课件PPT
展开课后巩固阅读,好词好句积累。
赏析好句、好段的写作手法,学习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
芦叶船 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河边的芦苇渐渐长高,芦叶也越长越多。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儿。 从我家到学校有一里多路,要先往西走,过了小木桥,再沿着竖河往北走。这条竖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宽一些,所以,我们常常在这里做芦叶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的大船。我们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往河中央轻轻一放,保险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用芦叶卷起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 春天,在我们上学路过的这条竖河里,几乎天天能见到我们做的芦叶船。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就去寻找头一天做的船,因为我们的手艺不一样,所以谁做的都能认出来。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我们就说它进港了。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跟着表哥一起到长江边去。从我家出发,沿竖河一直往北走,约二里多路,就能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了。表哥比我大六七岁,他更会做芦叶船。他说:“我的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 我不信。江里的浪那么大,而且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么会翻不了呢? “不信就试试!”表哥说着,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帆的船,在船底上吐了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又惊又喜。 我们上学路过的竖河,是直通长江的呀,那我们做的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长江是通向东海的,那我们的芦叶船,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赏析短文中一些的好句、好段的写作手法,学习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
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chóng)明岛上。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像蜘蛛网一样”写出了那里的河道数量之多、纵横交错。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向往快乐自由的孩子们心花怒放。
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wěi) 来,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船上的桅(wéi) 杆。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一个“冒”字说明芦苇生长的速度极快。两个比喻句,分别把“芦芽”比作“船上的桅杆”,把“芦叶”比作“绿色的风帆”,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芦苇的样子,而且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春的气息,而且那“桅杆”“风帆”寄托了孩子们对“船”难以割舍的感情,下文的叙述就此展开。
大阔叶折成大篷(péng)船,小窄叶做成小舢(shān) 板(bǎn);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dié) 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
依据芦叶的不同形状、数量,小伙伴们通过折”“做”或“叠”,那普普通通的芦叶便成了一只只形状各异、很有创意的芦叶船。大自然为孩子提供了材料,孩子则从大自然中得到了动手与开发智力的机会。
我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tuò) 沫(m),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一扔,保险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用芦叶卷成喇(lǎ) 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
一系列动作描写看出“我们”玩得怎样?
“吐、跑、扔”等动词,再现了孩子们放芦叶船时的情景。孩子们不但做得巧妙,操作这些船也是得心应手,极其熟练。“我们”充满智慧,玩得有声有色。
河道纵横像蜘蛛网芦苇像桅杆芦叶像风帆
当场示范:采折吐放引发无尽的遐想
《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河里有只船,船上挂白帆(fān),风吹帆张船向前,无风帆落停下船。
黄河、长江与海洋共同孕育了中国的舟船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舟形的陶器。葫芦——腰舟、皮囊(浑脱)以及木筏、竹筏、皮筏,是舟船出现以前的原始渡水工具。
远航的小船悠悠的牧笛吹奏着家乡的民谣细细微风吹来带着一片思乡的芬芳故乡的小溪故乡的草莓
四年级【专项训练】课外阅读:推敲(下)课件PPT: 这是一份四年级【专项训练】课外阅读:推敲(下)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段的语言,阅读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年级【专项训练】课外阅读:赏花(下)课件PPT: 这是一份四年级【专项训练】课外阅读:赏花(下)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段的语言,阅读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年级【专项训练】课外阅读:桥之思(下)课件PPT: 这是一份四年级【专项训练】课外阅读:桥之思(下)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段的语言,阅读积累,《观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