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2019)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图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和表现。
2.举例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并说出成因,分析说明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难点: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读图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非洲第一高峰,因山顶的火山口终年遍布冰雪,宛如晶莹的玉盘,被称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阻挡了印度洋上吹来的潮湿海风,在较低海拔处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景观。是什么原因导致南坡自山麓到山顶植被垂直分带如此明显呢?
新课讲授: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乞力马扎罗山自山麓到山顶分布着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植被景观。
(提问)试从水热配置的角度分析其景观差异的形成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总结。
从山麓到山顶,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热量条件下降,所以,植被呈现热带温带到寒带的变化。南坡位于迎风坡,海拔较低处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景观,由此往上降水减少,景观由雨林变化为阔叶林,落叶林,草甸,寒漠,冰雪。
(教师)基带即山麓自然带。
(提问)如何确定基带。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总结。
根据当地的气候类型确定基带名称,由基带类型也可推知山地所在的气候类型。
(教师)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提问)垂直带谱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影响垂直带谱数量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总结。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带谱越完整。
(教师)雪线指高山常年积雪的下线。
(提问)山体南坡和北坡的雪线海拔高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影响雪线海拔高度的因素?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总结。
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①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②同一自然带在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低。
③同一自然带在迎风坡位置低,背风坡位置高(雪线受此影响明显)。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①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②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④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⑤同一山体坡面,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活动探究一: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
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植被类型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学生展示)
(教师)补充总结
【地方性分异规律】
(教师)地方性分异规律指不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自然带分布现象。 相比于自然带地带性分布,某地本该出现某种自然带, 却没有出现、不该出现某种自然带却出现的现象。
(提问)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总结。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地地域分异。
案例补充:温带湿润区的地方性分异
活动探究二:地方性分异现象及成因
读图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中找一找地方性分异的案例,并说明形成原因。
2.根据以上案例,请你总结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学生展示)
(教师)补充讲解,总结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和成因。
地方性分异的形成主要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长。
(4)“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接着我们认识到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一些地方性分异的形成是由于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掌握了地域分异规律,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随堂练习:
课件后附带的习题,提问同学,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5.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二课时)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方性分异规律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分异基础,然后分析基带与山地所在地气候类型之间的关系,垂直带谱数量的影响因素,同一自然带延伸海拔高度的影响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二、地方性分异规律:先说明地方性分异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分布地区,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得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