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2课 文学的繁荣课时训练
展开[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2·崇文期末)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在这种“令人极度失望”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 )
A.启蒙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古典主义文学
解析:18 世纪末至19世纪 30 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答案:B
2.“自由和理想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在 19 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一位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写了一篇鼓励人们去为这种追求而斗争的文学著作。该作品为( )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D.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主题内容“鼓励人们……抗争”判断。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浪漫主义诗作,热情洋溢地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答案:D
3.(2012·银川期末)该作品以 19 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以离奇的情节和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是( )
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巴黎圣母院》
C.《安娜·卡列尼娜》 D.《人间喜剧》
解析:《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雪莱的作品,并非以 19 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排除 A;《安娜·卡列尼娜》和《人间喜剧》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非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答案:B
4.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的作品是( )
解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答案:B
5.雨果在某位大文豪的葬礼上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下列哪项可能是该文豪的作品( )
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 D.《等待戈多》
解析:由“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可知该文豪的创作风格为现实主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符合要求。
答案:B
6.(2012·启东高二检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某种联系,它们都( )
A.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计一明显的理由
B.赞成在作品中表现自我
C.提倡用意识的延续取代行动的延续
D.是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的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辨别历史问题的能力。A 项不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B、C、D 三项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但传统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强调个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发挥,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也是集中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
答案:B
7.(2012·聊城高二检测)某作家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据此判断,这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材料含义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认识到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反映了 19 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风貌,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高尔基的《母亲》反映了 20 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的伟大成就。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在其作品中没有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答案为 D。
答案:D
8.(2012·潍坊高二期末)欧·亨利(1862~1910 年)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善于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与虚伪;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市夜生活的气氛。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这种写法称为“欧·亨利笔法”。据此判断,“欧·亨利笔法”应该属于(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现实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而“欧·亨利笔法”正符合此特征。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发表于 1831 年的一部大型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描写了一个发生在 15 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表现的思想。
材料 2:《死魂灵》发表于 1842 年,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作者通过描写“诡计多端”的投机家契契科夫遍访各地主庄园的过程,展示了俄罗斯外省地主贵族的昏庸。《死魂灵》的发表震撼了整个俄国,在作者锋利的笔下,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现实,被揭露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是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1)根据材料 1,《巴黎圣母院》的创作手法是什么?对于雨果在其中表现的思想,你怎样理解?(7分)
(2)根据材料 2,《死魂灵》的创作手法是什么?试列举与其类似的两部俄国文学作品。(7 分)
(3)根据上述材料,你怎样理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4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 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发展的三个流派,即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第(1)问主要是考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第(2)问考查的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揭露了俄国农奴制下罪恶的社会现实,注意结合农奴制改革的相关背景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回答即可。
答案:(1)浪漫主义。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的特点,即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情调,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2)批判现实主义。(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任答两部即可)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复习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22课 文学的繁荣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2课 文学的繁荣同步训练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