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3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PPT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0797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3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PPT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0797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3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PPT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0797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3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PPT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07970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3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PPT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07970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3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PPT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07970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3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PPT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07970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3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PPT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207970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把手中的面包揉碎撒到了草地上。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让小草吃面包。我对她说:小草不吃面包,喝点水,晒晒太阳就饱了。第二天中午该吃饭了,她要水喝,然后跑到太阳地里说:不吃饭了,晒晒太阳就饱了。 请问小女孩这样做,能饱吗?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等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 2.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学习重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及产物。 学习难点: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学生活动一:自主学习课本54页—55页“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明确以下问题:本实验共分几个步骤?用最简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1.暗处理 2.遮光对照 3.酒精脱色 4.滴加碘液 5.观察
小游戏“排排看”:排出正确的实验步骤(我看你能行)
学生活动二: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3)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4)绿叶在酒精中脱至什么颜色时,停止加热?(5)脱去绿色的叶片遇到碘液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这样做是为了让天竺葵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以说明后面实验中颜色的变化不是由实验前叶片中储存的淀粉引起的。
【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小组内先合作探究,然后小组内达成共识,派学生代表回答,其他组纠错和指正。)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是为了作对照实验,看看有光照的部位和无光照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构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
(3)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酒精易挥发、易燃烧,隔水加热可预防烧杯中酒精燃烧,以免出现危险。
(4)绿叶在酒精中脱至什么颜色时,停止加热?此时酒精变为什么颜色?
滴加碘液前为什么用清水漂洗叶片?
(5)脱去绿色的叶片遇到碘液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温馨提示】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
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进行光合作用必要的条件。
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 )
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 )
某同学想让脱去绿色的叶片遇碘后显出一字母“M”,大家想一想他该怎么做的呢?
学生活动三:自主阅读教材第55--56页有关“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将该装置放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2.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或卫生香)插进试管内,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合作探究】(小组内先合作探究,然后小组内达成共识,派学生代表回答,其他组纠错和指正。)
将该实验放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过一段时间,看到有气泡产生。
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或卫生香)出现复燃现象,该实验说明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想一想:1.范 .海尔蒙特的实验中,5年后柳树重量增重了80多千克,主要依靠什么作用完成的?2.土壤减少的100克是什么物质?3.范. 海尔蒙特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海尔蒙特实验说明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无机盐,还需要水。
探究: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方法步骤:(1)选择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2)将该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3)设计对照实验(将一片叶的主叶脉切断 A与B对照)
(4)光下照射几小时。
(5)脱去叶绿素 (6)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7)漂洗后观察现象(8)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a b 形成对照实验变量为有无水分
现象:a为黄白色b为蓝色
探究: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下降直线说明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2)甲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本实验的变量是 。(3)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 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
注意:氢氧化钠和石灰水都能吸收二氧化碳 ,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还会变浑浊。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光合作用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1.合理有效的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如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 。
2.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促进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是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显著增强,产量就有较大的提高,这种给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
3.大棚蔬菜种植可以弥补蔬菜的季节性不足,满足人们对蔬菜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你认为哪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
提高光合作用的方法:(1)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2)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3)用科学的方法增加叶绿体的含量(4)有效利用光能,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气。
①暗处理 ②遮光对照 ③酒精脱色④滴加碘液 ⑤ 观察现象
光合作用的产物的淀粉,条件是光照。
二、实验: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一、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可以产生淀粉
1. 把叶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A.溶解淀粉 B.将淀粉煮熟 C.把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D.使淀粉分解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A.水分 B. 光 C. 空气 D.温度
3.“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便于检验淀粉的多少 B.有利于除去叶绿素 C.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 D.便于用碘液检验4.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遮光对照 ②酒精脱色 ③黑暗处理 ④滴加碘液 ⑤观察变化 ⑥光照处理 A.①③②④⑤ B.③①⑥②④⑤ C.③①②⑤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主题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练习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主题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练习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有性生殖,土壤适时松土等,合理密植,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增加二氧化碳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主题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主题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学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二氧化碳,有机物,呼吸作用,叶绿体,线粒体,释放能量,食物来源,食物链,蒸腾作用,落叶阔叶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免费下载: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课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整版PPT课件免费下载,优秀PPT背景图搭配,精美的免费ppt模板。轻松备课,欢迎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