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七校联考九年级(上)期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七校联考九年级(上)期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共30分)
1.下列有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是化学变化
B.稀有气体可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C.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氮气含量最高,约占78%
D.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
2.如图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
A. 液体读数 B. 滴加液体
C.加热固体 D.倾倒液体
3.硝酸(HNO3)是一种常见的酸,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1 C.+2 D.+5
4.(3分)下列有关化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结论
B.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C.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分的
D.我国化学家张青莲在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研究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
5.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 B.液氧
C.碳酸饮料 D.加热高锰酸钾后残留固体
6.如图为硫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B.图b中n的值为6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D.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6
7.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水银温度计测温度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Ca、Ca2+化学性质不同
微粒中的质子数不同
C
O2和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
氧原子的结构不同
D
用过滤法去除水中杂质
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A.A B.B C.C D.D
9.近来有研究报告称,除去“普通水”里溶有的氮气和氧气后,水的去污能力将大大增强。对此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普通水”含有氮分子
B.“普通水”含有氧分子
C.除去氧气后的水就不再含有氧元素了
D.氮气和氧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
10.(3分)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代表氧气 B.t1时刻,O2开始产生
C.t2时刻,KMnO4开始分解 D.KMnO4是催化剂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11.(5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1)两个氢原子 ;
(2)高锰酸钾 ;
(3)亚铁离子 ;
(4)氯元素 ;
(5)硫酸根离子 。
12.(8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图1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D表示阳离子,则X= 。
②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编号)。
③A和B两种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 相同。
(2)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2所示。
①已知丁是一种单质,则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②根据图2和所学知识,获得以下信息,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组过程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D.在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13.(6分)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操作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中加入絮凝剂的的目的是 ,操作Ⅱ的名称是 。
(2)操作Ⅲ中加入活性炭的作用是 ,该过程是 (填“物理”或“化学”)。
(3)小刚取少量净化后的水于试管中,加入少量 ,震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该水是硬水,实验室中,常通过 (填实验操作)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14.(12分)已知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通常状况下,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E为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B的化学式是 ,其作用是 。
(2)反应②的文字表达式是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
(3)若F为Fe,反应③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装少量水的原因是 ,写出反应③的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5.(12分)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如图是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三个实验,请分别回答问题。
(1)通过实验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80℃热水,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实验2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图中压强由B变为C的原因是 。实验过程绘制出图2所示的压强变化曲线,则引起DE段气压变化的操作是 。
(3)实验3是对实验2的改进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装入药品
②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夹紧弹簧夹
③先将集气瓶底部放入热水中
④白磷被引燃后将集气瓶从热水中取出
以上实验操作缺少一个重要的步骤是 ,将集气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的目的是 ,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 。
(4)综合上述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1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②实验2中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③实验2若未达到实验目的,可能是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
④实验3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⑤实验3中的气球作用是收集产生的气体
⑥实验3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5)综合应用: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后,由于井下情况特别复杂,事故处理专家针对矿井既有瓦斯又有火且可能发生连续爆炸,采用注水或注液氮的灭火方案,注入液氮可以灭火的原因 。
16.(1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 ,b 。
(2)实验室中,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用 (填标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如果在装配时试管内少放了一团棉花会出现的现象是 (写出一点)。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集满的现象是 。
(3)如果用过氧化氢分解来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选用的是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优点是 。
(4)查阅如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制取气体的药品
制取气体的反应条件
气体的物理性质
氢气
锌粒和稀硫酸
常温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①制取氢气 (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装置A,理由是 。
②收集氢气可以采用装置C,理由是 。
17.(6分)某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以和二氧化氮反应,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小明决定利用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氮是否支持燃烧?
