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第1页
    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第2页
    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第3页
    还剩5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版),共56页。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20年】
    (2020·新课标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 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7. D 8. C
    【解析】7.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8.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
    (2020·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图中断层( )
    A. 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 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 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 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答案】3. A 4. D
    【解析】3.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基础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读图可知,四处河谷中只有①河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其他三处河谷的岩石都是不可溶蚀的,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①,故选A。
    4.读图分析,图中断层切断了石灰岩和页岩,没有再切断后来形成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之后没有一直活动,A错误;断层没有切穿花岗岩,但是花岗岩侵入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的时间比花岗岩早,B错误;现代河谷下切是由于断层形成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C错误;侵蚀面覆盖在断层之上,断层没有切穿侵蚀面,说明断层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D正确。故选D。
    (2020·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 由北向南 B. 由西向东
    C. 由西北向东南 D. 由东北向西南
    2. 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②③④①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②①④
    【答案】1. C 2. D
    【解析】1.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2.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2020·天津卷)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 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 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 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 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5. 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 垂直抬升 B. 水平拉张 C. 水平挤压 D. 岩浆喷发
    【答案】4. D 5. A
    【解析】4.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故选D。5.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正确。水灵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故选A。
    (2020·浙江卷)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米。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二为图一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
    A. 构造断裂下陷 B. 流水侵蚀作用 C. 层挤压弯曲 D. 冰川侵蚀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二谷地的形状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可以判断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D正确,C错误。图示没有断层的相关信息,A错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二中谷地为U型谷,B错误。故选D。
    (2020·新课标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貌形成的相关知识,抓住“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
    (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
    (2)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3)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2020·新课标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解析】考查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貌的成因,金沙江中沙金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1)注意审题,空间关键词“图示区域”,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根据板块构造说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
    (2)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
    (3)读材料 “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可知,断裂空间分布处金矿石出露较多,图示区域受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影响,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多沿断裂分布,故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且图示地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众多,使金矿石可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
    (4)由上题分析可知,河谷出露的岩层中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金沙江中沙金的形成地质作用过程,首先是河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受外力作用岩石风化侵蚀破碎,矿石掉入到比降大的金沙江,随急流搬运,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随后河流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挟带的金将在河床不断沉积,逐渐累积而形成沙金。
    【2019年】
    (2019·新课标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 10.C 11.C
    【解析】以黄河中游某段河道为背景,考察水文特征及流水地貌,整体难度相对较高,这也是选择题中难度明显拔高的一组试题,但也依旧是中规中矩的一组试题,仍然是着重于基本原理的考察。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选D。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10.河水流量可以决定河水对两岸的冲蚀力度,河流流量大导致河道摆动范围大,但黄河小北干河道中段的河水要从上段流入中段,中段的水量比上段的大,所以河水流量不是决定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因素,在中段并没有支流汇入,故①②错;而沿岸地貌及岩性大小会影响河道向两侧侵蚀扩张范围,从区域常识可判断该地位于吕梁山南部,上段及下段均有河流汇入,代表上下段河流入口两处地势较低洼,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河口处淤积物较多,易形成泥沙堆积,导致河水泛滥,河道摆动大,而中段由于没有河道存在,而可能是河道两侧地势较高,为山地的延续,导致中段地势较高,地貌不同,岩性较为坚硬,故河道摆动范围较小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2019·新课标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9.B 10.C 11.C
    【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对;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
    10.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错。
    11.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
    (2019·江苏卷)图1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3~4题。

