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2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2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页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2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2页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2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12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展开
    第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45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认识区域
    (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
    (2)区域特征
    ①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整体性: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层次性:既是上一级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下一级。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



    位置
    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教材补遗]
    区域的三大特征
    任何一个按一定指标划分的区域都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三大特征,可利用纲要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整体性是区域的基本属性,没有整体性也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的基础。三者关系的图示如下:

    [理解—要点突破]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区域特征的判断分析
    (2018·福建质检)半边房(见下图)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据此完成1~3题。
    【导学号:21490122】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  )
    A.降水较少       B.高温多雨
    C.暴雨频发 D.冬雨夏干
    2.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  )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阴纳凉
    C.秋季截水增湿 D.冬季挡风避雨
    3.图示房屋大门宜朝向(  )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
    1.A 2.B 3.A [第1题,陕西关中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水资源相对短缺,这使得雨水格外珍贵,半边房使雨水流入居民自家院子,即“肥水不流外人田”。第2题,陕西关中地区位于我国北方的温带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为了降温,门前多种植树冠较大的阔叶树,能够起到遮阴纳凉的作用。第3题,关中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寒冷而干燥,为了获得更多的热量,房屋宜朝南采光,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西北风的影响,房屋最好朝向东南方向。]
    4.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

    图1 中亚地区地理简图 图2 中亚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结合图示,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势状况、地形结构、降水、水文等方面分析。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对农业类型与分布、城市的分布方面来分析。
    [答案] 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以上。
    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规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特征的分析与描述方法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对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考向2 区域差异的判断分析
    (2018·山西三晋名校模拟)下图为某年我国M地区、N地区及全国平均用水结构统计图,其中M地区和N地区为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个地区中的两个。据此,完成5~7题。

    5.M地区和N地区分别是我国(  )
    A.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D.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6.上题中判断M地区和N地区的主要依据是(  )
    A.水资源总量 B.经济发展结构
    C.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 D.经济发展水平
    7.关于M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
    B.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土流失
    C.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
    D.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泊
    5.A 6.B 7.D [第5题,我国西北地区人口稀少,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用水所占比重高,所以M地区为西北地区;我国东北地区重化工业发达,耗水量大,工业用水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N地区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之一,农业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N地区所示用水结构不符,且华北地区工业用水量较大,与M地区所示用水结构不符。第6题,依据第5题的解析可知,判断M、N两地区的主要依据是工业、农业发展状况,即从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差异上进行判断。第7题,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西北地区农业用水的比重高,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下,不合理的灌溉易导致次生盐碱化;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分析
    (1)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2)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人类
    活动
    对自
    然环
    境的
    影响
    影响
    程度
    广泛而深刻
    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而深刻
    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还微弱
    具体
    表现
    平原地区几乎全部被开垦,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中国人口集中和经济发达区
    草原和荒漠草原发展畜牧业,有水源灌溉处形成灌溉农业;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显著
    农业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发展林业和种植业;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限制了农业和经济发展
    交通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路线四通八达
    山地、高原地形崎岖,山高坡陡,交通路线稀疏
    教育和文化
    教育和文化水平较高,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教育和文化滞后
    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都有东移的趋势
    文化、经济和政治基础深厚,西方先进技术首先传入,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兴起;首先进行改革开放
    文化、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开放时间较晚
    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盐碱土
    红壤、砖红壤






    农业生产
    以旱地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是重要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产业结构
    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
    交通运输
    比较发达
    比较发达,内河航运发达
    对外开放
    开放程度相对落后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
    [识记—基础梳理]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盲区扫描]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产业结构逐渐复杂
    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呈现衰落、萎缩状态
    呈现全面不协调
    再生阶段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由紧张走向协调
    [理解—要点突破]
    1.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
    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
    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2.掌握综合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方法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结构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框图法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8·重庆模拟)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 D.甘蔗制糖
    2.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思维流程】 

    1.B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间内桑树种植较多,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第2题,该地区近三十年来,M地发展缓慢,不可能成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N地城市发展较快,最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中心,故可能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考向2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3.(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大盐湖位于美国内陆干旱地区,是咸水湖,适合于卤虫的生长。第(2)题,卤虫资源是水产养殖的活体饵料,早年间水产养殖的规模小,市场狭小且运输不便,影响了卤虫产业发展。第(3)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的规模扩大,使得市场对卤虫的需求扩大,促进了卤虫产业的发展。第(4)题,如选赞同,则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理由;如选反对,则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分析理由。
    [答案] (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 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同 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解题技巧]  
    两角度理解地理环境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同,不同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区域发展中,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①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②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六)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学科素养提能]
    (对应学生用书第149页)
    [命题特点]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比较分析区域环境特征的异同点
    常用“分析”、“判断”、“说出(明)”、“归纳”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地图及相关的统计图表,点明区域图中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等设问方向及内容。
    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判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或限制条件
    [命题示例]
    (2016·浙江高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解题过程】 
    审读
    设问
    要求判断甲、丁两地的粮食作物;且限定了“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两地粮食生产的异同点
    提取
    信息
    图1中显示了甲、丁两地的位置,甲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丁位于恒河平原;图2中显示了甲、丁两地的海拔及气候特征。
    调用
    知识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发展河谷农业,恒河平原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影响某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条件
    形成
    答案
    (1)青稞(小麦) 水稻 相同点: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技法点拨]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比较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思维流程为: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迁移应用]
    (2018·河南省淮阳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荷兰与江苏省地理位置的异同。
    (2)荷兰的风车和拦海大坝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观,拦海大坝使荷兰拥有世界著名的围海造田景观。分别说明风车和拦海大坝两处景观形成的地理原因。

    (3)荷兰和中国的江苏省都经历了从围海造田到退耕还海的过程。分析说明两地围海造田和退耕还海的共同原因。
    [解析] 第(1)题,从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亚欧大陆上;从相对位置看,两地位于不同大洲,临不同海洋。第(2)题,分析荷兰风车景观的形成原因,应该从该国风力资源丰富入手,主要考虑大气环流(西风带)、地理位置(沿海)。修建拦海大坝有利于保护陆地免遭海浪侵蚀,有利于填海造陆。第(3)题,围海造田的原因主要从扩大耕地面积角度考虑;而退耕还海的原因主要从生态保护角度考虑。
    [答案] (1)相同点: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不同点:荷兰位于欧洲,西临大西洋(北海);江苏省位于亚洲,东临太平洋(黄海)。
    (2)风车:荷兰地处大陆西岸或大西洋(北海)沿岸,终年受西风影响,风力资源丰富。拦海大坝:荷兰国土面积小,地势低洼,修筑拦海大坝可以防止海浪侵袭,有利于填海造陆(围海造田)。
    (3)围海造田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扩大耕地面积或陆地面积)。退耕还海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减轻土地盐碱化等。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