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1《观潮》第二课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4420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年级上册1《观潮》第二课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4420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年级上册1《观潮》第二课时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4420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第一单元1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学任务及对象】
《观潮》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目睹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形象具体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我所教学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在上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重点字词,知道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抓住文中重点语句 ,尤其是那些运用了动态描写的句子,充分发挥想象,去想象那壮观的江潮画面!
【教学目标】
边读边想象钱塘江来潮时的壮观画面,体会钱塘江景色之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以及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其他自然现象。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强,但我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中年级学生,他们所了解的课外知识是相对少的,加上他们没去过海宁县盐官镇,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的体会。
【教学策略】
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和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引导他们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图片去想象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动笔描写其他自然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观潮》这一课文,一起回忆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二、师生学习“潮来前”这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生:这一段写了潮来前的景象,人很多,大家很期待)
师:“潮来前”是否也能说是天下奇观呢?你们读一读,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来?
(生预设:我从“人山人海”可以体会出来,观潮的人非常多,说明大家对这一奇观有期待!)
赏析“潮来时”,看潮形,听潮声
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4自然段,思考:当潮水来之时,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师:当钱塘江来潮时,人们听到的潮声好像闷雷滚动,作者把潮水声比作雷声,是写得多么形象啊!孩子们,我们继续学习,看看潮水是什么样子的?
3、师出示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师引导:这时,潮水声变得越来越大,人们先看到的潮水是什么形状呢?(生:一条白线)
4、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白线的含义,师继续出示白线的图片,告诉学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它好像是一条白线。”
5、师给学生播放钱塘江的微课视频。(设计了微课环节)
5、学生自己读第四自然段,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回顾视频,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汇报。
(生1:老师,我喜欢这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这里的水墙是怎样的?我想象不出来。)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这里作者其实是把翻滚的潮水比喻成高高的水墙,只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这一奇观!)
(生2:老师,我喜欢另一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里是运用了比喻手法吗?)
(师:是的,孩子们,这时,作者把钱塘江的潮水比喻成白色战马,来势很猛,我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也能感受到潮水来势汹汹)
师生共同找出语句“那时,潮水的声音有多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引导学生完成填空题。
作者用( )一词表现了潮水的声音之大,气势雄伟。
7、生自由回答:作者用了一个好词“山崩地裂”,钱塘江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雄伟!
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课件出示:“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师让同桌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潮水过后是怎样的景象?
师生经过讨论,小结:潮水过后,我们能看到江面上还有余波,依旧是风号怒吼!(师板书“漫天卷地”和“风号怒吼”)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师:著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用“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赞美钱塘江潮。而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现在也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在这几年的小学生活中,你又看过哪些自然景观?可以动笔写下来吗?(在这一环节,我会提示他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顺序,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自己所看过的自然景观。)
七、板书设计(本环节力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江面开阔,薄雾笼罩
潮来前
形状:白线-水墙-战马
潮来时
动态画面
观钱塘江
(由远及近,抓住特点)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江面开阔,薄雾笼罩
潮过后
(设计意图:本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作者侧重写了潮水的形状和声音,这个板书让学生对重点一目了然,条理清晰,方便学生记忆!)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这是很多老师的困惑!从教六年以来,我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最有用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掌握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你看,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不仅仅是分析课文,还利用微课视频和相关的景物图片,吸引他们,鼓励他们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孩子们也喜欢这样的课堂!
每节课都有它不完美的地方。由于学生本身阅历较少,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语句,比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容易理解,仅仅是让孩子们看几张图片,是不容易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应该提醒孩子们课后多去留心身边的涨潮现象,才能更好地感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读课文,再读课文,感受,结合资料袋,探究“奇观”,总结全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浪淘沙》,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等奖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