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简答题4
展开2021年化学中考题分类选编——简答题4
1. (2021·陕西省)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1年9月15日在陕西西安盛大开幕。
(1)“石榴花”形的西安奥体中心主会场,建造时使用了大量钢铁。钢的硬度比纯铁 ______ (填“大”或“小”)。
(2)以“秦岭四宝”为创意原型的全运会吉祥物灵动可爱、充满活力。吉祥物的制作原料之一是聚酯纤维,聚酯纤维属于 ______ (填“合成”或“天然”)纤维。
(3)热情好客的陕西人民将会为运动员提供丰富的陕西美食。肉夹馍是美食之一,馍提供的有机营养素主要是 ______ 。
(4)全运村的绿植养护需要用到营养液,下列营养液的成分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______ (填序号)。
①(NH4)2SO4 ②KNO3 ③Ca(H2PO4)2
2. (2021·陕西省)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将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带回地球。
(1)发射探测器使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嫦娥五号的登月着陆器使用的是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则x为 ______ 。
(3)月球岩石中富含钛铁矿,其主要成分是FeTiO3,其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
3. (2021·陕西省)学习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NaOH浓溶液加入锥形瓶A中,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观察到A中产生白色沉淀,烧杯B中液面降低。
(1)写出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若X是一种碱,其化学式可能是 ______ (只写一种)。
(3)学习小组同学用的X是CaCl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又分别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①取少量A中溶液,测其pH,pH>7
②取少量A中溶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测其pH,pH>7
③取少量A中溶液,测其pH,pH>7,再向其中加入K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查阅资料可知CaCl2溶液呈中性。
以上三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A中溶液一定含有NaOH的是 ______ (填序号)。
4. (2021·陕西省)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______ 。
(2)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煤、 ______ 和天然气的过度使用。
(3)植树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______ 作用,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4)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目标。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
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5. (2021·陕西省)根据下面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回答问题。(忽略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80.8
87.6
94.9
103
113
124
136
149
(1)20℃时,将90g NaNO3固体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______ g。给烧杯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40℃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______ 。
(2)80℃时,将249g NaNO3饱和溶液降温至 ______ 时,溶液质量变为224g。
(3)50℃时,将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至少应向溶液中再加入 ______ g NaNO3固体。
6. (2021·陕西省)金属的发现与使用历史体现了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和科技发展的水平。
(1)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再次出土的文物中,黄金面具残片最为引人瞩目,其历经三千年依旧金光灿灿,这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非常 ______ 。
(2)唐宋时期流行的“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将铜、锡以不同比例熔合制成功能各异的青铜器的记载。将铜片和锡片分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金属活动性锡 ______ (填“>”或“<”)铜。
7. (2021·甘肃省武威市)新型高导热镁合金常用作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散热器。请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由图1可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 。
(2)图2为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数值为 ______ ,表示镁离子的符号为 ______ 。
(3)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叫价类二维图。图3为镁的价类二维图,B处的物质类别是 ______ 。MgO中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价类二维图中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金属镁和水发生反应可以生成A和一种单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8. (2021·甘肃省武威市)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水 ______ (填“属于”或“不属于”)六大基本营养素之一。
(2)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消毒剂,能对饮用水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毒。将Cl2通入NaClO2溶液中可制得ClO2和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ClO2=2X+2Cl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3)为区分软水和硬水将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试管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 ______ 。生活中常用 ______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4)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示意图,试管a中的气体是 ______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9. (202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请回答下列问题:
(1)爱护水资源就要防治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答一点即可)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增强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有哪些?(答一点即可)
(3)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写出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答一点即可)
10. (202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运动场上彩旗飘,运动健儿逞英豪”,运动场上也隐藏着很多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为运动员加油用的条幅和绢花是丝绸制成的。丝绸的种类很多,有蚕丝纺织的,也有合成纤维纺织的。如何区分一块丝绸面料是蚕丝还是合成纤维?
