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安徽省安庆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安徽省安庆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01
    【生物】安徽省安庆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02
    【生物】安徽省安庆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安徽省安庆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安庆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图 1、图 2 表示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相关实验,据图分析某同学总结的六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
    ②乙处的噬菌体一定不含放射性.
    ③图 1 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④图 2 增设一组 35S 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就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 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⑤如果培养 2 代以上,乙处噬菌体的核酸都不含放射性.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增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①分析图1可知,大肠杆菌用放射性32P或35S处理过,所以,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①正确;②由于亲代噬菌体用放射性32P处理过,所以,乙处有2个噬菌体中含放射性,②错误;③由于图1中的大肠杆菌用放射性32P或35S处理过,所以图1i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也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③错误;④图2增设一组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就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④正确;⑤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有2个噬菌体的核酸含放射性,⑤错误;故只有两项正确,选B项。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理论上 b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B. b 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无关
    C. 若 b 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长短有关
    D. 上述实验过程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沉淀物b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
    【详解】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离心后,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A正确;②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B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所以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搅拌不充分,C错误;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又没有标记DNA,所以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中;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明确图示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如图所示为双链 DNA 的平面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双链 DNA 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连接两个 脱氧核糖
    B. 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提出DNA 的双螺旋结构
    C. 只有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图示双链才能解开
    D. 含图示碱基对数目的 DNA 片段,结构最稳定的片段中有 18 个氢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连接1个脱氧核糖,A错误;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B错误;在高温条件下图示双链也能解开,C错误;氢键越多的DNA分子的结构越稳定,故含6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最稳定时含有18个氢键,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用 15N 标记含有 100 个碱基对的 DNA 分子,其中有胞嘧啶 30 个,该 DNA 分子在 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 4 次。其结果可能是()
    A. 该 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最多有 2100 种
    B. 含有 14N 的 DNA 分子占 7/8
    C. 消耗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1120 个
    D. 含有 15N 的 DNA 分子占 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干获得的信息进行
    (1)1个DNA经过4次复制,共产生24=16个DNA分子.
    (2)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16个DNA分子都含14N,比例为100%;只含15N的DNA有2个.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含30个C,则腺嘌呤A=100-30=70个,复制4次需A的数量=(24-1)×70=1050个.
    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该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最多有4100-4种,A错误;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最终只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含14N,故全部子代DNA都含14N,B错误;含有100个碱基对2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其中有胞嘧啶30个,解得A=70个,故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4-1)×70=1050个,C错误;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不管复制几次,最终子代DNA都保留亲代DNA的2条母链,故最终有2个子代DNA含15N,所以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证明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用35 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5P的培养基中培养,请问最快在第几次细胞分裂的后期,细胞中只能找到1条被35P标记的染色体
    A. 2 B. 3 C. 9 D. 19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DNA为半保留复制,第一次细胞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DNA两条链一条含35 P,另一条不含。第二次细胞分裂后期,有一半(20条)染色体的DNA两条链一条含35 P,另一条不含,一半(20条)染色体DNA两条链都不含35 P,20条含35 P的染色体随机在第二次分裂后期随机分配到2个子细胞,即第三次分裂开始时细胞中可能含有0~20条含35 P的染色体,第三次分裂后期细胞可能含有0~40条含35 P的染色体,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6.某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P元素只是32P)若将该DNA分子放在只含31P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两次,则子代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比原DNA分子( )
    A. 减少1500 B. 增加1500 C. 减少1000 D. 增加1000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某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P元素只是32P),若将该DNA分子放在只含31P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两次,则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会减少,减少的就是磷酸基团的分子量。
    【详解】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即复制的子代中有一条DNA链来自亲代。DNA复制两次,形成4个DNA分子,共8条单链,其中6条含31P,2条含32P。一个DNA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就有2000个碱基,也有2000个磷酸基团,因此,复制两次后,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2000=1500,因此B、C、D均错误,本题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某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1000个碱基对等于2000个碱基,再根据题意作答。
    7.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 一个基因含有多个脱氧核苷酸,DNA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DNA分子结构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成为基本骨架,碱基成对结合,位于双螺旋的内部,那么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是一个磷酸基和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一个磷酸基,还有一个碱基。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光系,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8. 下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中结构含有核糖体 RNA
    A. 甲硫氨酸处于图中a的位置
    B. 密码子位于 tRNA 的环状结构上
    C. mRNA 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A
    【解析】
    图示为翻译过程,图中结构含有mRNA、tRNA和rRNA,A正确;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位于第一位,故甲硫氨酸不在图中a位置,B错误;密码子位于mRNA上,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C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上碱基改变不一定改变肽键的氨基酸的种类,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表达——翻译
    9.周期性共济失调(简称为失调症),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致病基因 导致细胞膜上正常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 从而造成细胞功能异常。该致病基因纯合会引起胚胎致死,患者发病的分子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甲代表起始密码子,乙代表终止密码子
    A. 图中的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①的产物有mRNA、tRNA 和 rRNA
    B. mRNA 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从而提高蛋白质合成的速度
    C. 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出的 mRNA 长度一样,可推测其变异来自碱基对的增添 或缺失
    D. 一个患失调症的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了一个既患失调症又患色盲的孩子,预计 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儿子两病兼患的可能性为 1/8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周期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发病机理,其中①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是一样的,而致病基因导致细胞膜上正常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从而使正常钙离子通道的数量不足,造成细胞功能异常.