    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4.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答案】3.D 4.C
    【解析】考查地壳运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难度一般。
    3.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
    4.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C正确。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D错误。
    (2019·新课标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
    (2)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可通过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得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原因分析需结合材料“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4—6月气温回升,该河流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上升,融雪补给量增大,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图中还可反映出4—6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泥沙沉积少,侵蚀加强,由于该时段是融雪补给为主,河水中含沙量低,且流速持续加快,河床侵蚀增强,导致河底不断加深。
    (3)读图可知,8月该河段河底变浅,说明河床淤积,主要与此时段河水含沙量高,流速降低泥沙快速淤积有关。读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降水补给”,8月的河水补给主要是降水,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坡面受到的冲刷作用强,河水含沙量高,且该时段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水搬运作用与流速密切相关,一旦流速降低,会使泥沙快速淤积,导致河床淤积。
    (2019·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1)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6分)
    【答案】(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2018年】
    (2018·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3个小题。

    6.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
    7.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8.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答案】6. A 7. A 8. D
    【解析】
    6. 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7.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8.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2018·新课标Ⅲ卷)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贝加尔湖形成于
    A. 地壳断陷集水 B. 火山口集水 C. 河流改道 D. 滑坡阻断河流
    7.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 湖区降水量加大 B. 入湖径流增多 C. 湖盆在加深 D. 入湖泥沙增多
    8. 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湖面蒸发弱 B. 湖泊面积大 C. 湖水盐度低 D. 湖水深度大
    【答案】6. A 7. C 8. D
    【解析】
    6. 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故选A。
    7. 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C。
    8. 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
    (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 依据如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年降水量的差异 B. 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 植被覆盖率不同 D. 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4.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 间歇性抬升 B. 持续性抬升
    C. 间歇性沉降 D. 持续性沉降
    【答案】3. D 4. A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综合应用。通过图例读出地貌岩石的差异,图示显示出河流阶地的特征和组成物的不同,推知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所学分析出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解答关键。
    3. 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
    4. 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
    (2018·北京卷)图2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图中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2018·海南卷)图4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4~15题。

    1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15.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14.D 15.C
    【解析】14.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错误。15.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 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故A、B、D错误。
    (2018·江苏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 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 A B. B C. C D. D
    6. 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 志留系 B. 石炭系 C. 二叠系 D. 第四系
    【答案】5. A 6. A
    【解析】
    5. 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6. 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2017年】
    (2017·新课标卷I)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图2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6.C  7.A   8.B
    【解析】
    6.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
    7.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8.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故正确选项为B。
    (2017·新课标卷Ⅱ)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解析】
    9、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
    1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11.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B。
    (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3题。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5.B6.B
    【解析】
    5.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
    6.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 
    【2016年】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9~20题。
    1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9.D   20.C
    【解析】
    19.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
    20.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 题。

    1.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⑤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1.D  2.C
    【解析】
    1.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②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江南丘陵属于低山丘陵地区,D正确。
    2.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
    (2016•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9、A 10、A
    【解析】9.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A正确。10.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A正确。
    (2016•江苏卷)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 题。

    21.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 ③指成岩作用 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2.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答案】21.AD  22.AC
    【解析】
    21.图中①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②指固结成岩作用;③是由变质岩转化为土壤或沉积物的过程,不是成岩作用;④所示箭头岩浆的一些物质进入大气,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
    22.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不会到地球内部。
    (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 由西向东倾斜
    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 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答案】1.C 2.A
    【解析】
    1.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及现在海岸线5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
    4.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D
    【解析】仔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入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答案选D。
    (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第5、6题。

    5.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6.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 乙 C. 丙 D.丁
    【答案】5.C 6.B
    【解析】5.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答案选C。6.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乙点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处沉积物为粘土;丙和丁地位置高。答案选B。
    (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解析】7.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A项错了;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
    【2015年】
    (2015•新课标I卷)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10、D 11、B
    【解析】
    10.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距起点间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的侵蚀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D正确。
    11.在1992年—199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该海域泥沙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量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小,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C、D错。
    (2015•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列各题。

