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握手”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0586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握手”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0586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教案设计
展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互动研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形成对“握手问题”实质的
理解,形成这类数学问题的知识链,掌握这类数学问题的解题关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想、游戏、画图、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归、类比、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握手”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成就感,体会学习的快乐。
(3)通过模型的构建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联想到初中几何问题中的许多题目都与该问题相似,如数线段条数、直线条数、角的个数、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问题;单循环比赛的比赛场次问题等。学生该类问题不易掌握,不知从何处考虑;同时考虑到此问题与高中教学内容“排列与组合”衔接较密切,因此,我上了一节“握手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的研究性学习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深对“握手问题”实质的理解,并能应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转化为握手问题进行解答。
四、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游戏法、观察法、讨论法、发现法、探究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家在初次见面时都要互相握手,以示友好。老师今天与同学们初次见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与前排某个同学做出握手姿势,握完后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同学们互相之间是不是也应该……(同学之间开始握手)很好,因时间关系,我们握手到此为止。但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班假如有64个同学,如果每两个同学之间互相握手一次,那么一共握手多少次?你们先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再猜一猜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握手”这样一个起点低,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即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的教育,又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又过渡自然,直接进入主题。
(二)小组讨论,猜想答案
1、老师让学生短暂讨论之后,请各小组代表报告答案并说明计算方法及理由。
[设计意图] 这种讨论的目的并不指望同学能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望,所以时间不宜太长。
2、老师引导:刚才4个小组的同学都报出了自己的答案,但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不忙,我们知道研究数学问题有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20个人太多,能不能先考虑4个人每两个人互相握手一次,共握几次?
[设计意图] 因为对“握手问题”实质理解不深,所以学生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这就造成了更多学生的认知冲突(到底谁的答案是对的?),就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老师适时引导,加深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
(三)游戏演示,探索规律
1、让4位同学上台做互相握手演示,同学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 七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通过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引导:刚才4位同学的握手是杂乱无序的,你们能从中发现计算方法吗?怎样安排有序握手,才能发现规律,寻找到计算方法呢?待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请一位同学当导演,安排学生的有序握手,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规律,并寻找出计算方法。
握手方式1: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握手方式2:
A
B
C
D
B
A
D
C
A
B
C
D
C
A
B
D
注:1、待学生完成握手方式1后,老师问计算方法(3+2+1=6),进而追问5个人呢?64个人呢?
2、握手方式2与生活实际不符,所以学生较难想到。老师可以自己当导演安排学生握手,同时让学生记住与对方握手的次数,让他们体会到每两个人之间都握了两次手,重复一次,所以要除以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使学生在加深对“握手问题”实质理解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在全班每4个同学之间的互相握手实践中,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方法归纳,导出公式
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很精彩。那么你们能用公式表示出n个人每两个人之间互相握手一次,一共握多少次手吗?
握手总次数=1+2+3+…+(n-1)
或握手总次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归纳概括能力。
(五)知识迁移,模型应用
例题1
3个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两个球队各赛一场),总的比赛场数是多少?4个球队呢?5个球队呢?n个球队呢?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方法,让学生明白单循环比赛问题和握手问题是同一个问题。
注:为保证比赛的公平性,避免偶然性,很多体育比赛采用多循环赛制。联系学生喜欢的NBA比赛,布置课外作业: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一下NBA比赛的常识及比赛安排,计算2015—2016赛季NBA联盟将组织多少场常规赛?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学生感兴趣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出问题:在本章《几何图形初步》中,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和握手问题类似的图形问题?同学们讨论并积极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建立图形问题和握手问题的模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题2.
(1)如图(1)所示,图中共有 条线段。
(2)如图(2)所示,图中共有 个角。
(图1)
(图2)
(图3)
(3)如图(3)所示,图中共有 个三角形。
注:该例的设计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里的数线段,数角,数三角形,学生可能通过直观的“数”来得到答案。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悟出该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握手问题”完全相同,可以化归为“握手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握手问题”模型的应用,为后续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例题3:图中有多少条线段?多少个角?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所学握手问题知识解决具体图形问题。
当堂检测
1、20个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总的比赛场数是 场
2、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则共有 条线段。
3、
(1)试验观察:如果每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那么:第(1)组最多可以画________条直线;第(2)组最多可以画________条直线;第(3)组最多可以画________条直线.
(2)探索归纳:如果平面上有n(n≥3)个点,且每3个点均不在1条直线上,那么最多可以画________条直线.(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4、锐角∠AOB内部画99条射线,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角?
(六)归纳小结,共同提升
老师提问:
1、 通过本堂课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你学会了哪些重要方法?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相互补充:
1、学会了握手次数的计算公式
2、懂得了可以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3、学会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4、要学好数学,不但要会独立思考,还应会与别人合作交流
……………………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加深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实现了自我反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
(七)课后作业
1、 与“握手问题”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设计几个能用这个模型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请拿出来与同学交流解决。
2、元旦快要到了,提前祝同学们元旦快乐。咱们全班每一名同学都要为其余每一名同学制作一张贺年卡,同学们思考一下:咱们班会共送出多少张贺年卡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不仅考查学生对“握手问题”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部分内容在课件中展示)
4个同学:3+2+1=6次 5个同学:4+3+2+1=10次
握手总次数=1+2+3+…+(n-1)或握手总次数=
七、教学反思:
“握手问题”在小学时学生已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停留在初步感知上,对其问题实质理解不深,有的只是对公式的生搬硬套,(比如在提问20个同学互相握手一次,共握多少次手时,也有个别同学能回答出正确答案,但进一步提问计算方法及理由时,学生要么一脸茫然,要么简单回答说这种问题小学老师讲过,计算方法就是从1加到29)谈不上对“握手问题”思维方式的迁移应用。这就是老师在上课时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严重后果。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以“握手”这样一个起点低,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即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的教育,又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又过渡自然,直接进入主题。接着通过猜想、游戏、观察、讨论、画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的状态下主动学习,力求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只有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思”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如何安排有序握手,才能发现计算方法”这一环节,学生一般能想到第一种握手方式,第二种握手方式虽有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但不符合生活实际,学生一般不能直接想到。我在处理时是通过老师自己当导演引导学生完成。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第二种握手方式,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问题。 SHAPE \* MERGEFORMA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5.1.1 随机事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5.1.1 随机事件教案,共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5.1.1 随机事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5.1.1 随机事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2 直线、射线、线段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任务分析,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