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后练习题
展开第六章 第二节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18]
(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70 km)、中源地震(70~300 km)和深源地震(>300 km)。下图示意38°N附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震源深度垂直分布,其中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带发生的地震( C )
A.以中源地震为主
B.多分布在海洋板块一侧
C.多分布在大陆板块一侧
D.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
2.图中所示的甲、乙板块分别是( A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解析] 第1题,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说明乙板块位置低,为大洋板块,甲板块位置高,为大陆板块。由图可知,震源集中分布在甲板块。第2题,(38°N,142°E)大致位于日本东部沿海地区,为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2018 年 10 月 11 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 7.0 级地震,震源深度 40.3 千米。地震后,相同区域又发生了三次 5级以上地震。下图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部分区域及其所处板块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巴布亚新几内亚地震频发的原因是处于( D )
A.两大板块的生长边界 B.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
C.三大板块的生长边界 D.三大板块的消亡边界
4.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美国地震局与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级有差异,这是因为同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B.美国地震局与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级有差异,这是因为距震中远近不同震级不同
C.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D.震源深度越浅震级越高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4题,震级和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不同的国家测量震级的差异,与测量的技术手段等因素有关。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反之越小。
下图为非洲某种自然灾害多年平均频率的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B )
A.旱灾 B.地震
C.沙尘暴 D.泥石流
6.图示自然灾害最主要的原因是( C )
A.气温高,蒸发旺盛 B.人类过度开垦草原
C.地壳运动的结果 D.降水多,坡度大
[解析] 第5题,该自然灾害位于板块边缘交界地区,故应为地震,B正确。第6题,由上题可知,图示灾害为地震,地震发生与气候、人类活动无关,故C正确。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我国夏季常发的地质灾害,2018年8月29日6时30分左右,普洱市墨江县通关镇突发泥石流灾害,造成8人死亡。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滑坡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B.平原地区是滑坡的多发区
C.工程建设频繁的山区,易导致滑坡的发生
D.植被覆盖率越高,越容易发生滑坡
8.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共同条件是( A )
①地势起伏大
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植被覆盖较差
④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7题,滑坡的发生不一定必须有水的参与,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差、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易发生滑坡灾害。第8题,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共同条件是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地表岩石破碎。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C )
A.我国位于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
D.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10.泥石流经常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C )
A.黄河河口三角洲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天山北麓
[解析] 第9题,我国的地质灾害多表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其形成和地质、地形、气候有关,抵御灾害的能力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无关。第10题,泥石流多形成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地区。
滑坡是我国山区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图中的甲为某滑坡区域坡度与可能发生滑坡的面积关系图,乙为某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甲图显示( C )
A.坡度越大滑坡发生的频率越高
B.滑坡发生频率与坡度呈反相关
C.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高
D.坡度40°以上的陡坡不会发生滑坡
[解析] 读图可知,坡度15°左右,可能发生滑坡面积百分比最大,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坡度40°以上的陡坡也会出现滑坡。
12.从乙图可知( D )
A.滑坡发生频率与土质无相关性
B.土质颗粒越大,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C.土质颗粒越小,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
D.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解析] 直接根据乙图判断,滑坡与土质有一定的关系,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13.下列地区的人类活动中,可能加大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的有( D )
①横断山区开荒 ②黄土高原采煤
③云贵高原修筑公路 ④武汉扩大港口规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平原地区人类活动不会诱发滑坡,排除④。
二、综合题
14.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99年9月21日D处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震中较远的A城市有幢高大建筑物倒塌,原因是什么?
(2)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3)本次地震中产生的诱发性地质灾害是什么?
(4)B处与C处相比,__C__处诱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
(5)简要说明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答案] (1)该建筑物因人为因素导致其质量低劣,抗震性能差。
(2)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较活跃,属环太平洋地震带。
(3)滑坡、泥石流
(5)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读出图中所示的地理区域,根据经纬度和岛屿轮廓判断出该地区是台湾岛。在回答各个问题时,需要联系当地实际,利用相关的地理背景资料加以具体分析。第(1)题,台湾多地震,人们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在城市中心建高大建筑物时,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D处地震波及A城,致使某幢高大建筑物倒塌,可能是因为该建筑物抗震性能差。第(2)题,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强烈碰撞的地方,地壳不稳定,从而使其成为我国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第(3)题,地质因素(地震、火山喷发等)、气象因素(台风等)都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第(4)题,读等高线地形图,得出C处等高线密集,判断出该处山坡较陡且位于山谷;C处位于台湾岛东侧,靠近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在季风影响下,C处多地形雨。综合这些因素可以确定,C处地质灾害的成灾频度与强度要比B处大。第(5)题,我国地震灾害具有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等特点。
15.(2019·北京朝阳高一检测)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于2018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北京市山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据此和相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地区降水预报
(1)结合图,说出北京最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答案] (1)西部、北部的山地(中山地区)。
(2)山地,地势起伏大;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大;8月11~14日,北京降水量大(多日连续降水),易诱发泥石流等灾害。
[解析] 第(1)题,滑坡、泥石流多出现在山区,从图中可知,北京西、北部多山地。第(2)题,从表中看出,8月5~8日,北京连续降雨。8月11日发布的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即8月14日前,这期间多连续性降雨。
日期(8月)
雷阵雨
雷阵雨
转中雨
雷阵雨
转小雨
多云
5~6日
√
7~8日
√
9日
√
10~11日
√
13~15日
√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达标测试,共8页。
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地质灾害当堂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等震距最大的是,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