    5、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大理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灰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答案】5、C 6、A
    【解析】
    5.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处是向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向斜,外力侵蚀成山,A错。甲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向斜,受侵蚀成岭,B错。乙处是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C对,D错。
    6.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与周围岩层不同。读图,丙处岩层按顺序形成较晚,且没有侵入或切断的形态,是在表层沉积形成,可能是石灰岩等沉积岩,或是石灰岩变质成的大理岩,A对。不可能是岩浆岩,B、C、D错。
    (2015•上海卷)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1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12、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1、C 12、C
    【解析】
    11.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C正确。
    12.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成海洋板块的岩层表层往往形成较厚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沉积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在高温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C正确。
    (2015•上海卷)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过程。
    13、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13、D 14、D
    【解析】
    13.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矿物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D正确。
    14.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物质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2015•安徽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28、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是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答案】28.C
    【解析】甲为湄公河入海口处形成的湄公河三角洲,为河流下游流速降低,从上中游携带而来的泥沙随着流速降低沉积下来所形成故C正确。
    (2015•广东卷)6、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答案】B
    【解析】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等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的强弱,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故选B。
    (2015•北京卷)图2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5.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4.C 5.A
    【解析】
    4.图示甲为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泥石流易发生在地势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从地下水位分析,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而丙村地势低平,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故选C。
    5.从图示地势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北相差不大;而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洪积扇面积与地势的起伏和降水量;渠水主要用来灌溉,所以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故选A。
    (2015•福建卷)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10.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 ③ D.④
    【答案】9.A 10.B
    【解析】
    9.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故选A。
    10.从等高线分析,两河支流相连处,c河的地势高,河水应由c河流向a河,又②地位于下游河段,所以水量会显著增加;而①④位于上游,水量不变,③河段位于c河的下游,水量会减小。故选B。
    (2015•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6.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答案】5.C 6.B
    【解析】
    5.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因而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故答案选C。
    6.巴西高原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将原始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是秘鲁寒流作用形成的,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形成与东南信风、巴西暖流、及巴西高原密切相关,以上三项与安第斯山脉都没有必然联系,南美大陆地表径流由于安第斯山脉位于大陆西部,东侧陆地面积广阔,致使发育的的大河由西向东流入大西洋,西侧陆地面积狭窄,河流短小,所以说南美大陆主要流人大西洋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故答案选B。
    (2015•山东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下列各题。

    1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1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答案】11、D 12、C
    【解析】
    11.读表格,根据表格中各点的坐标,可以判断地层的延伸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是东北-西南方向,D对。小组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所以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是东北-西南方向、A、B、C错。
    12.根据表格中信息,CDS岩层年龄由新-老,根据各点的经度判断,由S两点向两侧依次出现D、C岩层的点,所以该地质构造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C对。
    (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慢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图2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4.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3. C 4. A
    【解析】
    3.首先岩层断裂,然后来自上地幔软流层的矿物沿断层上升到地表,称为岩浆喷发,形成岩浆岩,再经过外力作用,依次为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形成河滩泥沙。故选C。
    4.图示纵坐标的单位为米,横坐标的单位为千米,两者比例尺差距较大,所以绘制火山剖面图坡度比实际坡度要大。故选A。
    【2014年】
    [2014·北京卷]图4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6~7题。

    图4
    6.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形,适宜修建水库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岩层的错位及移动方向可以看出,该河流是在断层基础上形成的,另外各岩层并未发生弯曲变形,应是正常沉积的结果,越往下沉积岩形成越早,图中石灰岩和页岩均为沉积岩,页岩①在下,石灰岩②在上,故①岩层形成年代早于②岩层,A项正确;在河床断面上,①岩层易受侵蚀而发生了凹陷,②岩层出露河谷处,岸线较平直,不易被侵蚀,B项错误;岩层未发生弯曲,故不可能是向斜,C项错误;有断层存在的地区,地质条件不稳定且容易发生渗漏,故不适宜修建水库,D项错误。
    7.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D 【解析】图中信息显示,水位上升的中期,河谷中沉积物较少,说明河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较强,河流含沙量较大;水位下降时,河谷中沉积物较多,河流含沙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因河水在洪水期侵蚀能力增强,会使河床变宽、加深。
    [2014·安徽卷]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10(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0,完成31~32题。