(2)标枪的枪头和铁饼都是钢铁制造的,这些钢铁来自于自然界中的金属矿物资源,你知道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哪些?(答一点即可)
(3)人们常在钢铁表面刷漆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防止生锈,其共同原理是什么?
11. (202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汽车的燃料来源于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如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制取。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汽车的燃料来源于化石燃料,列举一种常见的化石燃料。
(2)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目前暂时未能广泛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答一点即可)
(3)为什么有人说乙醇汽车的开发和使用会促进农业生产?
12. (2021·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根据图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 ______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在t2℃时,向盛有25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______ g。
(3)若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最好采用 ______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4)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 。
13. (2021·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1)我国研制的“天问一号”飞船载着“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的乌托邦平原,标志着中国航天探索再创里程碑。
①火星车采用钛合金、铝合金、复合记忆纤维等材料制造,钛合金和铝合金属于 ______ (选填“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
②工业制钛过程中的一个反应:TiF4+2H2SO4=4HF+2X+TiO2,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③如图是工业制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硅片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请说明太阳能电池的优点 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
(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①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 ______ 的方法提纯a。
②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 。
14. (2021·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有一包固体物质,可能含有BaCl2、Na2CO3、BaCO3、Na2SO4和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其组成,取少量该固体进行如图实验:(微溶物为可溶物)
回答问题:
(1)白色沉淀A是 ______ (填化学式)。
(2)溶液b中一定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______ (填离子符号)。
(3)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 ,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 。
15. (2021·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已知A、B、C、D、E、F分别为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稀盐酸、碳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铁溶液中的一种。小明同学为鉴别以上六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Ⅰ:观察颜色
发现只有E溶液呈黄色,其余为无色。
Ⅱ:将无色溶液两两混合
F与D,有气体生成;D与B,有白色沉淀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E的溶质是 ______ (写化学式)。
(2)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小华认为小明的实验无法鉴别出两种物质,它们是 ______ 。为一次鉴别二者,可选用以下试剂或用品中的 ______ (填序号)继续实验。
a石蕊溶液
b.硫酸铜溶液
c.pH试纸
d.氯化镁溶液
16. (2021·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自来水厂在净化水的过程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______ (填“杀菌”或“使悬浮物沉淀”);水能灭火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
(2)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下同)。
A.白酒
B.豆浆
C.糖水
D.泥浆
(3)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为聚焦重点,下列符合这一目标的是 ______ 。
A.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B.工业废水坚持达标排放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增加农作物产量
D.农业上改漫灌为滴灌
(4)t2℃时,向盛有10mL水的Ⅰ、Ⅱ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图2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图2中表示甲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______ (填“a”或“b”)。
②根据图2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乙中混有少量甲,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乙
B.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升温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1℃时,将2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70g溶液
17. (2021·山西省晋中市)【关注生活现象】
山西省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推进文旅融合,通过转型跨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展示了几个旅游景点,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下题。
