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教案,共3页。
第二课时 溶解时的能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在溶解时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知道常见的溶解时有放热、吸热现象的物质。(2)知道乳化现象以及乳化作用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分组实验探究,练习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乳化现象。【难点】理解乳化和溶解的区别。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探究几种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自主学习】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并分组进行教材第29页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扩散过程,此过程要吸收热量;二是水合过程,此过程要放出热量。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填“>”“<”或“=”)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溶解于水。【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时,可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物质溶解前后液体的温度,从而判断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答:设计方案如下(合理答案均可):氢氧化钠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热的石蜡液体,迅速放上盛有半杯水的小烧杯,使玻璃片与烧杯粘在一起,接着向烧杯中倒入足量氢氧化钠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拿起小烧杯,观察玻璃片是否脱落。硝酸铵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清水,接着放上盛有半杯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倒入足量硝酸铵固体,并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拿起小烧杯,观察玻璃片是否粘在烧杯底部。【教师点拨】1.常见的溶解时放热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等,常见的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氯化铵等,常见的溶解时无明显热量变化的物质是氯化钠。2.氧化钙与水混合时因发生化学反应而放出热量,与溶解放热不同。【跟进训练】1.摇摇冰是一种即冷的饮料,吸入时,将饮料罐隔离层的固体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可制冷。该化学物质是( B )A.氯化钠 B.硝酸铵C.氢氧化钠 D.糖2.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1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2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与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D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生石灰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3.某同学进行“物质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的探究实验。他取三支试管,向试管中分别注入5 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 ℃,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 g NaOH、NaCl、NH4NO3固体,振荡。(1)“振荡”试管的目的是加速固体的溶解。(2)用温度计分别测三支试管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 ℃的是NaOH溶液,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3)装有NH4NO3溶液的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原因是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试管外壁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NaCl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知识点二 乳化现象【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0~31页的内容,并分组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完成下列填空:1.实验9-4的现象如下表:试管内加入的物质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现象振荡前溶液分层溶液分层振荡后得到乳状浑浊液体得到乳状浑浊液体静置后溶液分层溶液不分层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不干净干净2.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乳浊液不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3.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洗涤剂去除油污的原理是: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强。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经水冲洗后就能去除油污。【教师点拨】洗涤剂除去油污是利用的乳化原理,而汽油除去油污是利用的汽油能溶解油污,要注意区分,不要混淆了。【跟进训练】1.下列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属于乳浊液的是( A )A.牛奶 B.生理盐水C.眼药水 D.白酒2.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方法中不是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肥皂洗衣服D.用沐浴露洗澡练习设计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3 溶液的浓度第2课时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