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 10 爬山虎的脚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0829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再读课文,了解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
重难点
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备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你们见过动物的脚,可是你们见过植物的脚吗?今天我们就来见一见。(展示课题和配图)
2.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朗读课文:①学生有感情地跟读课文
② 师:课文是从第几自然段开始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第3自然段)③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识字:①出示汉字,请学生根据拼音跟读两遍。②老师重点讲解多音字“曲”。
3.书写:①出示汉字,齐读两遍。②重难点字的书写:虎、操、嫩、叠、隙、萎、瞧。③学生跟着书写,并互相批改指正。④自行观察剩下的字,并进行书写,有时间,老师进行投影展示。
4.课文重点词语朗读,并完成词语填空练习(可以是《每课一练》中的练习)
三、再读课文,了解特点
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墙、房顶
2.第2自然段学习:①迅速默读,圈画爬山虎叶子的颜色特点和排列特点(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均匀)②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备注
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词语表词语复习(朗读、抄写或默写,视时间而定)
通过课件展示带领学生回顾文章的脉络与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感受
1.认识“爬山虎的脚”:①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②圈画脚的位置、脚的样子、脚的颜色。
2.怎么一步步往上爬:①师读第4自然段。②找出爬山虎往上爬的动词。(触、变、巴、拉、紧贴)
③师小结:作者经过连续、细致的观察,用精准的动词表现了爬山虎一步步往上爬的过程。④学生齐读
3.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说一说“脚”的变化与力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主题:本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准确生动?你从观察爬山虎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①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准确生动,是因为他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
②启发预设:要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要连续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游戏,激疑激趣,揭示课题,感知文题,交流预习,理清脉络,初读感知,读准词语,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读文,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回归整体,领悟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测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回顾,交流收获,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板书设计,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