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1131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21131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新课讲授,知识拓展,课堂小结,反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图示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通过两个问题:(1)南方六朝包括哪六朝?都城在哪里?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指出:上一节我们讲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那么,北方的发展情况如何呢,我们今天就来讲述“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北方政局
1、从“胡来、胡乱、胡说、胡闹”几个词语引出“五胡十六国”时期,并结合图片讲清它们的来历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的情况及影响。
指出:西晋的短期统一局面结束后,中国历史再度走向分裂。在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各国之间,连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北方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
2、阅读课本P89,结合P84图,说出东汉至隋朝代更替顺序。学生看过后,共同完成“(东汉至隋)朝代更替顺序表 ”。
3、思考:(1)这一时期先后统一北方的有哪几个政权?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2)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共同总结归纳:政权分立、民族斗争、民族融合(主流)。在书上标记出来。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和北方统一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生活以游牧为主。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学习农耕技术,过着定居生活。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势力扩展到今山西、河北,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北方强国。
2、各抒己见:我国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存在冲撞,一直以来“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分化严重。如果你是北魏的一名统治者,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
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成为农业居民,特别有一些鲜卑族贵族也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北魏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又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也关系到如何巩固自己统治,尤其是如何有效地对经济和文化较先进而人口又较多汉族进行统治, 这一点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突破“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落后→“胡汉融合”新目标(自身转化)。
3、冯太后改革(依据课本,完成对下列内容的填空)
孝文帝(拓跋宏)5岁继位,由冯太后主政,她仿照汉制进行改革。
(1)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官员俸禄制
(2)经济上:“均田制”
4、孝文帝资料简介。
5、490年,孝文帝亲政后,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太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改革。
6、第一步:迁都洛阳 (图片展示)。迁都大计的实现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迁都过程(找一同学读90页书上小字)。教师再解析一下。
讨论:孝文帝为么要迁都洛阳?(四人为一组)(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
回答后总结:迁都原因:
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③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影响:①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②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基
7、思考: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东周 东汉 曹魏 西晋 北魏)
展示“北魏洛阳城复原图”
8、第二步:汉化政策。(逐一讲述并画出关键词)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9、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宏,病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的去世而国政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孝文帝长陵,位于今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
10、辩一辩: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但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你的看法呢?
根据评价标准,肯定孝文帝的贡献——是一位有胆识的政治改革家。
11、孝文帝改革作用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
1、民族大融合
所谓民族大融合,是指各族人民和汉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互相往来,共同斗争,民族隔阂逐渐消失,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2、特点:
(1)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2)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3、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历史的进步现象。是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迅速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知识拓展】
《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
【课堂小结】
知识结构示意图,教师再次强调重点。
【反馈练习】
选择与材料,学生共同完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