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学案
展开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过程,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3.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能够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能够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_________环境,也包括在_________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如____、____、社会等。
2.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________手段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________上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________问题,是在________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________的过程中解决。因此,人类必须转变传统的________和________,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传统发展观念,往往只片面追求________增长,忽视人的________发展和社会的________进步;简单地把________________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________,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要努力将______________模式转变为______________模式。
4.___________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5.森林资源是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________,是维持地球________的重要因素。
6.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_____体系,大力发展低碳__________,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_____________社会。构建_____为主导、_____为主体、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_________承诺。
7.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的_________,环境的________,生产生活与_______之间的相互协调,_______的有效约束,经济活动的良好组织,政府的_______,各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_______的监督与参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______和______,珍惜自然资源,保护______,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满足自身______的能力。
【探究活动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兰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 年和 1927 年。大坝建成后,为当地伐木场、造纸厂及居民区等提供了生产生活必需的电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坝建成前,艾尔瓦河盛产鲑鱼。鲑鱼栖息于太平洋,在繁殖期会溯河而上,进入艾尔瓦河产卵。但是,这两座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也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该地区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大坝的发电功能减弱,同时,也为了恢复艾尔瓦河及其沿岸的生态环境,美国于 2012 年和 2013 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随之艾尔瓦河重塑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在艾尔瓦河河口,淤出了一片面积较大的沙洲,为多种鱼类和蟹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同时,当地鲑鱼的数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活动探究2】
材料一: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材料二: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探究活动3】
距今5.6亿年前,柴达木盆地曾是一片浅海环境,此后,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地壳抬升,海水消退,柴达木盆地隆起为陆地。受海陆变迁和气候变干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形成了多种矿床(化石燃料、金属矿、盐湖及 盐类矿床),且储量丰富。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活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 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试验区”重点构建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 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七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根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到 2020 年,“试验区” 将发展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下左图为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图,下右图为盐湖化工、油气化工耦合发展模式图。
简要评价柴达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效益。
(2)根据材料判断,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
一、选择题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圆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1~2 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4.图示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①环境决定论 ②人定胜天论 ③和谐论 ④可持续发展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回答5~6题。
5.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6.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8.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简答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材料二 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
(1)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C
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味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3.A 4.B 第3题,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收集废水;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第4题,该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
5.A 6.D 第5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的关系。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6题,大牧场放牧业适宜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地区发展,A项错误;该地种植业比重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B项错误;该地人口压力大,若全面封山育林,尽管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但会降低经济效益,C项错误;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
7.A 8.B 第7题,持续性原则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从图中可以看出,麦田、饲料厂和养猪场为沼气池提供原料,而沼气池中的物质又回到麦田,使农田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发展了粮食加工、食品加工、肉类加工等,发展了经济,因此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8题,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小麦、养猪及农产品加工得到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的多样化,所以①②说法正确;有机质还田,改善了农田的施肥结构,但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把生产中的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用来制沼气,改善了能源结构,增加了生活能源,没有增加生产能源,所以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
9:(1)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
(2)开采中——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措施: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
(3)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第(1)题,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因此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第(2)题,煤炭开采中的问题——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煤炭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第(3)题,从图中可知: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等。
发展阶段
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对自然的态度
人地关系的思想形成原因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共8页。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主干知识点的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易错易混点,要点导学,知识点一,学法指导,知识点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