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学期教案全套
初中湘教版4.3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湘教版4.3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引入,应用举例,拓展提升,当堂训练,知识网络,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3 解直角三角形
课题
4.3 解直角三角形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数学思考
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的实际意义.
问题解决
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两种类型.
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归纳能力,感受解直角三角形的策略.
教学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选择恰当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Rt△ABC中的关系式.(∠C=90°)
图4-3-5
两锐角的关系:∠A+∠B=90°.
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边角关系:sinA=eq \f(a,c),csA=eq \f(b,c),tanA=eq \f(a,b).
学生回忆并回答,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迁移或类比方法.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课堂引入】
1.△ABC中,若∠C=90°,∠A=30°,c=10 cm,那么a=__5__cm,b=__5_eq \r(3)__cm.
2.若∠A=40°,c=10 cm,那么由sinA=eq \f(a,c),得a=c·sinA=__10·sin40°__,由csA=eq \f(b,c),得b=c·csA=__10·cs40°__.
3.清明节时,某中学的近千名师生到
龙山烈士陵园祭奠抗战烈士.如图4-3-6,山坡的坡面AB=200米,坡角∠BAC=30°,该山坡的高BC为多少米?[答案:100米]
图4-3-6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已知一锐角和一边可以求出其他边.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 (多媒体出示)
1.涉“斜”选“弦”的策略:当已知和所求涉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时,应选择与斜边相关的已知角的正弦、余弦.我们把它叫作涉斜(涉及斜边)选弦(选正弦、余弦)的策略.
[滨州中考] 在Rt△ACB中,∠C=90°,AB=10,sinA=eq \f(3,5),则BC的长为( A )
A.6 B.7.5 C.8 D.12.5
[解析] 如图4-3-7,∵∠C=90°,
∴sinA=eq \f(BC,AB).
图4-3-7
∴BC=AB·sinA=10×eq \f(3,5)=6.
【探究2】 (多媒体出示)
2.无“斜”选“切”的策略:若已知和所求均未涉及斜边,则要选择与斜边无关的边角关系式——正切,这种方法称之为无“斜”(斜边)选“切”(正切)的策略.
图4-3-8
如图4-3-8,在Rt△ABC中,∠C=90°,∠A=60°,AC=20 m,则BC的长大约为(结果精确到0.1 m)( B )
A.34.4 m B.34.6 m
C.28.3 m D.17.3 m
[解析] 直接利用tanA=eq \f(BC,AC),得BC=AC·tanA.
∴BC=AC·tanA=20 eq \r(3)≈34.6(m).
[活动总结] 涉“斜”选“弦”,无“斜”选“切”.
1.本活动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恰当地选择边角关系式,使其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从形象到抽象,训练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后续归纳一元二次方程提供材料.
2.还可以根据∠A=60°,可得∠B=30°,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斜边长40 m,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应用举例】
例1 在△ABC中,∠C=90°,AC=eq \r(6),BC=eq \r(2),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AB=eq \r(AC2+BC2)=eq \r((\r(6))2+(\r(2))2)=2 eq \r(2).
∵tanA=eq \f(BC,AC)=eq \f(\r(2),\r(6))=eq \f(\r(3),3),∴∠A=30°,∠B=60°.
例2 在△ABC中,∠C=90°,AC=10,∠A=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C=90°,∠A=30°,∴∠B=90°-30°=60°.
而csA=eq \f(AC,AB),∴AB=eq \f(AC,csA)=eq \f(10,\f(\r(3),2))=eq \f(20 \r(3),3).
∵tanA=eq \f(BC,AC),∴BC=tanA·AC=tan30°×10=eq \f(10 \r(3),3).
变式 在△ABC中,∠C=90°,∠A=72°,AB=10,则边AC的长约为(精确到0.1)( C )
A.9.1 B.9.5 C.3.1 D.3.5
[解析] 在Rt△ABC中,csA=eq \f(AC,AB),∴AC=AB·csA=10·cs72°≈3.1.所以选C.
例1主要是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注意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技巧.
例2及其变式主要是已知一边及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注意已知一边及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技巧.
【拓展提升】
例3 [南昌中考] 在Rt△ABC中,∠A=90°,有一个锐角为60°,BC=6.若点P在直线AC上(不与点A,C重合),且∠ABP=30°,则CP的长为__2_eq \r(3)或4_eq \r(3)或6__.
[解析] (1)如图①,∠ABP=30°,∵∠ABC=60°,∴∠ACB=30°.∵BC=6,∴AB=3,∴AC=3 eq \r(3),在Rt△BAP中,tan30°=eq \f(AP,AB),AP=AB·tan30°=3×eq \f(\r(3),3)=eq \r(3),∴CP=3 eq \r(3)-eq \r(3)=2 eq \r(3).
(2)如图②,由图①知AB=3,又∠ABP=30°,∴AP=eq \r(3),∴CP=3 eq \r(3)+eq \r(3)=4 eq \r(3).
(3)如图③,∵∠ABC=∠ABP=30°,∠BAC=90°,∴∠C=∠P,∴BC=BP.∵∠C=60°,∴△CBP是等边三角形,∴CP=BC=6.
图4-3-9
例3是需要画图后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画图时需要分类讨论,注意解答时不要漏解.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
【当堂训练】
1.教材P123练习中的T1,T2,T3.
2.教材P123习题4.3中的T1,T2,T3.
3.补充练习.
(1)在Rt△ABC中,CA=CB,AB=9 eq \r(2),点D在BC边上,连接AD,若tan∠CAD=eq \f(1,3),则BD的长为__6__.
图4-3-10
(2)如图4-3-11,在△ABC中,∠A=45°,∠B=30°,CD⊥AB,垂足为D,CD=1,则AB的长为__eq \r(3)+1__.
图4-3-11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知识网络】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采用清明节登山、测山高作为新课导入,题型新颖,深受学生喜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积极性.
②[讲授效果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是重点,而选择恰当的边角关系式则是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本节课选择了两个例题让学生探究、讨论,总结出选择边角关系式的策略:有“斜”选“弦”,无“斜”选“切”;避“除”就“乘”,能“正”不“余”.由于有这些例题的引导,学生对于两类型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掌握,应该没有问题,建议把补充练习也安排给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
③[师生互动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习题反思]
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4.3 解直角三角形精品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直接运用三个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小结,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第4章 锐角三角函数4.3 解直角三角形优秀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湘教版九年级上册4.3 解直角三角形一等奖教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