(1)图Ⅰ: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曾为全国二青会圣火采集留下了举国关注的佳话。圣火采集,选用主要成分为 ______ 的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圣火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图Ⅱ: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雄姿著称于世,彰显中华母亲河的博大恢宏。黄河已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生活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她,黄河水在发展经济方面可用于 ______ 。浑浊的河水给牲畜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 ______ 。
(3)图Ⅲ:“万年冰洞”诞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冰洞内冰的物质成分用化学式表示为 ______ ,与同质量的水相比,其体积变 ______ ,分子间的间隔变 ______ 。
(4)为保护我省地面旅游资源,西侯度遗址上的木制建筑应严禁烟火,理由是 ______ 。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 ______ 。
18. (2021·山西省晋中市)冰与火的完美邂逅在地壳中,钠元素的含量位居金属元素中的第四位。钠呈银白色,质软,密度比水的小,具有可燃性等性质。一般保存在煤油中。它的单质和化合物用途广泛。
如果让性子刚烈的金属钠与沉稳大气的巨型冰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用镊子把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再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油。在空气中,用小刀切下绿豆大小的一块,切开后银白色的金属表面迅速产生了白色物质氧化钠(Na2O),但该过程不会发生燃烧。再取一大块冰,在其表面挖一个较深的坑(如图)。用遥控车将钠放入冰坑底部,刹那间,冰火两重天的壮美奇观瞬时产生,钠变成了一个大火球,噼里啪啦伴着巨响,火光四射,火花飞溅。燃烧殆尽,观察到冰块上裂纹纵横交错。把无色酚酞溶液滴入冰坑,坑内液体变红。
钠用它火一般的“热情”熔化了寒冷的坚冰。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钠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 (写1条)。
(2)钠不能保存在水中的原因是 ______ 。
(3)冰坑周围裂纹纵横,说明反应过程 ______ (填“吸热”或“放热”)。
(4)钠与冰相遇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 ______ 。
(5)钠切开后表面产生白色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19. (2021·山西省晋中市)【关注生产实际】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直以来,传统工艺不断改进。现阶段,利用方解石(主要成分为CaCO3,还含有少量MgO、Fe2O3、SiO2等杂质)造纸已较为普遍,它取代传统的植物纤维造纸,全程无需用水,原料造价仅为传统造纸的13。(已知:SiO2、聚乙烯塑料、粘合剂均难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分析生产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将方解石粉碎成纳米级超细粉末的目的是 ______ 。
(2)混合器内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 。
(3)利用方解石作原料生产纸张的优点是 ______ 。
(4)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分析,对使用的原料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______ 。
(5)成品纸张在保存过程中应避免与酸接触,若遇到稀盐酸,则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写1个)。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大 合成 糖类 ②
【解析】解:(1)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硬度。钢是一种铁合金,所以钢的硬度比纯铁大;故填:大;
(2)聚酯纤维属于合成纤维;故填:合成;
(3)馍提供的有机营养素主要是糖类;故填:糖类;
(4)①(NH4)2SO4中只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氮元素,属于氮肥;
②KNO3中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③Ca(H2PO4)2中只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磷元素,属于磷肥;
故选:②。
(1)根据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3)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4)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生活处处有化学,学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答案】2H2+O2− 点燃 2H2O 18 +2
【解析】解:(1)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 点燃 2H2O;故填:2H2+O2− 点燃 2H2O;
(2)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33=2+8+x+5,x=18;故填:18;
(3)在化合物中,氧元素显−2价,钛元素显+4价,设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m,则:
m+(+4)+(−2)×3=0,m=+2
故填:+2。
(1)根据氢气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来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来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3.【答案】CO2+2NaOH=Na2CO3+H2O Ba(OH)2或Ca(OH)2 ②③
【解析】解:(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2)A中有碳酸钠生成,打开弹簧夹,此时X进入A中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钠可与钡离子或者钙离子生成碳酸钡或者碳酸钙沉淀,同时X为碱,则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X可以是氢氧化钡,也可以是氢氧化钙;
故答案为:Ba(OH)2或Ca(OH)2。
(3)①pH>7,此时说明溶液显碱性,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无法证明含有氢氧化钠;
②中加入氯化钙后没有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有碳酸钠,此时pH>7,说明显碱性是存在氢氧化钠,因此②证明含有氢氧化钠;
③此时溶液pH>7,加入碳酸钠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钠已经全部反应,氯化钙显中性,证明含有氢氧化钠,使溶液显碱性;
