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学设计
展开注重经历过程,构建精彩课堂
-------《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条形统计图》
二、设计理念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来看,四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在二、三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其原有的对于条形统计图构造的认识大体一致。与原有学习内容相比,重点在于“一格表示几”的理解。其认知难度并不是很大,教材安排情境中的数据也不复杂,因此思维容量并不算太大,挑战也不大,以基本模仿、形成技能的认知要求为主。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除了安排对于“一格表示几”进行研讨外,将重心放在:观察整体数据状态,掌握结合具体数据进行纵轴数值间距设置的一般原则,能正确地调高(低)长方形直条高度,使学生不仅会制图,更明白为什么这样制图的原理,形成对一类数据分析的灵活合理的思维习惯。
三、教材分析
苏教版每一册都安排了统计内容的教学,只是每一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二年级上册安排了“方格统计图”的教学,也就是“条形统计图的雏形,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一格表示1”.三年级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内容安排上要求学生真正意义上认识条形统计图,能读懂各种条形统计图,并会简单绘制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册内容主要安排两方面的学习内容。其一结合具体情境将一组数据进行分段统计,制成统计表,其二是深入认识条形统计图,对于纵轴上的间距进行分析,由“一格表示1”上升到“一格表示几”,根据数据的实际状态,有意识的设置间距,体现条形统计图的价值。
四、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刚开始认识“方格统计图”时,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慢慢的,学生深入掌握,应该说,到现在四年级,“一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学生认识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课前我也做了一些小调查,用了一些“一格表示几”的条形统计图给学生识图,困难也不是很大,只有个别后进生有困难。所以如果仅仅按教材走,以“读图和根据指定的一格表示几来绘图”难度不是很大,对学生的思维挑战性也不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兴趣和魅力。
当遇到“一格表示1”时无法制图的矛盾后,学生的思维路径就转化为怎样来寻找方式解决问题,在解决过程中自然体验“一格表示几”的必要性。其后通过几个极端数据的处理,进一步体会到面对格子有限,怎样合理设置纵轴的原则:整体数据比较集中时,间距小一些;整体数据比较分散时,间距大一些;适当省略纵轴数据的问题体验,也为以后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
五、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将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在问题冲突的解决过程中体验“一格表示几”。
2.能根据实际数据状态对纵轴间距进行设置,掌握一般设置原则。在实际情境中提升学生数感。
3.能结合具体情境中每格的意义,准确调整并绘制长方形直条。
4.在具体活动中自我探究、自我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条形统计图
(一)常规积累
出示一张简单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1)。
师:这是四年级部分同学大课间活动意向情况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条形统计图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板书:标题、时间、 横轴(种类、项目)纵轴(数值、单位)
(回顾旧知,使学生对简单条形统计图的构造有一个回顾,明确横、纵轴为后面的学习探究打下伏笔。)
(二)初步感知数据集中时,间距的设置,准确进行直条高度的调整
师生谈话:我们已对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第一层次 一放,出示表1:
四年级部分班级大课间活动项目统计表
2017.2
活动项目 | 跳绳 | 滚轮胎 | 篮球 |
人数(人) | 20 | 35 | 22 |
师:这是四年级部分班级大课间活动项目统计表。学生观察。
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画出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吗?
师:拿出你的练习纸完成这个统计图
过程指导:
1、呈现可能的资源
一格表示的数不均等的:如:0、2、5等。问:对于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回答。(每格表示的数均等)
2、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资源:如一格表示一。
问:这里的一格表示几?如果像这样画,会遇到什么困难?那又该怎么办?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结束后不汇报,问:这里的一格表示的数你会了吗?(板书:一格表示的数)接着完成你的统计图。
3、画好的同学说一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
(在过程中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路,一格表示的数可以是几。在交流中体验纵轴设置的理由及合理性,明确方法。并通过两种纵轴间距的设置比较,掌握确定纵轴间距的初步的方法。)
一收:第一层(同时呈现纵轴每格表示5和10的两个统计图)。
1.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他们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学生回答。
2.为什么同样是20枚,长方形直条的高度却不一样?
3.这里最大的数35,最小的20还有22,它们相差并不大比较接近。仔细观察,比一比这两幅统计图,哪一幅更能清楚、准确地比较出这三个数据的关系。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当整体数据相差不大的时候我们一格表示的数可以小一些。(板书:数据相差不大)
(1.满足个人的制图成果,并没有深入去思考为什么一格这样来表示;2. 对于不满一格的长方形直条无法确定画多少;3. 通过对比初步感觉到间距大小对于直条高度的影响。)
一收:第二层
1、.呈现学生中不满格画图中的一个错误资源。
师:这位同学纵轴也是一格表示5,仔细观察一下,你觉的他画的三个直条的高度都对吗?应该怎样想?
那22怎么画?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汇报。过程中拓展:如果是26呢?
2.通过刚才的分析,请修改自己的条形统计图。
(1.20、35比较容易画,说想法2.一格表示5,要表示2就需要把一格平均分成5份,再取2份3.学生体验到绘制长方形直条过程中逐步逼近准确值。)
(三)在对比中深入体会纵轴数值设置的两个原则。
第二层次:二放:出示表2增加统计表中羽毛球80人。
师:我们再看这张统计表,和刚才比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同样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画出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吗?
(在学生认识到一格表示几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认识到同一张图要根据需要变更一格表示的数量。)
二收:第一层
1、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是先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判断一格表示几。
2、画好的同学说一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呢?
3、(一格表示10,一格表示20)过程中比较:哪幅更能清晰地比较出这组数据的关系?再问:为什么这里一格不表示5呢?(格子不够画)
小结:像这样数据相差比较大的,我们纵轴上一格表示的数就要大一些。(板书:数据相差较大)
第二层(将图一和图二对比)
师:回忆一下,这两张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观察比较一下纵轴上的数据特点,怎样确定纵轴上一格表示几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结:当整体数据相差不大的时候,一格表示的数就要小一些,当整体数据相差较大的时候,一格表示的数就要大一些。(板书:小、大)
练习:快速反应,根据给出的统计表,说一说纵轴上一格表示几更合理。
(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纵轴数值的分配。在过程中观察教师呈现的第二个图,体会到间距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掌握如何在绘制之前确定一格究竟表示多少。在错例分析中进一步细致指导长方形直角绘制的科学性。)
(四)拓展延伸
(学生讨论,再一次把问题放下去,让学生快速思考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捕捉学生的困惑,推动学生思维。)
【同步教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1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课前预习单(含答案):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1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课前预习单(含答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