    图10
    3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答案】A 【解析】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环流形势弱,风力较小,当副热带高压北移至29.5°N以北时,该地吹东北风,当副热带高压中心在鄱阳湖以东时,该地偏东风受大别山、庐山阻挡,被迫变为东北风南下;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
    3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的沙岭沙山在较早时期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其上的垄槽则是由偏北风吹蚀形成。
    [2014·北京卷]图4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6~7题。

    图4
    6.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形,适宜修建水库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岩层的错位及移动方向可以看出,该河流是在断层基础上形成的,另外各岩层并未发生弯曲变形,应是正常沉积的结果,越往下沉积岩形成越早,图中石灰岩和页岩均为沉积岩,页岩①在下,石灰岩②在上,故①岩层形成年代早于②岩层,A项正确;在河床断面上,①岩层易受侵蚀而发生了凹陷,②岩层出露河谷处,岸线较平直,不易被侵蚀,B项错误;岩层未发生弯曲,故不可能是向斜,C项错误;有断层存在的地区,地质条件不稳定且容易发生渗漏,故不适宜修建水库,D项错误。
    7.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D 【解析】图中信息显示,水位上升的中期,河谷中沉积物较少,说明河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较强,河流含沙量较大;水位下降时,河谷中沉积物较多,河流含沙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因河水在洪水期侵蚀能力增强,会使河床变宽、加深。
    [2014·江苏卷]图4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图4
    7.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等高线,判断M地为山脊,该地位于向斜侧翼,据此可确定岩层的倾斜方向。
    8.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答案】A 【解析】根据坡度西南大、东北小,再依据岩层的变化特点可判断A项正确。
    [2014·江苏卷]图6是我国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图6
    11.位于老城区东南的码头选址考虑的因素是(  )
    A.码头位于河流凸岸,不易淤积
    B.码头位于河流凹岸,不易淤积
    C.码头对面有沙洲,利于避风
    D.码头受水流冲击小,航行安全
    【答案】B 【解析】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水位深,适合建港。
    12.随着新城区的建成,区域交通格局改变,待建码头的主要作用是(  )
    A.实现各类交通有效衔接
    B.减轻城镇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迅速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交通线的位置可知待建码头起到沟通水路与陆路交通的作用。
    [2014·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7~9题。
    图4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图4
    7.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A.地貌形态 B.泥沙沉积量
    C.河网密度 D.抗侵蚀能力
    【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因此泥沙沉积量的多少会影响海岸线的变化,只有泥沙沉积量多于泥沙沉降量,海岸线才会向海洋推进,故B项正确。海岸线变化受地貌形态、河网密度影响不大,故A、C项错误。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抗侵蚀能力相同,故D项错误。
    8.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答案】C 【解析】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等影响的强弱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与该次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有关,因此,城市制定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烈度,故C项正确。
    图4所示L城是我国的“水晶之乡”,有“花果山”“水帘洞”“玉女峰”等著名旅游景点,近年来还新建了水晶展销市场,成为全国的水晶集散地。
    9.近年L城接待的游客数量明显增加。请据材料判断,这最主要是由于L城(  )
    A.优化了景区功能分区
    B.增加了景观文化内涵
    C.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
    D.突出了旅游资源特色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材料可知,L城是我国的“水晶之乡”,有“花果山”“水帘洞”“玉女峰”等著名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独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故D项正确。题目材料没有反映出景区功能分区规划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故A、C项错误。“花果山”“水帘洞”“玉女峰”等著名旅游景点属于自然旅游资源,题目材料没有说明其文化内涵,故B项错误。
    [2014·浙江卷] 图3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7~8题。

    图3
    7.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答案】C 【解析】根据岩层的运动状况,可知③地为断裂下沉;该区域有黄河流经,可推断该冲积平原为黄河干流泥沙冲积而成。故C项正确。
    8.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王朝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陵寝,从图上可以看出,②处的沉积物最深厚,地势也较高,地下水位较深,是修建陵寝较为理想的地方。故B项正确。
    [2014·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2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2,完成8~10题。