【查阅资料】
①蓝色的硝酸铜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CuO是一种黑色固体;通常状况下,NO2是一种红棕色气体,相同状况下,其密度大于氧气密度,在低于室温时变成液态。
【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试管内蓝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
二氧化氮能支持燃烧。
【反思与评价】
小刚认为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NO2具有助燃性,其理由是 。
小刚认为利用补充如下实验可以证明NO2具有助燃性。
【实验改进】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Ⅰ:在试管和集气瓶之间连上图示的装置,重新进行加热硝酸铜的实验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硝酸铜分解产物中有 。
步骤Ⅱ:取出图示的U型管,恢复至室温,待U型管内充满红棕色气体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U型管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NO2能支持燃烧
【拓展】已知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产生氧化镁和一种单质,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18.(6分)莽草酸(C7H10O5)是制取抗流感药物“达菲”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1)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
(2)莽草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最简整数比)。
(3)34.8g莽草酸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g。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七校联考九年级(上)期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共30分)
1.(3分)下列有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是化学变化
B.稀有气体可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C.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氮气含量最高,约占78%
D.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
【分析】A、根据工业制氧气的原理考虑;
B、根据稀有气体的用途考虑;
C、根据空气的组成和含量考虑;
D、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解答】解:A、分离液态空气是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错误;
B、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选项B正确;
C、空气的成分按体积(不是质量)计算,氮气约占78%,故含量最高的是氮气,故选项C错误;
D、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及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3分)如图图示操作正确的是( )
A. 液体读数 B. 滴加液体
C. 加热固体 D. 倾倒液体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的正确方法分析;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C、根据加热固体的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A、量筒读数时,使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故A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B错误;
C、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故C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3分)硝酸(HNO3)是一种常见的酸,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1 C.+2 D.+5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硝酸(HN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4.(3分)下列有关化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结论
B.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C.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分的
D.我国化学家张青莲在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研究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
【分析】根据化学家们在化学学科做出的贡献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结论,故叙述错误;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叙述正确;
C.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分的,故叙述正确;
D.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叙述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史,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5.(3分)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自来水
B.液氧
C.碳酸饮料
D.加热高锰酸钾后残留固体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否则为混合物.
【解答】解:A、自来水中含有水和消毒剂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液氧是由氧分子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碳酸饮料中含有水、碳酸、其它添加剂,属于混合物,故C错;
D、加热高锰酸钾后残留固体中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6.(3分)如图为硫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B.图b中n的值为6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D.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6
【分析】A、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D、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解答】解:A、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硫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位于第3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2+8+n,n=6,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3分)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根据迅速打开所有门窗,会造成空气流通,进行分析判断;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
D.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解: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不正确;
B.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不正确;
C.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再燃烧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的定义,灭火的原理及促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方法,题型简单,基础性强,适合学生巩固训练。
8.(3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水银温度计测温度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Ca、Ca2+化学性质不同
微粒中的质子数不同
C
O2和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
氧原子的结构不同
D
用过滤法去除水中杂质
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Ca、Ca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C、O2和O3的化学性质有差异,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用过滤法去除水中杂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3分)近来有研究报告称,除去“普通水”里溶有的氮气和氧气后,水的去污能力将大大增强。对此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普通水”含有氮分子
B.“普通水”含有氧分子
C.除去氧气后的水就不再含有氧元素了
D.氮气和氧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
【分析】“普通水”中含有氮气和氧气,说明含有氮分子和氧分子,由于氧气能溶于水而使水中含有氧气,则氧元素会以化合态及游离态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
【解答】解:A、普通水”中含有氮气,就含有氮分子,故A正确。
B、由于氧气能溶于水,所以水中含有氧气的分子,故B正确。
C、除去氧气后的水中还有水,水中含有的氧元素,故C错误;
D、氮气和氧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学生应紧扣习题中的信息,利用好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能很好的训练学生对新信息的抽取和应用的能力。
10.(3分)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代表氧气 B.t1时刻,O2开始产生
C.t2时刻,KMnO4开始分解 D.KMnO4是催化剂
【分析】根据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起催化作用进行分析。
【解答】解: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可知,b物质的质量少,b是高锰酸钾,a是氯酸钾,在t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有氧气生成,随着高锰酸钾的分解,二氧化锰的质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高锰酸钾的质量不断减少,直到为零,高锰酸钾产生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同学们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等知识以及观察图示的能力,并从图示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11.(5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1)两个氢原子 2H ;
(2)高锰酸钾 KMnO4 ;
(3)亚铁离子 Fe2+ ;
(4)氯元素 Cl ;
(5)硫酸根离子 SO42﹣ 。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高锰酸根显﹣1价,进行分析解答。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4)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5)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
(2)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高锰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MnO4。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亚铁离子可表示为Fe2+。
(4)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氯的元素符号是Cl。
(5)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SO42﹣。
故答案为:
(1)2H;
(2)KMnO4;
(3)Fe2+;
(4)Cl;
(5)SO4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8分)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图1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D表示阳离子,则X= 8 。
②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BC (填编号)。
③A和B两种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2)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如图2所示。
①已知丁是一种单质,则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碳+氮气 。
②根据图2和所学知识,获得以下信息,正确的是 BD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组过程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D.在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分析】(1)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2)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解:(1)①D表示阳离子,则X=19﹣2﹣8﹣1=8。
故填:8.
