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文课件ppt
展开1、知道从魏晋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中央行政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2,通过史料探究与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温故而知新:概述一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程:
1、开创:隋炀帝2、完善:(1)唐太宗:(2)武则天:(3)唐玄宗3、选官标准:考试成绩4、影响: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⑤提高了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
史论结合:一首唐诗中的科举制
登科后作者:孟郊 (唐)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751-814年) ,唐朝湖州武康人,唐天宝十年生。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贫。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后往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但直到贞元十二年,经三次应试,孟郊才得进士登第,后被授任溧阳县尉等职。
从孟郊人生经历中你能获取那些关于科举制度的信息?
历史信息提炼:①唐朝选官制度为科举制;②出身较低的知识分子获得选官资格;③选官权利由中央掌握;④选官方式为考试;
(1)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集思广益,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4、中国政治制度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1、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外进行大规模屯田,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调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阅读思考】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主要有哪些?
丁税 调税 租税 徭役和兵役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1、交纳粟二石,称做租。2、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
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
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1、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买卖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2、内容:
中央定出的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
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特点:征收对象人丁和财产并重
3、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
普通民众,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
问题探究:与租庸调制相比较,两税法新在何处?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三省六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亚文化圈,哪一部唐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梳理科举制度,赋税制度的变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方式,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唐朝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