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鲁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一单元第一节 人类环境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281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鲁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一单元第一节 人类环境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281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2020学年鲁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一单元第一节 人类环境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8281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鲁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练习(全册)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六 环境保护第一节 人类环境优秀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六 环境保护第一节 人类环境优秀当堂检测题,共6页。
一、选择题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物质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2.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是自然环境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C.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D.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解析:第1题,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包括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农田、果园等。第2题,现在,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已不多见。社会环境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并不是所有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答案:1.A 2.C3.下列关于自然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及其利用状况B.环境的改变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C.环境退化会削弱某些资源的更新能力D.资源的利用必然损害环境,导致环境的严重退化解析:选D。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造成环境退化,但在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就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损害。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是因为( )A.人类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B.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和新陈代谢要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C.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和环境的供应能力D.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没有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解析:选C。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环境的供应能力时,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读下列材料,完成5~7题。①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梅尔威尔《白鲸》)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5.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6.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7.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材料________描述的文明时期(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5题,四则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第6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7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答案:5.C 6.C 7.A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8~10题。8.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9.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10.下列做法中,符合尊重和善待自然原则的是( )A.加快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B.全面停止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利用C.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与抚育相结合的利用方针D.降低世界居民的消费水平,以节约自然资源解析:第8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9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飞着的鸟,但是从来不射休息的鸟”,由此可以看出该思想反映了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第10题,A项可能造成资源枯竭,不符合持续性原则,B、D项谈不上发展,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答案:8.B 9.C 10.C二、综合题11.读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________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__交换,构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____。(3)下列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只能接纳少数污染物质,对预防城市环境污染作用不大B.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功能C.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太小或遭到破坏,便会导致城市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下降D.人工绿地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解析:(1)由示意图可知,空气、水、土壤等应为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主要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根据三者的食物链关系可确定,B为植物、C为微生物、D为动物。(2)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构成的。(3)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工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功能,其公共绿地面积减少,会使其调节功能下降。答案:(1)非生物环境 植物 微生物 动物(2)生物群落 物质 能量 生态系统(3)BC12.阅读下面的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与环境相关关系方面的问题。(1)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人与环境关系结构图中相应的方框内(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2)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列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状态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人地归一”解析:人类与环境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地矛盾的对立在本质上是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性的对立。从统一方面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1)④ ⑥ ⑤ ③ ① ② (2)D13.下图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图,读图回答问题。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B.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C.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关系和谐D.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2)农业劳动力处于上升阶段的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3)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人地关系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解析:由资料可知,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过程。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开始加剧,人地关系开始对立起来,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上升;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恶化的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同时开始让人类重新思考人地关系,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农业劳动力比重继续下降。答案:(1)D(2)原始社会、农业社会。(3)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地域特征精品同步训练题,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地质灾害优秀同步训练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初识自然灾害精品测试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