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案01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案02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案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2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课标A必修2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教案设计,共9页。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材分析

        在空间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垂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它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典范.空间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通过二面角给出的,二面角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等价转化思想渗透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

    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教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有和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

    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和求二面角.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

        两平面的位置关系:

    1)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α∩β=,α∥β.

    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条公共直线,则两平面相交α∩β=AB,αβ相交.

    两平面平行与相交的图形表示如图1.

    1

     

    (二)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人们需要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用必须使水坝面与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使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为此,我们引入二面角的概念,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

    思路2.(直接导入)

        前边举过门和墙所在平面的关系,随着门的开启,其所在平面与墙所在平面的相交程度在变,怎样描述这种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两个平面所成角问题.

     

    (三)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二面角的有关概念、画法及表示方法.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

    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给出证明.

    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哪里?

    讨论结果:二面角的有关概念.

    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常用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画法:如图2(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手).

    直立式:                            平卧式:

                    

            (1)                                    (2)

    2

        二面角的表示方法:如图3中,棱为AB,面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α-AB-β.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αβ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P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P-AB-Q.

    3

    如果棱为l,则这个二面角记作αlβPlQ.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如图4,在二面角αlβ的棱上任取点O,以O为垂足,在半平面α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OAOB,则射线OAOB组成∠AOB.

    4

        再取棱上另一点O′,在αβ内分别作l的垂线O′A′O′B′,则它们组成角∠A′O′B′.

        因为OA∥O′A′,OB∥O′B′,所以∠AOB∠A′O′B′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

        ∠AOB=∠A′O′B′.

        从上述结论说明了:按照上述方法作出的角的大小,与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

        由此结果引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图中的∠AOB,∠A′O′B′都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

    直二面角的定义.

        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教室的墙面与地面,一个正方体中每相邻的两个面、课桌的侧面与地面都是互相垂直的.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和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相类似,也是用它们所成的角为直角来定义,二面角既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钝角,特殊情形又可以为直角.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定义可表述为:

        如果两个相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直二面角的画法:如图5.

    5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符号表述为:α⊥β.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图形表述为:如图6.

    6

    证明如下:

    已知AB⊥βAB∩β=BABα.

    求证:α⊥β.

    分析:要证α⊥β,需证αβ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而要证明一个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需找到其中一个平面角,并证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直角.

    证明:α∩β=CD,则由ABα,ABCD共面.

    ∵AB⊥βCDβ,∴AB⊥CD,垂足为点B.

    在平面β内过点B作直线BE⊥CD,

    ∠ABE是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

    AB⊥BE,即二面角αCDβ是直二面角,

    ∴α⊥β.

    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即要证面面垂直转化为证线线垂直.

     

    (四)应用示例

    思路1

    1  如图7,⊙O在平面α内,AB⊙O的直径,PA⊥αC为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

    7

    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证明:⊙O所在平面为α,由已知条件,PA⊥α,BCα,∴PA⊥BC.

    ∵C为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AB⊙O的直径,

    ∴BC⊥AC.

    ∵PAAC△PAC所在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BC⊥平面PAC.

    ∵BC平面PBC,∴平面PAC⊥平面PBC.

    变式训练

        如图8,把等腰Rt△ABC沿斜边AB旋转至△ABD的位置,使CD=AC

    8

    1)求证:平面ABD⊥平面ABC

    2)求二面角CBDA的余弦值.

    1证明:由题设,AD=CD=BD,

    DO⊥平面ABCO为垂足,则OA=OB=OC.

    ∴O△ABC的外心,即AB的中点.

    ∴OAB,即O平面ABD.

    ∴OD平面ABD.

    平面ABD⊥平面ABC.

    2:BD的中点E,连接CEOEOC,

    ∵△BCD为正三角形,∴CE⊥BD.

    △BO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E⊥BD.

    ∴∠OEC为二面角CBDA的平面角.

    同(1)可证OC⊥平面ABD.

    ∴OC⊥OE.∴△COE为直角三角形.

    BC=a,则CE=OE=∴cos∠OEC=.

