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备课ppt课件
展开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2、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3、理解“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活动一: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粟 夫 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一致、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域 民 固 国威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2、如何理解“天时”“地利”“人和”?
一般而言,“天时”指宜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事协和、民心和乐。文中的“天时”更多还指阴晴寒暑等是否有利于攻占,即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在本文中,高城、深池、利兵、足粮等也被视为“地利”,即“物质条件的优势”。“人和”本文中主要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3、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人和”用文中的原话来说是指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要做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即“得道”。
“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结论是: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文章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似乎中心论点已得到证明,那么后面两句有什么作用?
后两句先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
联系现实生活(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各方面),谈一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的现实意义。也可以仅就“道义”来谈(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1、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理解短文。3、了解孟子思想,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活动一: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丈夫之冠也: (古:男子;今:已婚女子的配偶)
戒之曰 (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往之女家 (同“汝”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文: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在实现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后,不能够放下自己做人的尊严,不能向恶势力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2.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有感情朗读景春的话。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大丈夫也。
3.孟子同意他的观点吗?他是如何回答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孟子为什么不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呢? 我们先来了解这两个人。
二人都是战国时期纵横家。联合弱国对抗强国为合纵,弱国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为连横。纵横家的特点是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是对手。公孙衍原是秦国宰相,深得秦惠王的信任和器重,帮助秦国攻魏,并收复河西,但是由于公孙衍没有经受诱惑被魏王收买,之后张仪将公孙衍排挤出了秦国,无奈只能转而投向魏国,但是不久又呆不下去只能投靠韩国,其一生仕途就这样兜兜转转,最终因为官场勾心斗角而死。死因: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新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联系这两个人的生平,谈谈孟子否定他们的原因。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了解大丈夫孟子其人: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孟子始终宣扬“仁义礼”,①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人民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君王又次之。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仰起头来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粱惠王上》尊敬我的长辈,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以这样的心意推及到别人的子女。
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 ) 孙叔敖( ) 畎( )亩 傅说( ) 鬲( ) 奚( ) 法家拂( )士
活动一: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画出不会译的疑难词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又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3.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哪几方面磨难?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接着由个人沦及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 《孟子》三章综合与测试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2 《孟子》三章综合与测试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同“叛”背叛,古今异义,护城河,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有利的天气,有利的地理形势,fú语气词,泛指武器军备,归顺服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试讲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试讲课ppt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快速对答案,A兵兵器,《富贵不能淫》,护城河,同“叛”背叛,表顺承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转折,表修饰表转折,公欣然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完美版习题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1 《孟子》二章综合与测试完美版习题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女”同“汝”你,“曾”同“增”增加,“拂”同“弼”辅佐,真正确实,真诚诚实,教导训诲,生命命令,士兵军人,战国时期,孟子言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