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案设计
展开水墨交融写青山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写意水墨画的传统艺术。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动变化的笔墨,大胆、自信地传达心灵的絮语。
(3)引导学生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主要学习内容:
水墨画是中国的国粹,是东方艺术的杰出象征,它源远流长,蕴涵着东方哲理的博大内涵。它是通过简略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中国水墨画避开“笔、意、墨、韵”就无从谈起,它是最基本的东西。它以笔法为主导师,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的 艺术效果。所以本课就以笔墨技巧为基础,引申到笔墨的乐趣,学会用笔墨来传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去关注中国人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
教学重点:写意水墨画的笔墨技巧,体会笔墨的乐趣和画家的主观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生动变化的笔墨,大胆、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水墨画的创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对意境的追求,笔墨技巧,构图规律的探索,本节课学生只是一种创作尝试,可采取局部放大、改画、添加、移模的形式完成。
3.分析本课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其他同类课题的关系与区别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课程,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及所体现的内涵数千年来为广大民众所喜爱,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更进一步地把握美术的文化性和历史传承性。
水墨画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工具、材料、方法、审美与其它画种的区别,本册中的三、四两课的内容来体现以上的特点,对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既要有了解和掌握,又要不囿与其技能技巧,逐步体验水墨特殊的韵味和对审美情趣的把握。
4.分析本课与生活或自然或儿童精神的关系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形象鲜明、笔墨简练、变化丰富、趣味性强,比较适合学生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会绘画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得到国画艺术的熏陶,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艺术情操回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 教学过程设计(2课时)
参考方案
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优秀水墨画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示范用的绘画工具,笔、墨、纸、砚等。
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在课前收集的各种与水墨画相关的资料,如图片、文字、文章等。创作用的绘画工具,如毛笔、墨汁、笔洗、宣纸、画毡(可用报纸代替)调色盘等。
教学 环节 | 教学活动 | 教师修改意见 |
引导阶段
体验阶段
| (1)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水墨画的“笔、意、墨、韵”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与国画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体验水墨画中的纸、墨、水、色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自己感受,水在其中起的作用及墨色交融的神奇效果。 (2)自学创作:每个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自由体会一下笔墨。 (3)交流:针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分组谈体会,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4)欣赏名家名作:同时讲解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如用笔的技巧和画家的主观情感)教师可作简单示范。 (5)再创作,提出问题:水墨画中的线条为什么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画家为了能在画面中体现其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方法?引发学生再思考和再创作。 3活动注意事项 (1)学生用笔单板,往往会忽视用笔的变化。 (2)用笔过湿形成墨团,造型缺少力度。 (3)学生可能出现不敢下笔的情况,教师应分层次教学,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精神,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应积极鼓励,肯定成绩,采用限时完成等方法,促使学生逐步放开胆量。 4作业过程 (1)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学生作业可分层教学,可采用局部临摹、放大改画、添加、移模的形式完成。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根据写生作品或记忆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尽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使他们尝试多种方法。 (2)创作过程中学生仍可进行相互交流,交换意见。 (3)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敢于用笔用墨、熟悉宣纸的性能与体会笔墨的味道。 5课后拓展 可以将完成的作品进行装裱,起到欣赏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三、学习评价建议 以相互评定、自我评定、教师诱导、集体讨论等方法评价。如:是否喜欢水墨画?是否了解其思想内涵?是否有兴趣积极参与水墨画的创作活动?是否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评价点在于学生是否将自己的情感和创意通过笔墨表现了出来。
|
|
教后感:
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案: 这是一份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苏少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共4页。
苏少版第5课 园林·探幽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苏少版第5课 园林·探幽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