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第3章_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1)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08337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第3章_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1)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08337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第3章_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1)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08337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精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 填空题, 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60分 , )
1. 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顺序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
A.水、铁、乙醇B.干冰、氮气、氯化钠
C.氢气、汞、氯化钠D.氮气、甲烷、硫酸铜
2.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铁B.氧气C.氯化钠D.二氧化碳
3. 下列各组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氮气B.石墨C.氯化钠D.干冰
4. 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二者不相符合的是( )
A.黄泥水过滤后变澄清——发生了化学变化
B.糖是甜的,醋是酸的——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C.一杯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冰中水分子的平均间隔较液态水大
D.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5. 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分子等微粒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气体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高锰酸钾溶液稀释后溶液颜色变浅红甚至变为无色,是因为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变小
C.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大量白烟,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6. 碳的很多化合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碳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下列有关碳的说法不正确的( )
A.原子序数为6B.属于非金属元素
C.碳元素只能组成一种氧化物D.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7. 某品牌豆粉外包装注明可为人体补充钙、锌、蛋白质等,其中“钙、锌”指的是( )
A.分子B.原子C.单质D.元素
8.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能转化成以下哪种粒子( )
A.带正电荷的离子B.新的原子
C.带负电荷的离子D.新的分子
9. 下列元素符号书写不正确的是( )
A.银AGB.铜CuC.锌ZnD.硅Si
10. 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都是带电的粒子
B.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都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铝B.硅C.铁D.氧
12. 科学研究表明:海洋生物可利用氮的多寡是影响海洋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且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会产生大量温室效应气体。因而,氮循环的波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上述有关表述中的“氮”指的是( )
A.原子B.分子C.元素D.物质
13. 用微粒观点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高山上密封的空塑料瓶拿到平原变瘪——分子间隔变小
B.“飞沫”传播病毒——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电解水——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为新的分子
14. 氙被誉为“地球上最明亮的气体”,氙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为54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元素符号为XeD.相对原子质量为131.3g
15.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C.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D.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8分 , )
16. 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名称或符号。
17.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的________(填“最左边”“中间”或“最右边”)。
三、 解答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8 分 ,共计32分 , )
18. 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环境优美,花香四溢。从微观上解释“花香四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可以用________来鉴别该公园中的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河水中含有Na+、Mg2+、Cl−等离子,请画出其中Mg2+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
(3)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修建的火神山医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防止污水渗入地下。HDPE 防渗膜属于________(选填“天然”“合成”或“金属”)材料。
(4)84消毒液在新冠病毒防疫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表面活性剂和水等,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19. 某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时产生了气泡,由此得出了NaOH溶液已变质的结论.并对该变质的NaOH溶液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NaOH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NaOH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NaOH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反思与评价]
(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探究]中,小明提出可以用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代替氯化钡溶液,你认为该方案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___.
20. 江西拥有众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让我们从化学视角认识其中一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赣南茶油汕色亮黄,香味浓郁,气味纯正,具有茶油特有的清香。机械压榨是提取茶汕的基本方法,压榨提取茶油时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从分子角度分析,能闻到茶油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
(2)共青板鸭以其肉嫩、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等特点驰名中外。共青城板鸭富含________、油脂、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3)新干商州枳壳具有“果肉厚,外翻如覆盆,瓤瓣数较多”的特点,入药尤佳。新橙皮苷C28H34O15是枳壳中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之一,新橙皮苷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4)丰城富硒大米以其米粒细长、晶莹剔透、口感佳等特点,成为人们天然补硒,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的食补佳品。已知硒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双选)
A.硒属于金属元素B.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C.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D.硒离子的核外有34个电子
21.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编写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19世纪俄国科学家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波尔
(2)下图是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有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图A中可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
C.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由C表示 D.该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②D、F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③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化学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1)含答案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60分 )
1.