    图2
    8.图2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答案】B 【解析】砾石滩主要是流水堆积形成。河源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砾石滩属于河漫滩,河漫滩主要在河流的中游地区,且河道弯曲程度比较大的河漫滩地区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入海口地区主要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泥沙颗粒小,且堆积有一定的规律性。
    9.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2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答案】C 【解析】砾石变圆主要是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石笋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冰斗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石笋和冰斗棱角分明;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风力长期侵蚀下,岩石变圆;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10.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厘米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2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图3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大多是直径9厘米左右的砾石,结合选项可知图中D项9厘米左右砾石所占比重最大。
    [2014·重庆卷]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图5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

    图5
    (1)读图5,填出A、B表示的经济发展主导驱动因素。
    (2)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图6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图7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
    图6
       图7


    (3)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
    (4)结合图7,判断图6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1)A:资源;B:知识(技术)。
    (2)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3)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近地面降温,大气稳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4)方向:南(偏南);理由:盛行风向为西风(偏西风),沙丘缓坡为迎风坡(沙丘两翼顺着风向延伸),缓坡坡向为西(偏西)。
    【解析】第(1)题,19世纪发现矿产,能源化工产业随之发展,因此能源化工工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资源;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知识与技术。第(2)题,注意题干要求从“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两方面回答。从“人口数量”角度来说,外来移民为高科技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从“人口素质”角度来说,外来移民为高科技产业提供更高的技术支持。第(3)题,洛杉矶晴天较多的原因从洋流方面分析主要侧重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从大气环流方面分析主要考虑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第(4)题,根据风频玫瑰图可知,当地主要盛行西风(偏西风),然后结合沙丘坡缓的一侧为迎风坡即可得出图中箭头指示的风向。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5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图5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少。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解析】第(1)题,沼泽是指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形成的关键为土壤水分多、地势低平。从图中可以看出西西伯利亚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低平;有鄂毕河等河流流经,水量丰沛,且有结冰期、凌汛,河水泛滥、排水不畅时容易导致两岸地区地下水位上升;西西伯利亚地区位于中高纬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且有冻土分布,阻滞了水分的下渗,导致水分积聚在地表。第(2)题,河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流域水土保持状况、地表性质、流速等因素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落差较大,流速快,流水的侵蚀能力较强,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较强,因而含沙量较多;鄂毕河流经的地区主要是平原,落差小,流速慢,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较弱,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沿河沉积,河水中含沙量较少。第(3)题,决定鱼类资源种类是否丰富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水环境、饵料等。鄂毕河位于中高纬地区,冬季漫长,气温低,水温低,适合生存的鱼类较少,且鱼类生长缓慢;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使得浮游生物较少,鱼类的饵料少。
    [2014·山东卷]图5(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5(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11~12题。

         (a)            (b)
    图5
    11.根据图5(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5(a)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此地区位于甲山西南,因此③④排除;根据其高程120米并结合图(a)等高线分布可知②处为观测点。
    12.图5(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答案】B 【解析】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因此Ⅱ处岩层老于Ⅰ处;由于Ⅲ处岩层是Ⅰ、Ⅱ岩层受到外力侵蚀以后堆积形成的,因此Ⅲ处岩层晚于Ⅰ、Ⅱ两处岩层。
    [201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图7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图7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解析】第(1)题,富塔贾隆高原成为“西非水塔”的原因可从降水量以及地势等方面回答。第(2)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原因可从泥沙淤积以及洋流等方面回答。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泥沙淤积对通航不利。第(3)题,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等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13年】
    [2013·江苏卷] 图3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3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7~8题。