故答案为:②③。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碳酸钠性质和碱的组成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溶液pH的变化规律以及钙离子可与碳酸根产生沉淀的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4.【答案】二氧化碳 石油 光合 C
【解析】解:(1)碳达峰,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故填:二氧化碳;
(2)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使用;故填:石油;
(3)植树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故填:光合;
(4)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可以节约用电,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因乘车而消耗的化石燃料,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故选:C。
(1)根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含义来分析;
(2)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来分析;
(3)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分析;
(4)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做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187.6 9:10 60℃ 13
【解析】解:(1)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7.6g,20℃时,将90gNaNO3固体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最多能溶解87.6g,则得到溶液的质量为87.6g+100g=187.6g。
给烧杯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40℃时,4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03g,则加入的硝酸钠能全部溶解,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0g:100g=9:10。
(2)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49g,含义是8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钠149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饱和溶液249g;溶液质量变为224g,则溶解的硝酸钠的质量为224g−100g=124g;6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24g,则80℃时,将249gNaNO3饱和溶液降温至60℃,溶液质量变为224g。
(3)50℃时,将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中含有硝酸钠的质量为200g×50%=100g,5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13g,则至少应向溶液中再加入113g−100g=13g硝酸钠固体。
故答案为:
(1)187.6;
(2)60℃;
(3)13。
(1)根据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7.6g;4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03g,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49g,进行分析解答。
(3)50℃时,将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中含有硝酸钠的质量为200g×50%=100g,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的特征、溶解度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稳定 Fe+CuSO4=FeSO4+Cu >
【解析】解:(1)三星堆遗址再次出土的文物中,黄金面具残片最为引人瞩目,其历经三千年依旧金光灿灿,这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将铜片和锡片分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锡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锡>H>铜,说明金属活动性锡>铜。
故答案为:
(1)稳定;
(2)Fe+CuSO4=FeSO4+Cu;
(3)>。
(1)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解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24.31 12 Mg2+ 盐 3:2 Mg+2H2O=Mg(OH)2+H2↑
【解析】解:(1)由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故填:24.31;
(2)镁是12号元素,所以镁原子中的质子数为2,镁原子失去最外层的电子而形成镁离子,质子数不变,仍为12;镁离子的质子数为12,核外有10个电子,所以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镁离子符号为Mg2+;故填:12;Mg2+;
(3)B处的碳酸镁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MgO中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16=3:2;A所示物质是一种碱,其中镁元素显+2价,则该物质是Mg(OH)2,金属镁和水发生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故填:盐;3:2;Mg+2H2O=Mg(OH)2+H2↑。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2)根据镁原子的质子数、镁离子的结构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结构与分类、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信息、离子的形成过程、物质的种类以及元素的化合价等,难度适中。
8.【答案】属于 NaCl 软水 煮沸 氢气 2H2O− 通电 2H2↑+O2↑
【解析】解:(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故填:属于;
(2)反应前氯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钠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氧原子都是4个,其中X的化学式为NaCl。故填:NaCl;
(3)为区分软水和硬水将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试管中产生较多泡沫的为软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填:软水;煮沸;
(4)由图示可知,a试管中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 通电 2H2↑+O2↑;故填:氢气;2H2O− 通电 2H2↑+O2↑。
