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精品ppt课件
展开第一单元导读
【单元导教】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起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语文要素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在学习这一语文要素过程中,4篇文章各有侧重:
课文 | 侧重 |
《观潮》 |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 |
《走月亮》 | 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让画面更丰富。 |
《现代诗二首》 | 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
《繁星》 |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教材以分享和推荐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从本单元“自然之美”的学习走向生活实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受。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认识2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
阅读: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3.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4.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5.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口头交际:1.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2.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写作:1.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
2.能把推荐理由写充分。
语文园地: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4.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5.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1 观潮
一、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关注结构:课文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关注描写:由静态到动态展开对大潮的描写。在潮来之时,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其景象,词句极具画面感和现场感,借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盐、屹”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读熟课文。
2.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钱塘江大潮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出示课件3)(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视频中的钱塘江大潮,你会用哪个词语呢?(出示课件4)
预设:壮美、奇观、震撼、美不胜收、奇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观潮》。(板书:观潮)
学生齐读课题。
2.链接“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
师:请大家先来看本课的“资料袋”了解一下钱塘江大潮吧!(出示课件5)
学生阅读“资料袋”。
教师追问:看完这个“资料袋”,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1: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和它特殊的地形有关。
预设2:杭州湾呈喇叭形,江面越来越窄,所以就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3.教师过渡:大致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成因,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来感受大潮来时的汹涌澎湃。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课件6)初读要求: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
学生初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关注以下生字的读音。
盐 薄 屹 昂 鼎 沸 贯 浩 崩 震 霎 余
3.指名读以下词语:(出示课件7)
昂首挺胸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引导:“昂、荡、崩、鼎”均为后鼻音,注意读准确。
提问:“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8)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是说锅里的水煮开了。“人声鼎沸”意思就是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4.巧妙识字,交流方法
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课本中其他要求认识的字,交流识字方法。
重点指导“崩、震”(出示课件9):“崩”与“棚、蹦”辨析,“震”与“晨、振”辨析,在辨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
5.指导多音字“薄”的读音。(出示课件10)
点拨: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薄”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很薄、薄饼、薄雾、薄弱、稀薄、单薄”,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薄”字单独使用时常读báo,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如“很薄、薄饼”;读bó时常用于书面语中,如“薄弱、稀薄、单薄”;这里“薄雾”的“薄”读b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出示课件11)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3.全班交流。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从全文层面了解文章的结构,找到本文的中心句。】
预设:我认为是围绕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来写的。
教师追问:同学们都同意吗?那谁能来说一说你们的理由呢?
预设: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后面四个自然段都在写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只有第一句话独立成段,点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我觉得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教师:你的分析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预设: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能通过他的理由,看出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
教师追问: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对。那既然大家观点一致,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学生找出词语——天下奇观。
(出示课件12)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体会:“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是“看到的景象”,题目“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出示课件13)教师: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汇报圈画的词语:(出示课件14)
江潮还没有来 从远处 潮来了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潮头奔腾西去
通过关键语句引导:潮来时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出示课件15)教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关键语句我们可以把它的时间顺序概括为——“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出示课件16)教师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
教师过渡: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具体哪部分是“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你能给课文划分段落了吗?试一试。
学生默读。
继续交流,从而明确:
潮来前:第2自然段
潮来时:第3、4自然段
潮去后:第5自然段
(出示课件17)教师总结课文分为四部分,小组交流,归纳各部分内容段落大意。
四、指导书写,课堂演练
1.教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也讨论出这篇文章的描写顺序。下面我们来学习写生字。(出示课件18)
引导学生关注字的结构:“顿”左右同宽;“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
重点指导:潮、震(出示课件19)
潮: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中间部分倒数第二笔为提。
震:上面是“雨”字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往右下轻轻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指名学生上台范写,其他学生练写,写完后对照评议。
2.进行识字游戏,巩固识记生字词语。(出示课件20)
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1、22)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并背诵第3-4自然段。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词语:(出示课件23)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
2.引导回顾课文: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24)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一中心句,教师过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1.(出示课件25)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要求: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2.小组内互相交流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
3.集体分享,想象画面。(出示课件26)
☆ 潮来前
教师提问:作者登上海塘大提,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笔圈出来。(出示课件27、28)
预设:作者看到了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以及堤上的人山人海。
教师相机指导:“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
教师提问: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
一人朗读,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
教师提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此问题的设计直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预设1:我仿佛看到很多人站在堤岸上,抬着脚,仰着头向东望去,都在等着潮来。
预设2:这时候江面上一点风都没有,很平静,江面很宽一眼望不到边。
预设3:江上雾气很重,远处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静静地屹立在江边,好像要和人们一起欣赏这天下奇观一样。
(出示课件29)学生齐读第1、2自然段。
教师过渡:潮来之前,江面平静。等待的人群翘首东望。大潮马上就要来了。(板书:平静)
☆ 潮来时
教师:描写潮来时,是这篇文章重点,用了2个自然段的笔墨。大潮汹涌而来,并不是一下子就“扑”到了人们眼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按照学习提示,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出示课件30)
学习提示:
(1)品读想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出示课件31)
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
预设: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板书:远 像闷雷滚动)
教师:响声如雷,这是暗示潮水来势凶猛。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2)品读想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32)
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预设:“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白线”。(板书:近些 响声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大家读这句话,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
预设: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不仅出现了画面,白线越来越近,更出现了声音:人声鼎沸,大潮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3)品读想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出示课件33)
教师提问:那条白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板书:长、粗、横贯江面)
教师:大潮的气势越来越大了!