    点评欲证面面垂直关键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2  如图9所示,河堤斜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为60°,堤面上有一条直道CD,它与堤角的水平线AB的夹角为30°,沿这条直道从堤脚向上行走到10 m时人升高了多少?(精确到0.1 m

    9

    解:CD上一点E,设CE=10 m,过点E作直线AB所在的水平面的垂线EG,垂足为G,则线段EG的长就是所求的高度.

        在河堤斜面内,作EF⊥AB,垂足为F,并连接FG,

        FG⊥AB,∠EFG就是河堤斜面与水平面ABG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EFG=60°,由此,EG=EFsin60°=CEsin30°sin60°=10×≈4.3m.

    答:沿直道行走到10 m时人升高约4.3 m.

    变式训练

        已知二面角αABβ等于45°CDαDAB∠CDB=45°.CD与平面β所成的角.

    解:如图10,作CO⊥ββ于点O,连接DO,则∠CDODCβ所成的角.

    10

    过点OOE⊥ABE,连接CE,则CE⊥AB.

    ∴∠CEO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

    ∠CEO=45°.

    CD=a,CE=,∵CO⊥OEOC=OE

    ∴CO=.∵CO⊥DO,∴sin∠CDO=.

    ∴∠CDO=30°,DCβ30°.

    点评:二面角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一个半平面α内找一点C,作另一个半平面β的垂线,垂足为O,然后通过垂足O作棱AB的垂线,垂足为E,连接AE,∠CEO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熟记.

     

    思路2

    1  如图11ABCD是菱形,PA⊥平面ABCDPA=AD=2∠BAD=60°.

    11

    1)求证:平面PBD⊥平面PAC

    2)求点A到平面PBD的距离;

    3)求二面角APBD的余弦值.

    1证明:ACBD交于点O,连接PO,

    底面ABCD是菱形,∴BD⊥AC.

    ∵PA⊥底面ABCD,BD平面ABCD,∴PA⊥BD.

    PA∩AC=A,∴BD⊥平面PAC.

    ∵BD平面PBD,∴平面PBD⊥平面PAC.

    (2)解:AE⊥PO于点E,∵平面PBD⊥平面PAC,∴AE⊥平面PBD.

    ∴AE为点A到平面PBD的距离.

    △PAO,PA=2,AO=2·cos30°=,∠PAO=90°,

    ∵PO=,∴AE=.

    A到平面PBD的距离为.

    3解:AF⊥PB于点F,连接EF,

    ∵AE⊥平面PBD,∴AE⊥PB.

    ∴PB⊥平面AEF,PB⊥EF.

    ∴∠AFE为二面角APBD的平面角.

    Rt△AEF,AE=,AF=,

    ∴sin∠AFE=,cos∠AFE=.

    二面角APBD的余弦值为.

    变式训练

        如图12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证:MN∥平面PAD

    2)求证:MN⊥CD

    3)若二面角PDCA=45°,求证:MN⊥平面PDC.

         

    12                  13

    证明:如图13所示,

    1)取PD的中点Q,连接AQNQ,QNDC,AMDC,

    ∴QNAM.

    四边形AMNQ是平行四边形.∴MN∥AQ.

    ∵MN平面PAD,AQ平面PAD,∴MN∥平面PAD.

    2∵PA⊥平面ABCD∴PA⊥CD.

    ∵CD⊥AD,PA∩AD=A,∴CD⊥平面PAD.

    ∵AQ平面PAD,∴CD⊥AQ.

    ∵AQ∥MN,∴MN⊥CD.

    3)由(2)知,CD⊥平面PAD,

    ∴CD⊥AD,CD⊥PD.

    ∴∠PDA是二面角PDCA的平面角.∴∠PDA=45°.

    ∵PA⊥平面ABCD,∴PA⊥AD.∴AQ⊥PD.

    ∵MN∥AQ,∴MN⊥CD.

    ∵MN⊥PD,∴MN⊥平面PDC.

     

    2  如图14,已知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且∠DAB=60°,AD=AA1F为棱BB1的中点,M为线段AC1的中点.