【答案】
C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
考察了物质是由哪些微粒构成。
【解答】
A.乙醇由乙醇分子构成,故A错误;
B.氮气由氮气分子构成,故B错误;
C.氢气、汞、氯化钠分别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故C正确;
D.甲烷由甲烷分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C。
2.
【答案】
C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B.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正确;
D.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故选C。
3.
【答案】
B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
A.氮气由分子构成;
B.石墨由原子直接构成;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D.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
【解答】
A.氮气由分子构成,故A错误;
B.石墨由原子直接构成,故B正确;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C错误;
D.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B。
4.
【答案】
A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
从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考虑,同种分子或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或原子的性质不同;分子和原子都很小,都有间隔,都在不断运动.
【解答】
A.黄泥水过滤后变澄清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故错误;
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因此糖是甜的,醋是酸的,故正确;
C.水结冰后体积增大,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的缘故,故正确;
D.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正确;
故选A。
5.
【答案】
B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增大,降低温度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分子之间间隔减小,所以气体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A正确;
B.高锰酸钾溶液稀释后溶液颜色变浅红甚至变为无色,是因为高锰酸钾分子和水分子都在不断运动,运动到分子之间去了,故B错误;
C.大量白烟是由于氯化氢与氨水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所致,因为二者是靠近并没有接触,所以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故C正确;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所以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D正确;
故选B。
6.
【答案】
C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和在原子中存在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的关系,并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根据原子结构判断化合价。
【解答】
解:A.碳元素的原子的序数为6,故正确;
B.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正确;
C.碳元素的氧化物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故错误;
D.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正确;
故选C。
7.
【答案】
D
【考点】
元素的概念
【解析】
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钙、锌”等不是强调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
这里的“钙、锌”指的是不强调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来描述,
8.
【答案】
B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转化成带正电荷的离子,故A正确;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能转化成新的原子,故B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转化成带负电荷的离子,故C正确;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转化成新的分子,故D正确;
故选B。
9.
【答案】
A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
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解答:元素符号中只有一个字母的要大写,两个字母的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
【解答】
解: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只有一个字母的要大写,两个字母的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可知银的元素符号应为Ag,故A错误,B、C、D书写都正确.
故选A
10.
【答案】
B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
A、根据分子和原子是电中性的进行解答;
B、根据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离子进行解答;
C、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再分进行解答;
D、根据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进行解答.
【解答】
A.分子和原子是电中性的,而离子带电,故A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故B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再分,故C错误;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D错误;
故选B。
11.
【答案】
D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观察选项,
12.
【答案】
C
【考点】
元素的概念
【解析】
食品、药品、营养品、生物等物质中的“氮”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
海洋生物可利用氮的多寡是影响海洋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且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会产生大量温室效应气体,氮循环的波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这里的“氮”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氮”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13.
【答案】
B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将密封的空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是因为压强增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A正确;
B.飞沫属于宏观物质,不能用来解释分子不断运动,故B错误;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C正确;
D.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D正确;
故选B。
14.
【答案】
D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根据方格左上角的是原子序数,为54,故A正确;
B、方格中间的汉字是元素名称,其名称中不含有“午“旁,故氙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正确;
C、根据方格右上角的是元素符号,因此氙的元素符号为Xe,故C正确;
D、根据方格下面的是相对原子质量,为131.3,单位不是g,故D不正确。
故选D.
15.
【答案】
C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食物变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A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故B正确;
C.汽油挥发,是因为汽油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C错误;
D.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D正确;
故选:C。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8分 )
16.
【答案】
氢,Al,钠,氧,C,F,Si,硫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
根据Si是元素硅的元素符号,C是元素碳的元素符号,钠的元素符号为Na,H是元素氢的元素符号,铝的元素符号是Al进行解答。
【解答】
Si是元素硅的元素符号,C是元素碳的元素符号,钠的元素符号为Na,H是元素氢的元素符号,铝的元素符号是Al,O是元素氧的元素符号,氟的元素符号是F,S是硫的元素符号;
17.
