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前预习课件ppt
展开李贺从小聪明好学,7岁就会写诗。后来由于他的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的赞誉。 李贺每天早晨都会骑着一匹马出门,后面跟着一个服侍他的书僮。书僮背个锦囊。李贺遇到人物景观,心有所感,便写在纸上,扔进锦囊。晚上回来,吃完晚饭,李贺摆上纸,磨好墨,取出纸条,把上面的诗句,加工提炼,就写成一首首诗。他是从来没间断过骑马寻诗的。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学会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把握诗歌内容, 学习诗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他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包括四方面:借古讽今题材:雁门太守行》《吕将军歌》等发愤抒情题材:《送沈亚之歌》《致酒行》等神仙鬼魅题材:《天上谣》《梦天》等咏物等其他题材:《李凭箜篌引》等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雁门太守行(xíng)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角(jiǎ)声/满(mǎn)天/秋色里, 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 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听朗读,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鼓声低沉,不高扬。
厚厚的乌云,指攻城敌军的气势。摧:毁坏,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铠甲迎着太阳闪善发光,如金色鱼鳞,
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雁 门 太 守 行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上战士的血迹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首联:写景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视听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作者构思哪三幅画面来描写军旅生活?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结合唐军活动的三幅画面,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来分析。
1.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把敌军压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夸张的手法。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秋色”,时值深秋,万木摇落。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具体激烈场面,而是借助“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细节场景来烘托战势惨烈: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又是如何体现色彩的?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出其不意,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却毫不气馁。
1.“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使用了什么手法?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情感: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下面对这首诗的相关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B.“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先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D.这首诗用“黑”“金”“紫” “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想象丰富。
C (不是为了获取赏赐而奋不顾身)
背诵诗歌。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雁门太守行》和《渡易水》都引用了“易水”一词,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 结合诗句内容,想一想吧。
渡易水 陈子龙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分别,前往刺杀秦王。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初中雁门太守行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雁门太守行教课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作者,学习目标,雁门太守行,正字音,解题目明背景,解诗意悟情感,感受“鬼才”,感受美品析美创作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敌军如黑云压境,形容战场血迹,形容鼓声沉郁低缓,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