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 (新课标)语文必修五:教案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单元9 说“木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单元9 说“木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 说木叶 | ||
三维目标 |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 ||
重点目标 |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 难点目标 |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
导入示标 |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 ||
目标三导 | 学做思一:初读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 导学:浏览课文,勾画出关键句。 2、导思:勾画出关键句,学生相互交流。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3、导做:理清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
学做思二:分析课文艺术特色 1、导学: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2、导思: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3、导做: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 ||
达标检测 |
| ||
反思总结 |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 ||
课后练习 |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9 说“木叶”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检测,合作探究,当堂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 说“木叶”精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活动设计,合作探究,课堂练习,拓展提高,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优秀第一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预习检测,作者介绍,新知讲解,合作探究,课堂练习,拓展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