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展开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2021独家原创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注]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 李龟年是唐玄宗时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常在贵族豪门演唱。青年杜甫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 ”和“ ”两个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 “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被收复。
(1)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 、 等词语可以看出。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中的“故园菊”负载着两层意义,一是惜花,二是思乡。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4)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 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这首诗与诗人的另一首诗《春夜闻笛》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答:
答案:
1.答案 (1)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2)连用这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解析 (1)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江水进行描述,要符合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描绘出月色之美。
(2)这五个地名是贯穿全诗的,不着痕迹地交代了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非常巧妙。
2.答案 (1)流露着对开元盛世的深深怀念。(2)正是 又
解析 (1)结合诗下的注释,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人情感。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青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多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据此作答即可。
(2)“江南好风景”原是和平年代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而如今是“落花时节”,从中可以联想到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荡和诗人的衰病漂泊。“正是”“又”这两个词串联起一“盛”一“衰”,寓藏着无限感慨。
3.答案 (1)重阳节 登高 送酒
(2)C
(3)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受战争困扰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4)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诗人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根据诗题中的“九日”以及诗中的“登高”“送酒”等词语可确定为重阳节。因为古人有重阳节登高、饮酒等习俗。
(2)“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受战争困扰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3)根据“故园”可确定诗人的思乡之情,从“应傍战场开”可体会诗人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渴望。“怜”是“爱”的意思,属于直接抒情;“应”表明是想象之景,想象菊花在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借景抒情,表达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4)首先,要明确两首诗的背景:岑诗的背景注释已经提供;孟诗是田园诗,展现的是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其次,分析两首诗的情感:岑诗从“遥怜故园菊”一句可知,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愁绪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孟诗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等句可知,表达的是诗人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后,以“菊”为切入点,分析诗歌的背景和“菊”承载的诗人情感。
4.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大漠在像霜一样的月光朗照之下,皎洁凄冷的夜间景象。
(2)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浓烈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苦寒,为写戍边将士们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解析 (1)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作答即可。
(2)抓住诗歌所写的凄清之景,扣住关键诗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
(3)紧扣诗句进行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凄凉之景烘托孤寂之情。《春夜闻笛》用“天明尽北飞”的大雁来反衬“迁客”“泪满衣”而无法北归的遗憾之情。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雪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雪同步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1-专项综合全练(一)标点符号-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这是一份01-专项综合全练(一)标点符号-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