    14

    1)求证:直线MF∥平面ABCD

    2)求证:平面AFC1平面ACC1A1

    3)求平面AFC1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1证明:延长C1FCB的延长线于点N,连接AN.

    ∵FBB1的中点,

    ∴FC1N的中点,BCN的中点.

    M是线段AC1的中点,故MF∥AN.

    ∵MF平面ABCD,AN平面ABCD,

    ∴MF∥平面ABCD.

    2证明:连接BD,由直四棱柱ABCD—A1B1C1D1,可知AA1平面ABCD,

    ∵BD平面ABCD∴A1A⊥BD.

    四边形ABCD为菱形,∴AC⊥BD.

    ∵AC∩A1A=A,ACA1A平面ACC1A1,

    ∴BD⊥平面ACC1A1.

    在四边形DANB中,DA∥BNDA=BN

    四边形DANB为平行四边形.

    NA∥BD∴NA⊥平面ACC1A1.

    ∵NA平面AFC1,

    平面AFC1平面ACC1A1.

    3解:由(2,BD⊥平面ACC1A1,又AC1平面ACC1A1∴BD⊥AC1.

    ∵BD∥NA∴AC1⊥NA.

    又由BD⊥AC,可知NA⊥AC

    ∴∠C1AC就是平面AFC1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补角.

    Rt△C1AC中,tan∠C1AC=,故∠C1AC=30°.

    平面AFC1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30°150°.

    变式训练

        如图15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面SDC⊥底面ABCD,且AB=2SC=SD=2.

    15

    1)求证:平面SAD⊥平面SBC

    2)设BC=xBD与平面SBC所成的角为α,求sinα的取值范围.

    1证明:△SDC中,∵SC=SD=CD=AB=2,

    ∴∠DSC=90°,DS⊥SC.

    底面ABCD是矩形,∴BC⊥CD.

    平面SDC⊥平面ABCD,∴BC⊥SDC.

    ∴DS⊥BC.∴DS⊥平面SBC.

    ∵DS平面SAD,∴平面SAD⊥平面SBC.

    2解:由(1,DS⊥平面SBC,∴SBDB在平面SBC上的射影.

    ∴∠DBS就是BD与平面SBC所成的角,即∠DBS=α.

    那么sinα=.

    ∵BC=x,CD=2DB=,∴sinα=.

    0x+∞,0sinα.

     

    (五)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

     

    (六)拓展提升

        如图16,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ABCD垂直,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60°NPB中点,过ADN三点的平面交PCMEAD的中点.

    16

    1)求证:EN∥平面PCD

    2)求证:平面PBC⊥平面ADMN

    3)求平面PAB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

    (1)证明:∵AD∥BC,BCPBC,ADPBC,

    ∴AD∥PBC.又面ADN∩PBC=MN,

    ∴AD∥MN.∴MN∥BC.

    MPC的中点.∴MNBC.

    EAD的中点,四边形DENM为平行四边形.

    ∴EN∥DM.∴EN∥PDC.

    2证明:连接PEBE,∵四边形ABCD为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60°,

    ∴BE⊥AD.∵PE⊥AD,∴AD⊥PBE.∴AD⊥PB.

    ∵PA=ABNPB的中点,

    ∴AN⊥PB.∴PB⊥ADMN.

    平面PBC⊥平面ADMN.

    3解:EF⊥AB,连接PF∵PE⊥平面ABCD,∴AB⊥PF.

    ∴∠PFE就是平面PAB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在Rt△AEB中,BE=AE=1AB=2,∴EF=.

    ∵PE=,∴tan∠PFE==2,

    即平面PAB与平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

     

    (七)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然后解决证明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

    思想方法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八)作业

        课本习题2.3  A123.

     

     

     

     

     

    相关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8.6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8.6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六章 立体几何初步5 垂直关系5.2 平面与平面垂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北师大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六章 立体几何初步5 垂直关系5.2 平面与平面垂直教案设计,共23页。

    26.高中数学(人教B版)-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教案: 这是一份26.高中数学(人教B版)-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教案,共4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