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24720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24720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展开课题 |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
教材分析 | 从内容上看,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
学情分析 | 学生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学生对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并不陌生,对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地理等学科中的规律也有一些认知。能否由对这些现象、学科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哲学高度进一步抽象其共同本质,难度较大。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
学习目标 | 1.通过列举实际事例,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科学含义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规律的含义和特点、人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规律,如何利用规律为生活服务。 3.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人的力量闭关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
教学重点 | 1、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2、运动是有规律的。 |
教学难点 | 1、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 规律的含义。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播放歌曲《山不转水转》感受运动
| 情感体验,思考回答:
|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
讲授新课
|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感受运动:(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1、分析:哲学上运动的概念: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举例说明: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载体)?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归纳总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采用对比法,分析两个错误倾向:刻舟求剑、仁者心动两个具体例子。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探究: ①、静止的含义?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 ③、P32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④、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讨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教师归纳:第一句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第二句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总结: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后与邻近同学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归纳总结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举实例说明静止的相对性。(估计有部分同学只看到位置没有改变,而看不到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讨论、 释疑总结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树立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从自己体验中正确把握运动与静止关系。 |
二 |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感受规律: ①实例分析: ⑴喜鹊叫喜,乌鸦叫丧⑵ 8与发 4与死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⑷太阳东升西落 ⑸价值规律⑹生物的新陈代谢 ⑺价格涨落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⑼守株待兔⑽水往低处流 ⑾万有引力规律⑿苹果落地 ⒀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②结合学生对规律的判断,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含义。 ◆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分析: 固有的 — 不是主观赋予或者上帝创造的 本质的 —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 是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 —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演示 :思考? ◆总结:规律是客观的。 ◆释疑: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变。 ③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P33 举例说明:规律的普遍性 图片展示:得出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讨论,概括规律的特征,总结方法论意义。 ①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 1、 辩一辩: 以下观点哪些属于规律? 2、参与“合作探究”, 利用对规律含义的深化认识,进行判断,并阐述原因。 | 发现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误区并加以引导,更具实效性。 活学活用,加深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材料,加深对规律客观性理解,引导其理论联系实际;明确人与规律的辩证关系,在理解哲学原理的同时,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 |
课堂小结 | ◆知识小结: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 思考总结。
|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
作业布置 | 课时作业 | 学以致用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本课的规律概念以及特征、物质和运动关系、运动和静止关系、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都属于较为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如何化繁为简,我尝试做了些探索,主要的办法,一是在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学习中,增加了视频和图画,使问题的讲解变得简单、更富于生活化,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二是加大课堂讨论的力度,加自由讨论的命题,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哲学命题,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主要不足是问题设计生活化程度不够,学生对社会重大理论合变革问题了解不多,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
|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 【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本课板书设计】,【教后练习】,【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及反思,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