    图3
    7.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答案】B 【解析】堆积物的形成主要受流水沉积作用影响。
    8.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金刚石由岩浆岩中的火山岩形成,因此根据图中的图例和注记可知②是岩浆岩。
    [2013·广东卷]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图1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答案】B 【解析】图1为向斜山地貌景观图。形成该地质构造的原因是地壳的水平运动。山地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搬运和风化均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A、D选项错误;变质作用改变了岩层的理化性质,沉积岩层会发生变化,而图中沉积岩层表现明显,故C错误,B正确。
    [2013·福建卷] 图4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9~10题。

    图4
    9.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和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河流枯水季节,河谷中大量泥沙沉积物由于水位下降而出露水面,在强劲风力的吹蚀飞扬作用下而逐渐被搬移堆积在沿河两岸及山坡上,因此沙丘应主要分布在河谷中的心滩、河漫滩及两岸的阶地、洪积扇以至高出河面数百米的山坡上,故D正确。
    10.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图5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和风力作用的有关知识。沙丘是由于河谷中大量泥沙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沿山坡上升形成的,因此是向山坡运动,B、D不正确,沙丘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故答案C正确。
    [2013·北京卷]读图5,回答8~9题。

    图5
    8.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答案】C 【解析】甲地为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9.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答案】C 【解析】甲处为峰林,主要为石灰岩,主要作用为侵蚀作用,但不是图中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地方;乙处为河谷,主要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丙处为背斜山,岩体破碎,丙、丁之间有断层存在,山体易发生滑坡;丁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山。
    [2013·北京卷]读图7,回答下列问题。

    图7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原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答案】(1)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岛国,经济发达。
    (2)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3)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4)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内力作用强烈)。观赏火山地貌等景观,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解析】(1)新西兰为岛国,对外的交通联系方式首选海运;其次其经济发达,航空运输发达。从图示信息亦可发现新西兰有众多的海港和航空港。(2)根据新西兰所处的纬度位置以及地形特征,可判断盛行西风遇地形阻挡而导致西侧降水多,东侧降水少。(3)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北岛纬度更低(热量条件更好),地形更平坦,飞机场、海港、道路的密度更大,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4)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与火山有关的旅游资源除了火山遗迹(火山地貌)外,还有温泉等景观。
    [201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毫米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5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6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5           图6
    (1)指出图6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
    【答案】 (1)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2)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3)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4)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第(1)题,通过图中地貌景观图可知P西部是海拔较高的贺兰山,在山麓河流出口处有一个明显的扇形堆积物,说明是山麓冲积扇或者是洪积扇,主要是由于河流中上游受流水侵蚀,河水携带泥沙到山口时,因流速减缓,泥沙堆积而形成。第(2)题,根据等高线图上贺兰山走向与经线的关系,判断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夏季银川平原盛行东南季风,暖湿气流受贺兰山阻挡抬升,多地形雨,给平原增加降水补给;冬季银川平原位于西北季风背风坡,阻挡了北方冷空气流入和沙漠入侵。第(3)题,从等高线图可知,贺兰山山顶大部分海拔超过2000米,并且坡度较陡,适合发展林业,一方面有利于防风固沙,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水土;山麓地带海拔较低,年降水量较少,气温较高,适合发展畜牧业;银川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河网密集,灌溉水源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河流湖泊适合发展渔业。 第(4)题,应该从农业区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水源、土壤、耕地面积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质量、市场、种植历史、劳动力等。
    【2012年】
    [2012·浙江卷] 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3~4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3.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村行》的评论,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受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对旅游资源的欣赏。“菊初黄”没有听觉的感受,甲错;“荞麦花开白雪香”感受到的不是春天景象,由“菊初黄”可知反映的时间应该是秋季,丙错。
    4.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从选项来看,花岗岩属于侵入型的岩浆岩,流纹岩属于喷出型的岩浆岩,结合教材,不难得出答案为C。考查了调用知识的能力。
    [2012·山东卷] 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图2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于甲处顶部褶皱缺失,因此首先受到侵蚀作用;后发生沉积作用,在岩石顶部形成沉积岩;最后由于岩浆侵入,破坏了褶皱与沉积岩的连续性。
    [2012·江苏卷] 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10题。