②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C,是因为它们核内质子数相等。
故填:BC。
③A和B两种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故填:最外层电子数。
(2)①丁是氮气,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碳+氮气。
故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碳+氮气。
②A.生成物是两种,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组过程,该选项说法正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在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由一氧化碳中的+2变成二氧化碳中的+4,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6分)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操作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中加入絮凝剂的的目的是 促使悬浮物沉淀 ,操作Ⅱ的名称是 过滤 。
(2)操作Ⅲ中加入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 ,该过程是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
(3)小刚取少量净化后的水于试管中,加入少量 肥皂水 ,震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该水是硬水,实验室中,常通过 蒸馏 (填实验操作)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分析】(1)根据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利用絮凝剂溶于水后形成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以及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分开的操作解答;
(2)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蒸馏可以将硬水软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取水后加入絮凝剂(明矾)的作用是利用絮凝剂溶于水后形成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其沉淀出来;过滤是一种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所形成混合物的方法,操作Ⅱ的名称是过滤;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取少量净化后的水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较少的硬水。蒸馏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将该硬水软化。
故答案为:(1)促使悬浮物沉淀;过滤;
(2)吸附;物理;
(3)肥皂水;蒸馏。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水的净化方法、过滤操作、硬水和软水的检验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4.(12分)已知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通常状况下,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E为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B的化学式是 MnO2 ,其作用是 催化作用 。
(2)反应②的文字表达式是 水氢气+氧气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
(3)若F为Fe,反应③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装少量水的原因是 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写出反应③的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
【分析】根据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通常状况下,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E为气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二氧化锰,C是水,D是氧气,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E是氢气,氧气和F反应会生成G,所以F可以是铁、碳、硫等物质,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通常状况下,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E为气体,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二氧化锰,C是水,D是氧气,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E是氢气,氧气和F反应会生成G,所以F可以是铁、碳、硫等物质,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物质B的化学式是MnO2,其作用是催化作用;
(2)反应②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是:水氢气+氧气;其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3)若F为Fe,反应③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装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反应③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1)MnO2;催化作用;
(2)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
(3)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5.(12分)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如图是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三个实验,请分别回答问题。
(1)通过实验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80℃热水,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燃烧需要氧气参加 ,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2)实验2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图中压强由B变为C的原因是 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实验过程绘制出图2所示的压强变化曲线,则引起DE段气压变化的操作是 打开弹簧夹 。
(3)实验3是对实验2的改进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装入药品
②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夹紧弹簧夹
③先将集气瓶底部放入热水中
④白磷被引燃后将集气瓶从热水中取出
以上实验操作缺少一个重要的步骤是 检查气密性 ,将集气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的目的是 引燃白磷 ,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 先膨胀后缩小 。
(4)综合上述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③④⑥ 。
①实验1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②实验2中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③实验2若未达到实验目的,可能是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
④实验3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⑤实验3中的气球作用是收集产生的气体
⑥实验3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5)综合应用: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后,由于井下情况特别复杂,事故处理专家针对矿井既有瓦斯又有火且可能发生连续爆炸,采用注水或注液氮的灭火方案,注入液氮可以灭火的原因 隔绝氧气 。
【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解:(1)烧杯中放有80℃热水,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c处与氧气隔绝,不能燃烧,a与c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参加,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故填:燃烧需要氧气参加;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图中压强由B变为C的原因是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引起DE段气压变化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压强增大至反应前水平。
故填: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打开弹簧夹。
(3)以上实验操作缺少一个重要的步骤是检查气密性;
将集气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的目的是引燃白磷;
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先膨胀后缩小,是因为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故填:检查气密性;引燃白磷;先膨胀后缩小。