(1)根据人体所需营养素来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3)根据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
(4)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本题体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难度不大。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9.【答案】解:(1)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很多,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做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工业上“三废”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故答案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2)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引起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故答案为: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3)防止产生白色污染的措施有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废弃塑料制品、使用可降解塑料等,故答案为: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解析】(1)根据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2)根据温室效应增强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来分析;
(3)根据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水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及防治白色污染的措施等来分析解答。
10.【答案】解:(1)区分丝绸面料是蚕丝还是合成纤维,通常是取样品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因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时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的是合成纤维;
(2)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回收再利用(或防止金属锈蚀或有计划、合理开采金属矿物或寻找金属替代品);
(3)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防止铁生锈可利用隔绝氧气或水的原理。人们常在钢铁表面刷漆或镀上其他金属等覆盖保护膜的方法防止生锈,其共同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故答案为:
(1)取样品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因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灼烧时没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的是合成纤维;
(2)回收再利用(或防止金属锈蚀或有计划、合理开采金属矿物或寻找金属替代品);
(3)隔绝氧气和水。
【解析】(1)根据物质的性质与鉴别方法来分析;
(2)从金属的防腐、回收再利用及开采和寻找新的代替品这些方面去考虑;
(3)根据防止铁生锈原理解答。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同学们普遍感觉这类题简单,但就是答不完全,这就需要同学们注意课本上这些与生产、生活、环保相关联的知识点。
11.【答案】解:(1)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
(2)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目前暂时未能广泛使用的原因是:制取的成本高、贮存困难。
(3)由于乙醇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制取,所以乙醇汽车的开发和使用会促进农业生产。
故答案为:(1)煤(或石油或天然气);
(2)制取的成本高(或贮存困难);
(3)乙醇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制取等。
【解析】(1)根据常见的化石燃料的种类分析;
(2)根据氢能目前暂时未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分析回答;
(3)根据乙醇的制取和应用分析回答。
本题较为简单,了解化石燃料的种类、乙醇的制取方法等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12.【答案】t1 62.5 蒸发结晶 乙、甲、丙
【解析】解:(1)在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故填:t1。
(2)在t2℃时甲溶解度是25g,向盛有25g甲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能够溶解12.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2.5g。
故填:62.5。
(3)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故填:蒸发结晶。
(4)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至t2℃,甲、乙变成不饱和溶液,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因此乙的质量分数大于甲,丙析出固体后仍然是饱和溶液,甲在t1℃时的溶解度大于丙在t2℃时的溶解度,因此甲的质量分数大于丙,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故填:乙、甲、丙。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3.【答案】金属材料 SO3 2C+SiO2− 高温 2CO+Si 比较环保,无污染 降温结晶 c>b>a
【解析】解:(1)①火星车采用钛合金、铝合金、复合记忆纤维等材料制造,钛合金和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答案为:金属材料;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TiF4+2H2SO4=4HF+2X+TiO2中,反应前后都是一个Ti原子,4个F原子,4个H原子;反应前有2个硫原子,8个氧原子,因此X中有1个硫原子,3个氧原子,所以X是三氧化硫;故答案为:SO3;
③图中是碳和二氧化硅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硅;硅片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的优点:比较环保,无污染;资源丰富等;故答案为:2C+SiO2− 高温 2CO+Si;比较环保,无污染;
(2)①若a中含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因为a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比b大;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②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因为降温溶剂的质量不变;故答案为:c>b>a。