【答案】
20.18, ,最右边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
本题考察元素信息的获取,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图中下方的数字代表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值为质子数,核外电子层用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据表示每层的电子数,根据以上信息可画出示意图,可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元素所在的周期,元素核外有几个电子层就在第几周期。
【解答】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氖元素的一格可知,下方的数字代表相对原子质量,所以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18;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值为质子数,核外电子层用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据表示每层的电子数,氖元素的质子数是10,可画出结构示意图为;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氖元素核外有两个电子层,且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其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的最右边。
三、 解答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8 分 ,共计32分 )
18.
【答案】
(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肥皂水,
(3)合成
(4)+1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硬水与软水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
(1)从微观上解释“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我们可以用肥皂水来鉴别该公园中的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镁原子的质子数是12,核外电子数是12,镁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镁离子核外第一层上排布2个电子,第二层上排布8个电子,Mg2+的结构示意图为。
(3)HDPE(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防止污水渗入地下,HDPE 防渗膜属于合成材料。
(4)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解答。
【解答】
(1)从微观上解释“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故答案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我们可以用肥皂水来鉴别该公园中的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镁原子的质子数是12,核外电子数是12,镁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镁离子核外第一层上排布2个电子,第二层上排布8个电子,Mg2+的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肥皂水;。
(3)HDPE(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防止污水渗入地下,HDPE 防渗膜属于合成材料;
故答案为:合成。
(4)次氯酸钠(NaCl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故答案为:+1。
19.
【答案】
【实验探究】Na2CO3 红
【反思与评价】(1)2NaOH+CO2===Na2CO3+H2O
(2)不可行
Ca(OH)2与Na2O3反应会生成NaOH影响实验结果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盐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进行分析。[实验探究]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
20.
【答案】
(1)物理,分子在不停运动
(2)蛋白质
(3)7:5
B,C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营养素的食物来源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
(1)压榨茶油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由于茶油分子在空气不停运动,我们才能闻到香味。
(2)肉类中主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人类重要食品。
(3)根据题意,碳、氧的质量比=12×28:16×15=7:5。
(4)A.一般来讲,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属于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属于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硒属于非金属元素;
B.元素符号下方数字表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C.根据图示,硒的核电荷数为34;
D.硒离子最外层需要“借”两个才能达到稳定结构,所以硒离子核外有36个电子。
【解答】
(1)压榨茶油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由于茶油分子在空气不停运动,我们才能闻到香味;
故答案为:物理;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肉类中主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人类重要食品;
故答案为:蛋白质。
(3)根据题意,碳、氧的质量比=(12×28):(16×15)=7:5;
故答案为:7:5。
(4)A.一般来讲,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属于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属于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硒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元素符号下方数字表示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故B正确;
C.根据图示,硒的核电荷数为34,故C正确;
D.硒离子最外层需要“借”两个才能达到稳定结构,所以硒离子核外有36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BC。
21.
【答案】
(1)B
(2)①C,②NaCl,③C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
(1)根据编写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19世纪俄国科学家是门捷列夫解答。
(2)①A.根据该元素的汉字”钠“中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解答;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下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质子数是11解答;
C.根据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由C表示解答;
D.根据该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
②根据D是钠离子,F是氯离子,形成化合物是氯化钠,化学式是NaCl解答;
③根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解答。
【解答】
(1)编写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19世纪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故选B。
(2)①A.该元素的汉字”钠“中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下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质子数是11,故B错误;
C.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由C表示,故C正确;
D.该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D错误;
故选C;
②D是钠离子,F是氯离子,形成化合物是氯化钠,化学式是NaCl;
③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选C。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________
H
铝
________
________
Na
________
O
碳
________
氟
________
硅
________
________
S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并不断震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变为________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变为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提升卷】,文件包含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测试卷人教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上化学第3单元试卷(试题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相对原子质量,下列符号中,能同时表示一种单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