    由题意知,该病在纯合时致死,则不可能是隐性遗传病必为显性遗传病,另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所以色盲患者一定是男性;因为父正常女正常,则妻子的基因型为Aa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图中的过程②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属于翻译;过程①是转录,其产物有mRNA、tRNA和rRNA,A正确;mRNA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分别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从而提高蛋白质合成的速度,B错误;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一样,可推测其变异来自碱基对的替换而不可能是增添或缺失,C错误;根据分析,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儿子,患周期性共济失调概率为1/2,患色盲的概率为1/2,所以两病兼患的可能性为1/2×1/2=1/4,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本题结合周期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发病机理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基因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识记密码子的概念及种类;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结合题干信息“致病基因纯合会导致胚胎致死”计算相关概率;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
    10.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完整的 HBV 是由一个囊膜和核衣壳组 成的病毒颗粒,其 DNA 分子是一个有部分单链区的环状双链 DNA。如图所示为乙肝病毒在 肝脏细胞中的增殖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过程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引起乙肝病毒的变异
    B. ②过程在生物学上叫转录,需要的酶及原料 由肝脏细胞提供
    C. ③过程在生物学上叫翻译,需要在核糖体上 完成
    D. ④过程与①过程相比,其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 T―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乙肝病毒在肝脏细胞中的增殖过程,其中①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
    【详解】①表示乙肝病毒的DNA的合成过程,该过程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引起乙肝病毒的变异,A正确;②表示转录过程,需要的RNA聚合酶及原料核糖核苷酸等均是由肝脏细胞提供,B正确;③表示翻译过程,需要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完成,C正确;④是逆转录过程,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U-A、C-G、G-C,①表示DNA的合成过程,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T-A、C-G、G-C,因此④过程与①过程相比,其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U-A,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结合乙肝病毒在肝脏细胞中的增殖过程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1.对下列各图分析不准确的是()

    A. 甲图中的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乙图中核糖体在 mRNA 上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所用原料是氨基酸
    C. 对于丙图,人体内的神经细胞可以进行①②③⑤过程
    D. 丁图中该段中内有 6 种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①转录过程、②翻译过程、③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翻译过程,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
    分析丙图: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的复制过程.
    分析丁图:丁表示转录过程.
    【详解】甲图中的①转录过程、②翻译过程和③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乙图为翻译过程,其原料是氨基酸,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从右到左,B正确;人体内的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因此不能分裂,因此对于丙图,人体内的神经细胞可以进行②③过程,但不能进行①⑤过程,该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C错误;丁图中该段中内有6种核苷酸(3种脱氧核苷酸+3种核糖核苷酸),D正确;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以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C. 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
    D. 皱粒豌豆的 DNA 中插入了一段外来 RNA 序列,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生物的许多性状是受多对基因控制的,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详解】基因与性状之间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A错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B错误;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流向DNA,即完成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C正确;插入的外来DNA序列虽然没有改变原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但是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本题为科内小综合,要求学生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中心法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3.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如图所示,该实例可以说明()

    A. 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 基因能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DNA 中部分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相应的蛋白质结构必然改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基因通过可知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性状,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图梳理相关知识,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A、分析题图可知,该题可以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
    B、由A分析知,B错误;
    C、由A分析知,C正确;
    D、由于DNA分子存在非编码区,且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DNA中部分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相应的蛋白质结构不一定改变,D错误.