(1)化学材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微观图示的辨别;
(2)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溶液结晶的方法;溶剂大小的比较。
本考点考查了化学材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等,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4.【答案】BaCO3 Na+、Cl−、H+、SO42− BaCl2、Na2CO3 BaCO3、NaOH
【解析】解:(1)白色沉淀A可与硝酸反应全部溶解,说明沉淀为碳酸钡,所以可知A为碳酸钡;
故答案为:BaCO3。
(2)滤液1加入过量硫酸,所以溶液b一定存在剩余的硫酸,所以存在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而滤液1与硫酸反应生成了气体,说明含有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溶液b中含有碳酸钠,而溶液a是碳酸钡与硝酸反应后得到的溶液,所以只含有硝酸钡和硝酸,而溶液a与溶液b反应后得到滤液2中有氯离子,则说明溶液b中含有氯离子,因此可知滤液1中含有氯离子,而滤液1中存在碳酸钠,所以没有氯化钡存在,因此说明加入溶解过程中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氯化钡不足量,碳酸钠将氯化钡全部消耗,进入沉淀A变为碳酸钡,所以滤液1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钠与硫酸不反应,因此也进入溶液b,所以溶液b含有氯化钠,因此除了钠离子、氢离子、硫酸根外,还有氯离子;
故答案为:Na+、Cl−、H+、SO42−。
(3)白色沉淀A能溶于水为碳酸钡,说明可能含有碳酸钡,或者氯化钡、碳酸钠与碳酸钡,而加入在滤液1中硫酸产生气体,说明含有碳酸钠,而加入硝酸银产生氯化银沉淀,说明含有氯化钡,氯化钡与碳酸钠可以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影响沉淀A碳酸钡的生成,而碳酸钡是否存在无法判断,氢氧化钠没有明显现象判断是否存在,而沉淀A可以完全溶解,说明没有硫酸钡,因此从排除硫酸钠,所以氯化钡与碳酸钠一定存在,碳酸钡、氢氧化钠可能存在,硫酸钠不存在;
故答案为:BaCl2、Na2CO3;BaCO3、NaOH。
固体加水产生沉淀A,且沉淀溶于硝酸,说明沉淀A为碳酸钡,不含有硫酸钡,所以排除硫酸钠的存在,a则是硝酸钡和硝酸的混合物,而滤液1加入硫酸产生气体,说明滤液含有碳酸根,而碳酸钠可以提供碳酸根,所以推断含有碳酸钠,溶液b则含量硫酸、硫酸钠,与溶液a中硝酸钡可以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沉淀B为硫酸钡,滤液2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C,说明有氯化银生成,说明滤液2中含有氯离子,而氯离子只能来自于氯化钡,所以推断固体一定存在氯化钡、碳酸钠,不存在硫酸钠,据此分析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5.【答案】FeCl3 K2CO3+BaCl2=BaCO3↓+2KCl 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 abcd
【解析】解:E溶液呈黄色可知E溶液为氯化铁溶液;F与D反应生成气体,D与B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则D为碳酸钾;因此F为稀盐酸、B为氯化钡,剩余两种无法区分;
(1)根据分析过程,E为氯化铁溶液,溶质为氯化铁,故填:FeCl3;
(2)根据分析过程,B为氯化钡、D为碳酸钾,则B与D的反应方程式为:K2CO3+BaCl2=BaCO3↓+2KCl,故填:K2CO3+BaCl2=BaCO3↓+2KCl;
(3)根据分析过程,A和C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无法鉴别;为一次性鉴别二者,可加入石蕊溶液,变蓝的为氢氧化钠,无变化的是硝酸钠;可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的是硫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可用pH试纸进行测定,pH值大于7的为氢氧化钠溶液,pH值等于7的为硝酸钠溶液;可加入氯化镁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镁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钠溶液;故填: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abcd。
根据E溶液呈黄色可知E溶液为氯化铁溶液;F与D反应生成气体,D与B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则D为碳酸钾;因此F为稀盐酸、B为氯化钡,剩余两种无法区分,据此解答。
此题需要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之间相互反应的现象,难度稍大。
16.【答案】使悬浮物沉淀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AC BD b A
【解析】解:(1)自来水厂在净化水的过程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使悬浮物沉淀;水能灭火的主要原因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下;
(2)生活中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白酒、糖水,豆浆、泥浆属于悬浊液,故选:AC;
(3)A、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污染水资源,故A错误;
B、工业废水坚持达标排放,不会污染水资源,故B正确;
C、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增加农作物产量,会污染水资源,故C错误;
D、农业上改漫灌为滴灌,节约水资源,故D正确。
故选:BD;
(4)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向盛有10mL水的Ⅰ、Ⅱ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烧杯甲底部有固体剩余,
①图2中表示甲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b;
②A、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乙中混有少量甲,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乙,故A正确;
B、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乙大于甲,故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升温甲的饱和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
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2g,所以将2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16g的晶体,得到66g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故答案为:(1)使悬浮物沉淀;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下;
(2)AC;
(3)BD;
(4)①b;
②A。
(1)根据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使小颗粒的杂质聚集成大颗粒的杂质,水蒸发有致冷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
