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
展开本单元是诗文单元,所选诗文从主题上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他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本诗是第五首。作者从居住的草庐写起,自己归田后,虽在“人境”,却远离尘俗的生活状态;五到八句,诗人通过写景展现自己悠远淡泊的心境;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之趣的向往之情。整首诗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现出陶渊明归隐之后,寄情田园,回归自然的生命状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来说,学习本诗,要引导学生从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入手,体悟其悠然淡泊的心境和回归自然生命状态的欣喜之情。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首先要从单元要求入手,继续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其次要继续练习诵读,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再次,在本首诗中,还应该结合考试出题方向,训练学生的画面描写能力,并以此为切入点,理解诗人情感;最后,还要加强古诗名句和古诗文化方面的积累,不仅能够会背会写,还应该将其运用到日常交际和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主要难度在于:首先是语言跳跃性大,需要想象补白,才能完全理解诗歌内容;其次是有时需要借助时代背景及诗人经历等辅助材料,才能理解诗歌内容或者诗人情感:所以学生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古代诗歌,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还能够从诗句中通过一两个关键词把握诗人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诗歌的意境美,探究诗中的"真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回归自然,闲适淡雅,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意境美,探究诗中的"真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回归自然,闲适淡雅,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幻灯片展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语毕,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提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同学们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明确:陶渊明
2.作者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时代:东晋诗人。
成就:开创田园诗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3. 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朗读,朗读有要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这是一首田园诗,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生读,一生评价,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但要有情有味地读,还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
4.鉴赏诗句
(1)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叙事含理。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五、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写景寓理。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偏写采菊这一动作呢?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飞风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陶渊明采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采菊”这不是一个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而非“望”,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饮酒》最早收录南朝萧统组织编写的《昭明文选》时“悠然望南山”,换成“望”可以吗?
换成“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那份悠然恬静的心境。而“望”即有意远看,有目的性。无心之举,却让诗人与自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3)七、八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写景寓理。描写景物: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4)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抒情悟理。写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两句总结全篇,点明主旨。
5. 体会感情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6.对比阅读,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我们也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两种不同的选择,两种不同的人生,你更喜欢陶渊明还是更喜欢周敦颐?
学生自由发言
周敦颐,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曾任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任国子监博士,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等,曾与王安石论道,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可见仕途顺利,社会地位也是比较高。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
可见,读诗读文也要知人论世,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个性,自然带来不一样的文字与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黑暗的年代,他的真意就是归隐田园,回归自然,享受一份诗意生活。他的真意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使他独立于黑暗、污浊的世俗之外,展现质朴自然的真我,而这正是对内心本真的一份坚守。
正是这份坚守,让陶渊明把苦难的生活活出了诗意,把归隐生活变成了远方。
周敦颐所处的北宋时期和平繁盛,他自己仕途平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的人生真谛便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份高洁、正直,积极入世,为国为民。
陶渊明与周敦颐恰恰体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当穷困不得志时,文人以“独善其身”的高洁抚慰着那一颗失落的心;当有机会实现伟大抱负时,文人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但同样的是,他们都保持了坚守了一份本真,愿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都能保持内心的本真。
八、本课总结
《饮酒》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九、布置作业
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诗中优美的田园风光。
十、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说到因为“心远地自偏”,尽管自己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句子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内心宁静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陶渊明《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句子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
5.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即使不能隐居山林,也依然可以感受乡野之趣,如何做到呢?诗人自问自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6.诗言志。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他超脱世俗淡然而足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7.陶渊明《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蕴涵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亦无喧嚣之感。
8.陶渊明《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一问一答,解释了身处闹市也可以内心宁静的原因。
9.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以设问形式表达在精神上对名利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态度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0.《饮酒》(其五) 中,阐明作者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共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小结作业,板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