    故选:C.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14.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型为 Dd 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 3:1 的分离比,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交换会导致基因重组
    C. 基因重组会导致后代产生新的表现型,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 基因重组会导致同卵双胞胎之间的性状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单体间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而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A正确;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基因重组会导致后代产生新的表现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C正确;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基因型应该相同,所以他们之间性状的差异不是基因重组导致的,可能是突变或环境因素导致的,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理解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15.在搭建 DNA 分子结构模型的实验中,若 4 种碱基塑料片共 30 个,其中 6 个 C,10 个 G,6 个 A,8 个 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 18 个,脱氧核糖塑料片、磷酸塑料片、 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等材料均充足,则()
    A. 能搭建出 30 个脱氧核苷酸
    B. 所搭建的 DNA 分子最长为 5 个碱基对
    C. 能搭建出 415 种不同的 DNA 分子模型
    D. 能搭建出一个 12 个碱基对的 DNA 分子片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则A=T有6对,G=C有6对.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8个,则n=5,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10个脱氧核苷酸的DNA分子片段,A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B正确;能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最多能搭建出415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提供的条件只能建出一个5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碱基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的计算,考生可以绘图得出(2n-1)×2的规律,再结合题干条件“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8个”答题.
    16.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 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 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 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 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 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 DNA 数之比为 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所示现象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乙图所示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重复或增添,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都是结构变异,故A错误;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描述的是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结构变异是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故B错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乙图的易位现象,只能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故C错误;甲、乙两图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的联会过程,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1:2,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图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7.某小组获得一雌雄异株植株的突变体,其突变性状是由此植株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欲确定突变基因 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实验如下︰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 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 Q,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 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 P。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突变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1,0
    B. 若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0,1
    C. 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1/2,1/2
    D. 若突变基因位于 X 和 Y 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1,1
    【答案】D
    【解析】
    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无论是显性或隐性突变,对于雌株无影响,而后代雄株均为突变体,A正确;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雌株全是突变体,而雄株无突变体,B正确;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中有一半为突变植株,另一半表现正常,C正确;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亲本中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根据题中信息“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则该株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或XaYA,若该株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若该株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D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基因突变的特征.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要掌握伴性遗传遗传的特点.Y染色体上的遗传,Y染色体只传给雄性个体;如果是X染色体遗传,雄性的X染色体只传给后代中的雌性
    18. 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母亲一定有致病基因传给子女
    B. 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C. 由于子女都患病,因此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D. 由于女患者多于男患者,因此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不论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母亲一定有致病基因传给子女,A项正确;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子女中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亲,B项错误;由于母亲患病,子女也都患病,所以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因而该病的遗传可能与性别有关,C项错误;由于可统计的个体数目较少,尽管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也不能确定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名师点睛】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
    遗传病类型
    家族发病情况
    男女患病比率


    常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含致病基因即患病
    相等
    隐性
    隔代遗传,隐性纯合发病
    相等
    伴X染色体
    显性
    代代相传,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隐性
    隔代遗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伴Y遗传
    父传子,子传孙
    患者只有男性
    19.如图是与水稻有关的育种途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B 过程可获得原水稻没有的优良性状 B. C→D 过程能定向改变水稻的性状
    C. E→H 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 E→G 过程用秋水仙素处理成熟植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B过程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因此诱变育种可能出现新性状,故A正确;C→D过程的育种方式是基因工程育种,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故B正确;E→H过程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故C正确;E→G过程的育种方式是单倍体育种,在单倍体育种过程中,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以获得正常植株,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育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识图的能力。
    20.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 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肾上腺和甲状腺是内分泌腺,它们分泌的产物直接进入血液中,即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而唾液腺属于外分泌腺,其分泌物需经过导管运输至口腔,B错误;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尿液浓度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中的成分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和运用。
    21.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③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①和④
    C. ①中的葡萄糖需穿过 3 层生物膜才能被③利用
    D. 若③为肺泡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⑤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表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
    细胞质基质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水可来自于①血浆和③细胞内液,B错误;①中的葡萄糖需穿过3(毛细血管壁的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层生物膜才能被③利用,C正确;⑤处的氧气在运输到处①的过程中,肺泡细胞内氧气交换到毛细血管内,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D错误。
    22.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产生的兴奋是以化学信号的 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递