    图5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知识点。解答本题必须理解图中岩层的埋藏深度是相对于图中各地的地面(地形剖面线)而言。将埋藏深度线与地形剖面线结合,恢复岩层形态(见下图),据此判断,只有①④处为背斜谷。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断层的形成及其地表形态。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⑤处岩层出现断裂且有明显下降现象。
    [2012·四川卷] 图1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1~2题。

    图1
    1.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 褶皱弯曲
    C. 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图片可知该山的一侧是断崖,由此可推出其形成应该与岩层断裂上升有关,属于断块山。
    2.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题目问的是山顶的景观,而A项描述的是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故可排除;由题干可知该山山顶为山地针叶林带,说明其热量不足,不可能出现梯田泛碧波及春蚕、桑园等景观;该山山顶冬季会出现B项景观。
    [2012·安徽卷] 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14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 (1)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区域地貌类型的判断及其成因。读图可知点苍山、洱海属于断层形成的地垒和地堑:A处位于陡坡以上,属于断块山;B处是河流流出山区形成的冲积扇。
    第(2)题,考查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筑对该地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农业生产、湿地、森林、地质灾害、大理古城的保护等方面加以阐述。
    【2011年】
    [2011·广东卷]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图1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答案】B 【解析】 结合教材中背斜、向斜、断层相关知识,并结合图中甲、乙、丙的位置,即可得出答案。
    [2011·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图1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A 【解析】 甲处地势相对平坦,可进一步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发展种植业;乙处位于断层,修建护坡堤,容易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丙处坡度较大,修建梯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丁处位于山谷,修建土坝,可有效拦截泥沙,防止水土流失。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答案】D 【解析】 Ⅰ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Ⅱ为断层,主要是岩层发生了破裂,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Ⅲ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Ⅳ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2011·全国卷] 读图1, 完成1~2题。

    图1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的组成。据图可知,该山体由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按成因该山体的岩石属于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岩浆岩,岩浆发源于地幔。故D项正确。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各类岩石在地球表层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沉积岩。
    [2011·北京卷] 图1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

    图1
    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答案】A 【解析】 根据景观分布位置和图片很容易看到景观特点是几块高大坚硬的岩石矗立在海边,因此形成原因是海浪的侵蚀作用。石灰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B项错误。最能体现自然景观的应该是植被和土壤,海南岛热带自然景观的代表是椰林等,故C项错误。该处旅游景观是地貌景观,其季节性不明显,又因为地处热带,因此季节变化不显著,D项错误。
    [2011·北京卷] 图6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图6
    [2011·北京卷] 图中(  )
    A.河流形成于距今2300万年前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答案】D 【解析】 图中信息较多,可根据题中选项提取有效信息。首先,根据剖面图中地层年龄分析该地区发生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先发生沉积作用,后发生岩层的断裂错动;再根据地表岩层不连续、地层年龄不同,可以分析出地表的岩层物质受到外力侵蚀。A中河流的河床出现在距今21~23百万年之间地层,A错误。B中①处年轻的地层缺失,应该是先沉积后被外力侵蚀。C中②处缺失距今~1.1百万年的地层,因此不连续。D中河流③处河道弯曲,考查弯曲河道凹岸和凸岸侵蚀状况差异,而不是地转偏向力带来的对河流两侧河道侵蚀程度不同。因此,根据图中河流流向是向北的,③处左岸是凹岸,侵蚀严重,而右岸堆积明显。
    [2011·江苏卷]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5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6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11~12题。

           图5            图6
    11.图5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示岩层特点可判断,①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②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③处岩层发生破裂,且两侧岩层明显错位,为断层构造。


    相关试卷

    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7 《环境保护》 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7 《环境保护》 解析版,共40页。

    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6 《 旅游地理 》 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6 《 旅游地理 》 解析版,共43页。

    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5 《世界地理》 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5 《世界地理》 解析版,共8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