(4)①实验1中的热水起隔绝空气、使温度达到着白磷火点的作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②实验2中红磷不能换成木炭,是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③实验2若未达到实验目的,可能是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实验3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⑤实验3中的气球作用是平衡压强,防止瓶塞飞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⑥实验3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③④⑥。
(5)注入液氮可以灭火的原因是隔绝氧气,是因为液氮蒸发形成氮气,从而把氧气隔绝。
故填:隔绝氧气。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6.(1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 酒精灯 ,b 试管 。
(2)实验室中,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用 A (填标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如果在装配时试管内少放了一团棉花会出现的现象是 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写出一点)。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集满的现象是 气泡从集气瓶口处外逸 。
(3)如果用过氧化氢分解来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选用的是 B 。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水+氧气 ,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优点是 节约能源、产物不污染环境等 。
(4)查阅如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制取气体的药品
制取气体的反应条件
气体的物理性质
氢气
锌粒和稀硫酸
常温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①制取氢气 不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装置A,理由是 制取氢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要加热 。
②收集氢气可以采用装置C,理由是 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 。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3)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4)通常情况下,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解答】解:(1)a是酒精灯,b是试管。
故填:酒精灯;试管。
(2)实验室中,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用A,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如果在装配时试管内少放了一团棉花会出现的现象是高锰酸钾进入导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集满的现象是气泡从集气瓶口处外逸。
故填:A;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气泡从集气瓶口处外逸。
(3)如果用过氧化氢分解来制取氧气,其发生装置选用的是B,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优点是节约能源、产物不污染环境等。
故填:B;过氧化氢水+氧气;节约能源、产物不污染环境等。
(4)①制取氢气不可以采用装置A,理由是制取氢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要加热。
故填:不可以;制取氢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要加热。
②收集氢气可以采用装置C,理由是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
故填: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7.(6分)某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以和二氧化氮反应,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小明决定利用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氮是否支持燃烧?
【查阅资料】
①蓝色的硝酸铜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NO3)22CuO+4NO2↑+O2↑ 。
②CuO是一种黑色固体;通常状况下,NO2是一种红棕色气体,相同状况下,其密度大于氧气密度,在低于室温时变成液态。
【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试管内蓝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二氧化氮能支持燃烧。
【反思与评价】
小刚认为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NO2具有助燃性,其理由是 加热硝酸铜生成了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小刚认为利用补充如下实验可以证明NO2具有助燃性。
【实验改进】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Ⅰ:在试管和集气瓶之间连上图示的装置,重新进行加热硝酸铜的实验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硝酸铜分解产物中有 氧气 。
步骤Ⅱ:取出图示的U型管,恢复至室温,待U型管内充满红棕色气体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U型管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NO2能支持燃烧
【拓展】已知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产生氧化镁和一种单质,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镁+二氧化碳氧化镁+碳 。
【分析】【查阅资料】
硝酸铜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
【实验过程】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能够支持燃烧。
【反思与评价】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改进】
二氧化氮能够支持燃烧。
【拓展】
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产生氧化镁和碳。
【解答】解:【查阅资料】
①蓝色的硝酸铜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NO3)22CuO+4NO2↑+O2↑。
故填:2Cu(NO3)22CuO+4NO2↑+O2↑。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试管内蓝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氮能支持燃烧。
故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反思与评价】
小刚认为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NO2具有助燃性,其理由是加热硝酸铜生成了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故填:加热硝酸铜生成了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改进】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Ⅰ:在试管和集气瓶之间连上图示的装置,重新进行加热硝酸铜的实验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硝酸铜分解产物中有氧气。
步骤Ⅱ:取出图示的U型管,恢复至室温,待U型管内充满红棕色气体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U型管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NO2能支持燃烧
故填:氧气。
【拓展】
已知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产生氧化镁和一种单质,单质是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镁+二氧化碳氧化镁+碳。
故填:镁+二氧化碳氧化镁+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6分)莽草酸(C7H10O5)是制取抗流感药物“达菲”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1)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174 。
(2)莽草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42:5 (最简整数比)。
(3)34.8g莽草酸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16.8 g。
【分析】(1)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和;
(2)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比;
(3)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莽草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7+1×10+16×5=174;
(2)莽草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7):(1×10)=42:5;
(3)34.8g莽草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是:34.8g××100%=16.8g;
故答案为:(1)174;(2)42:5;(3)16.8.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