    B. 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 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正外 负→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 在Ⅱ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D. 在Ⅱ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Ⅰ处位于传入神经上某个点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离体状态下),A错误;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 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错误;在Ⅱ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C正确;在Ⅱ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未经历完整的反射弧,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3.如图表示某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的离子运输途径,静息电 位与①途径离子运输有关,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
    B. 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与图中①途径的离子运输有关
    C. 图中④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
    D. 图中①④途径属于自由扩散,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
    静息电位与K+的少量外流有关,膜电位分布为外正内负,A项错误;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与K+的大量外流有关,B项正确;图中④途径代表Na+的大量内流,由电信号或化学信号引起,C项错误;图中①④途径属于协助扩散,D项错误。
    【点睛】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不是由Na+外流、K+内流引起,而是由K+大量外流引起。Na+外流与K+内流过程通过钠钾泵相偶联,该过程基本不改变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
    24.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C 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 图丙中物质 a 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 图丙的 b 如果不能与 a 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答案】C
    【解析】
    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B错误;丙图中物质a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C正确;丙图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25.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 ①→②→③→② B. ②→③→②→①
    C. ③→②→①→② D. ①→③→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中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即②,受到刺激后出现的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由正流向负,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即①;动作电位由b向a传导,b恢复静息电位即②,传至a时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即③。
    【详解】当刺激还未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①→②→③→②,故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设计较为巧妙,掌握电流表指针偏转与兴奋传导中的电位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下列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髙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B.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C. 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D. 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 H 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详解】大脑皮层是人类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A正确;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成年人可以有意识憋尿,说明大脑可控制脊髓等低级中枢,C正确;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是运动性失语症,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 S 区,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27.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基因频率会改变
    【答案】A
    【解析】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A正确;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进而产生进化,B错误;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考点定位】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名师点睛】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2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个体
    B. 人工诱变育种会改变基因结构,基因突变的方向由环境决定
    C. 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后代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不发生联会
    【答案】A
    【解析】
    单倍体育种的明显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除了得到重组类型纯合子外,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子,A正确。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该育种会改变基因的结构,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其方向不是由环境决定的,B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而是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和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错误。三倍体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D错误。
    29.下列有关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共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其进化理论的核心为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但是他完全否定了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进化
    D.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的种内斗争不属于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是由更古老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来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性: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局限性:限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其次注重个体的进化价值而忽视群体作用.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但并没有完全否定拉马克学说,他接受了拉马克学说中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地进化,C正确;共同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发展和进化,因此,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的种内斗争不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优点及不足;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⑦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⑧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A. ①②④⑤⑥⑧ B. ②③⑤⑥⑧⑨ C. ②③④⑦⑧⑨ D. ①③⑤⑥⑦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详解】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②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③④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⑤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变异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⑥正确;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⑦错误;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⑧正确;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⑨正确。综上所述,②③⑤⑥⑧⑨正确,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正确理解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1.糖原贮积病患者不能正常代谢糖原,致使糖原在组织中大量沉 积而致病。图甲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请分析回答。

    (1)据图甲可知,抑制葡萄糖激酶不仅会制约糖原的合成,还会制约细胞的________ 呼吸;细胞呼吸启动时 ATP 中的_______ 键断裂,释放能量。
    (2)Ⅰ型糖原贮积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乙为某家族此病遗传情况家系 图,在正常人中,杂合子概率为 1/150。若Ⅱ—3 与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生育一
    个孩子,则患病概率约为_______ 。
    (3)某新型糖原贮积病由磷酸酶基因(B)突变引起。经家系调查绘出家系遗传图与 图乙一致。研究者合成了两种探针,能分别与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相应的 DNA 序列 互补。利用探针对该新型糖原贮积病家系进行检测,过程和结果如图丙所示。

    ①体内进行 DNA 复制时,解链的方法是用_______ 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
    ②结合图乙和图丙分析;该新型糖原贮积病的遗传方式为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做出 判断依据的是该家系中_个体 DNA 杂交检测的结果,其中Ⅰ—1 个体的基因 型是_。
    【答案】 (1). 有氧、无氧 (2). 高能磷酸键 (3). 1/900 (4). 解旋 (5). 边解旋边复制 (6). Ⅰ—1、Ⅰ—2、Ⅱ—5 (7). XBX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图甲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显示葡萄糖与糖原、非糖类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图乙为该病的遗传图解,根据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规律分析患者和相关个体的基因型,作相关计算;图丙是各个体的电泳图,根据条带作合理的判断和计算,据此答题.