(4)品读想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出示课件34)
教师提问:再近些,大潮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预设: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板书:再近 白色水墙)
引导交流:“一丈”约等于3.33米,“两丈”大约为6.66米,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
教师追问:两丈多高的水墙比两层楼还高。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从“两丈多高”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我从没见过这么高的水墙,可见浪潮之大,冲击力之强。
(出示课件35)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点拨: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
(5)品读想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出示课件36)
教师提问:浪潮越来越近了,这时候的大潮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板书:更近 千万匹白色战马)
教师:谁能说一说“犹如”是什么意思?
预设:好像、仿佛。
教师:大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想一想“战马”是什么样子的,一排“白色”战马又是什么样子的?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是什么感受?
预设1:“千万匹白色战马”这个比喻太精彩了,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场景,感觉特别壮观。
预设2:万马奔腾,浩浩荡荡。这钱塘江大潮真可谓“天下奇观”啊。
(6)品读想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出示课件37)
教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写出了大潮的声势浩大,是哪个词语呢?
预设: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
引导交流: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可以用“山崩地裂”来描述?试着说一说吧!
预设:演奏时的锣鼓喧天,燃放的爆竹……
教师:“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海潮奔腾涌来时,有如山崩地裂似的壮观气势叫人惊叹不已。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出示课件38)
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点拨:可重读“山崩地裂”,读出大潮的声势浩大。
教师小结:在描写浪潮来时,我们不仅从文字中看到了壮观的画面,更是仿佛置身其中,听到了隆隆的声音,排山倒海而来。
(7)诗文参照,感受壮美。(出示课件39)
教师过渡:作者描写的大潮的画面是不是很壮观?下面一起读一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再一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出示课件40)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
教师:请大家再读这首诗,从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出示课件41)
预设1: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预设2: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的“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教师总结:作者围绕一个“奇”字,把这一天下奇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在读文章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自然景观。(出示课件42)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课文第3、4自然段,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的变化。
学生齐读课文第3、4自然段。
(8)探索方法,尝试背诵。
教师:这两个自然段是本课要求背诵的段落,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又准确地记住内容呢?(出示课件43)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总结。
预设:“关键词背诵法”
第3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学生尝试背诵。
☆ 潮去后
(出示课件44)教师: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大潮退去了,江面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45)预设:漫天卷地地涌来、风号浪吼的江面、两丈来高的江水。(板书:余波涌来,涨了两丈来高)
教师提问:大潮已过,而余波未平,你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来?
预设1:漫天卷地。
预设2:风号浪吼。
(出示课件46)交流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此时此刻,站在堤岸上的人们舍得离开吗?
预设:要是我,我就舍不得,我会还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之中。
教师总结:作者用文字,铺开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声音也如同浪潮一般,汹涌而来,让人置身其中,久久不能平静。
(出示课件47)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出示课件48)教师:学完课文,你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了吗?(板书:天下奇观)
预设:浪潮高,声音响,气势大,余波久……
三、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出示课件50)主题概括:《观潮》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2.(出示课件5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运用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几种方法:结合重点语句展开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结合图片内容展开想象……希望同学们可以将所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
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2)
4.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3)
(1)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另外对要求背诵的段落进行背诵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加快速而又准确地背诵。
2.不足之处
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字词的学习较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
小学人教部编版1 观潮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 观潮评课课件ppt,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盐官镇,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1 观潮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1 观潮备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词语听写,天下奇观,理清顺序,关注特点,台风来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 观潮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 观潮教案配套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