(3)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进行分析;
(4)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形成溶液的质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甲烷 CH4+2O2− 点燃 CO2+2H2O 灌溉(合理即可) 沉降(合理即可) H2O 大 大 木材具有可燃性 不乱扔垃圾(合理即可)
【解析】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点燃 CO2+2H2O;故填:甲烷;CH4+2O2− 点燃 CO2+2H2O;
(2)黄河已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生活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她,黄河水在发展经济方面可用于灌溉、发电等。浑浊的河水给牲畜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沉降,除去其中的泥沙;故填:灌溉(合理即可);沉降(合理即可);
(3)冰是固态的水,其化学式为H2O;与同质量的水相比,其体积变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填:H2O;大;大;
(4)为保护我省地面旅游资源,西侯度遗址上的木制建筑应严禁烟火,理由是木材具有可燃性,以防发生火灾。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故填:木材具有可燃性;不乱扔垃圾(合理即可)。
(1)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以及甲烷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水资源的作用、净化水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写法、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物质的性质、保护环境的做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8.【答案】银白色或质软或密度比水的小(任意写1条) 钠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且钠的密度比水小会浮在水的表面,无法阻止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放热 氢气 2Na+O2=2Na2O
【解析】解:(1)钠呈,质软,密度比水的小,都属于物理性质,任意写1条;故答案为:银白色或质软或密度比水的小(任意写1条);
(2)从题干中可知钠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会浮在水的表面,钠会与空气接触,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所以钠不能保存在水中;故答案为:钠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且钠的密度比水小会浮在水的表面,无法阻止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3)燃烧完后,冰坑周围裂纹纵横,说明钠与水反应放出了热量;故答案为:放热;
(4)钠与水反应,依据化学放映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来分析,水中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或氧气,可燃性气体就只能是氢气;故答案为:氢气;
(5)题干中说了钠与氧气反应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钠,故答案为:2Na+O2=2Na2O;
故答案为:(1)银白色或质软或密度比水的小(任意写1条);
(2)钠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且钠的密度比水小会浮在水的表面,无法阻止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3)放热;
(4)氢气;
(5)2Na+O2=2Na2O。
(1)题干中“钠呈银白色,质软,密度比水的小”都属于钠的物理性质;
(2)从题干中可知钠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钠使冰坑周围裂纹纵横,说明反应放热,放出的热使冰坑出现裂纹;
(4)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5)依据题中给出的信息生成物为氧化钠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本题属于信息题,要依据题中的信息再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分析。
19.【答案】提高纸张质量 搅拌 成本低、节约木材等 改用可降解塑料等 CaCO3+2HCl=CaCl2+H2O+CO2↑或Fe2O3+6HCl=2FeCl3+3H2O或MgO+2HCl=MgCl2+H2O
【解析】解:(1)将方解石粉碎成纳米级超细粉末的目的是提高纸张质量。
故填:提高纸张质量。
(2)混合器内需要进行的操作是搅拌,是因为搅拌能使原料均匀混合。
故填:搅拌。
(3)利用方解石作原料生产纸张的优点是成本低、节约木材等。
故填:成本低、节约木材等。
(4)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分析,对使用的原料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改用可降解塑料等。
故填:改用可降解塑料等。
(5)成品纸张在保存过程中应避免与酸接触,若遇到稀盐酸,则可能发生的反应: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和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Fe2O3+6HCl=2FeCl3+3H2O,MgO+2HCl=MgCl2+H2O。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或Fe2O3+6HCl=2FeCl3+3H2O或MgO+2HCl=MgCl2+H2O。
(1)将方解石粉碎成纳米级超细粉末的目的是提高纸张质量。
(2)搅拌能使原料均匀混合。
(3)利用方解石作原料生产纸张的优点是成本低、节约木材等。
(4)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分析,对使用的原料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改用可降解塑料等。
(5)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和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21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专题4 基础实验及创新题: 这是一份2021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专题4 基础实验及创新题,共22页。
2021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考点38 物质的分类: 这是一份2021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考点38 物质的分类,共13页。
2021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考点4 氧气的性质与制备: 这是一份2021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考点4 氧气的性质与制备,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