    【详解】(1)据图1可看出6-磷酸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可生成糖原、丙酮酸.抑制葡萄糖激酶会抑制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从而限制糖原合成,也会减少丙酮酸的量,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其量减少会影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TP是生物体内各种耗能反应的能量的直接提供者,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细胞呼吸的启动需要ATP中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的功能。
    (2)Ⅰ型糖原贮积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Ⅰ-2生出的Ⅱ-5的基因型为ee,所以易推理出Ⅰ-1、Ⅰ-2的基因型都为Ee,Ⅱ-3基因型为1/3EE、2/3Ee,已知正常人群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150,即Ee/EE+Ee=1/150,所以Ⅱ-3(是Ee的概率为2/3)与表现型正常的男性(是Ee的概率为1/150)结婚,生育患病孩子(ee)的概率为:2/3×1/150×1/4=1/900。
    (3)①体内进行 DNA 复制时,解链的方法是用解旋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
    ②分析图2该病的遗传系谱:由Ⅰ-1、Ⅰ-2都正常,但生出的Ⅱ-5有病可知该病为隐性病;探针检测的图3的结果:Ⅰ-1(女)既有B基因又有b基因,Ⅰ-2(男)只有B基因,Ⅱ-5(男)只有b基因.综合以上两个图的分析可推理出: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Ⅰ-1基因型是XBXb,Ⅰ-2基因型是XBY,Ⅱ-5基因型是XbY.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PCR技术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也涉及细胞代谢的考查,考查的内容很多,知识面较广,需要要学生有较强的基本功,能力要求高.
    32.下图为人体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根据所学的 生物学知识回答:

    (1)图中过程Ⅰ表示_,需要的模板是_。
    (2)图中过程Ⅱ涉及到的 RNA 包括_,物质③通过过程Ⅱ相互结 合的方式叫做_。
    (3)已知氨基酸与密码子对应关系为:半胱氨酸(UGC、UGU),苏氨酸(ACU、ACG、ACA),谷氨酸(GAA、GAG),则②携带的氨基酸为_。若在 基因中插入一个碱基对,则可能导致肽链的_和_发生改变。
    (4)图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同 时性状还受_的影响。
    【答案】 (1). 转录 (2). DNA(基因)一条链 (3). mRNA、tRNA、rRNA (4). 脱水缩合 (5). 苏氨酸 (6). 长度 (7). 氨基酸排列顺序 (8). 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 (9). 环境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为4种核糖核苷酸,转录的产物为一条单链的mRNA,转录过程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而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详解】(1)图中过程Ⅰ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是转录过程,该过程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同时还需要RNA聚合酶进行催化.
    (2)图中过程Ⅱ涉及到的 RNA 包括mRNA、tRNA、rRNA,物质③氨基酸通过过程Ⅱ相互结合的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3)②上的反密码子为UGC,则密码子为ACG,则携带的氨基酸为苏氨酸,若在基因中插入一个碱基对,则可能导致肽链的长度和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4)图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同 时性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点睛】本题结合某种致病基因控制异常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考查了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3.据图分析回答相关神 经调节的问题:

    Ⅰ.图 A 表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图 B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膜内外电荷的分 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 A 中,兴奋在③处以_形式传导,在⑥处以_形式传递。
    (2)若将药物放在⑤,刺激③,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⑥,刺激③,肌肉不收缩。 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_有阻断作用。
    Ⅱ.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下图为某药物干扰神经细胞间兴奋传递的示意图。

    (1)图中①为_,②为_。
    (2)多巴胺发挥作用后,需要通过突触前膜上 的_重新运回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
    (3)该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使其对突触后膜的作用_。
    【答案】 (1). 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电信号) (2). 神经递质(化学信号) (3). 神经元间的传递(突触上的传递) (4). 突触小泡 (5). (特异性)受体 (6). 运载体(载体、通道蛋白) (7). 增多 (8). 延长(增强)
    【解析】
    【分析】
    1、据图A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③表示传入神经,①表示感受器,④表示神经中枢,⑤表示传出神经,②表示效应器,⑥表示突触结构.
    2、根据图B分析,a、c处于静息电位,电位分布外正内负,b处兴奋电位分布是外负内正.
    【详解】Ⅰ.(1)兴奋在③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⑥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即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2)由于药物放在⑤,刺激③,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⑥,刺激③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Ⅱ.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图C为某药物干扰神经细胞间兴奋传递的示意图.
    (1)据图分析,图中①为突触小泡,②为受体.
    (2)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需要通过突触前膜上的运载体(载体、通道蛋白)重新运回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
    (3)该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使其对突触后膜的作用 延长(增强)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传导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处理信息能力.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