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6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6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6 好的故事本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在梦境中,作者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 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作者写作的时代距今较远,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本课在内容的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应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帮助学生大体理解较为陌生的词语。细读课文,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可以引入相关课外资料及课后“阅读链接”,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难点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野草》的相关文章以及写作背景。
2 课时 第一课时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
的梦。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难点 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境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近课文,看看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课件出示会写的字,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瞬”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萍、藻”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舒展, 遮盖下半部分。 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1)课件出示要掌握的词语。(2)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间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①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第 3~8 自然段。) ②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是他做的一个梦。) ③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3.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1) 学生汇报找出的句子。(“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2) 说说自己的发现,用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美丽、幽雅、有趣。)
好的故事 入梦——梦境——梦醒美丽 幽雅 有趣第二课时
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重点
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生回答,师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想象画面,揣摩表达,感受梦境的美好。 (1)品读“我仿佛记得……一同荡漾。”“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①想一想:作者描写景物和我们平时描写景物有什么不一样?(罗列了一连串的名词。)②教师读句子,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③学生结合插图,汇报自己看到的画面。 ④学生练习朗读,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 ⑤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语句简洁,很有画面感。) (2)品读“大红花一朵朵……白云织人村女中。”①出示语句,并标记“红锦带、带、狗、白云”等词语,读一读,发现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②男女生上下句对读,师生上下句对读,体会这样表达产生的节奏感。 ③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④指导学生读出画面感。 (3)品读“边缘都参差……水银色焰。” ①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②出示水中景物倒影和夏云头图片,对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引导发现这句话是从水中倒影的形和色两方面来具体描写的。)③指导读出江南水乡景色的美丽。 配乐朗读,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对比阅读,发现写法特点。 (1) 思考交流:作者是怎么写“好的故事”的?(梦境的开头和结尾,都写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2) 对比阅读第 5 和第 7 自然段,思考:作者的梦境里分别回忆和看到了哪些景物?你发现了什么?(前后描写的景物很相似,都是江南水乡的景物。)(3) 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反复提到“美的人和美的事”?为何花大量笔墨描写江南水乡的景物?)三、研读“好的故事” 语段比较,产生阅读资料的需要。 (1) 再次默读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思考: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2) 梳理问题。(为什么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3) 鲁迅先生的文章含义深刻,我们怎样才可以读懂它呢?(结合写作背景等。)阅读资料,深化理解
(1) 出示《野草》相关资料,了解《野草》。 (2) 再次默读课文,把对文章新的理解批注在旁边。 (3) 《野草》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想一想:“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着什么,作者说“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情感?(“梦境”象征美好的理想,“昏沉的夜”象征黑暗的社会现状,作者说“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后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也可以主动查一查资料。 好的故事 象征 (理想)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社会)现实:昏沉、黑暗 《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鲁迅先生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鲁迅。 课堂教学设计分步骤进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学习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6 忆读书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3 桥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7 盼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