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17.1 变量与函数教案
展开17.1 变量与函数
教学目标
一、基本目标
1.理解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明确表示函数关系的三种方法.
2.能根据题意写出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已知函数关系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能写出对应的函数值.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掌握函数概念,能根据题意写出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阅读】
阅读教材P28~P3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反馈】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取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此时也称y是x的函数.
3.表示函数关系的三种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
4.对于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5.下列图象中,表示y是x的函数的是( B )
A B C D
6.已知函数y=3x-1,当x=3时,y的值是 ( C )
A.6 B.7
C.8 D.9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下列关系式中哪些y是x的函数,哪些不是?
(1)y=x;(2)y=x2+z;(3)y2=x;(4)y=±.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一个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答】(1)此关系式只有两个变量,且每一个x值对应唯一的一个y值,故它是函数.
(2)此关系式中有三个变量,因此y不是x的函数.
(3)此关系式中虽然只有两个变量,但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值,如当x=4时,y=±2,故它不是函数.
(4)对于每个确定的x值(x>0)对应的都有2个y值,如当x=9时,y=±3,故它不是函数.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由函数的定义可知,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每一个确定的x值,y值都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当x取不同的值时,y的值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但如果一个x的值对应着两个不同的y值,那么y一定不是x的函数.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关系式是否表示函数.
【例2】求当x=-4时的函数值.
(1)y=; (2)y=.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自变量的值,如何求函数值?
【解答】(1)代入x=-4,得y==-.
(2)代入x=-4,得y==-.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函数值的定义,正确代入自变量的取值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例3】近年来,我国西南部分省市遭遇了严重干旱.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干旱持续时间t(天)与蓄水量V(万立方米)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问题.
(1)这个图象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图象填表:
干旱持续 时间(t)天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蓄水量V (万立方米) |
|
|
|
|
|
|
|
(3)当t取0至60天之间的任一值时,对应几个V值?
(4)V可以看成是t的函数吗?如果是,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图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能从图上直接读出指定天数t对应的蓄水量V的值吗?这个图能否看成V是t的函数?从此题中,可以得到函数有哪些表示方法?
【解答】(1)图象反映了干旱持续时间与水库蓄水量之间的关系.
(2)填表如下:
干旱持续时间t(天)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蓄水量V(万立方米) | 1200 | 1000 | 800 | 600 | 400 | 200 | 0 |
(3)当t取0至60天之间的任一值时,对应着一个V值.
(4)V是t的函数.根据图象可知,该水库初始蓄水量为1200万立方米,干旱每持续10天,蓄水量减少200万立方米,由此写出的式子为V=1200-t=-20t+1200(0≤t≤6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三种函数表示方法之间有互补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要画一个面积为20 cm2的长方形,其长为x cm,宽为y cm,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常量与变量分别为( A )
A.常量为20,变量为x、y
B.常量为20、y,变量为x
C.常量为20、x,变量为y
D.常量为x、y,变量为20
2.下列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是函数关系的有 ( C )
①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长;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③圆的面积与半径;④y=2019x+365中的y与x.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在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1.
4.根据图中的程序,当输入x=2时,输出结果y=2.
5.父亲告诉小明:“距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并给小明出示了下面的表格.
距离地面高度(km) | 0 | 1 | 2 | 3 | 4 | 5 |
温度(℃) | 20 | 14 | 8 | 2 | -4 | -10 |
根据上表,父亲还给小明出了下面几个问题,请你和小明一起回答: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如果用h表示距离地面的高度,用t表示温度,那么随着h的变化,t是怎么变化的?
(3)你知道距离地面5 km的高空温度是多少吗?
(4)你能猜出距离地面6 km的高空温度是多少吗?
解:(1)上表反映了温度和距离地面高度之间的关系,距离地面高度是自变量,温度是因变量.
(2)由表可知,每上升1 km,温度降低6 ℃,得解析式为t=20-6h.
(3)由表可知,距地面5 km的高空温度是-10 ℃.
(4)将h=6代入t=20-6h,得t=20-6×6=-16.故距离地面6 km的高空温度是-16 ℃.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会判断函数关系,并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教案设计,共7页。
数学八年级下册17.2 函数的图像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下册17.2 函数的图像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20.1 平均数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20.1 平均数综合与测试教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