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7040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7040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57040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导学案,共7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①能量输入 ②能量传递 ③能量储存 ④能量转化 ⑤能量散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2.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
A.被次级消费者获得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D.被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发到环境中去
3.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的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的体内
D.流入到狐的体内
4.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
A.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研究能量流动的方向
C.研究能量流动的效率
D.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下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的总能量为N。其中字母代表能量,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麻风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N
B.C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D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D.该图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中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中所含的能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7.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储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8.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约为B的1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所示四个营养级的能量关系为:A≥B+C+D
9.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B.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一只狼捕食了一只野兔,则该野兔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这只狼体内
C.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D.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10.某草原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 000 km2,其中野兔种群的K值为9 600只。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草→野兔→狐狸,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大于野兔的同化量
B.若狐狸种群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草的数量也增加
C.调查发现野兔种群数量为5 000只,则种群密度为5只/km2
D.野兔种群密度为4 800只/k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11.甲、乙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下图表示目前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湖光合作用速率远低于甲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是乙湖
B.甲湖和乙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C.甲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甲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D.甲湖10 m以下和乙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12.如图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1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情况,其中A、B、C为相应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内,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该值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填图中相应字母),经________(填图中序号)途径流向分解者。
(4)该生态系统中,某初级消费者的种群密度下降对次级消费者的影响非常显著,可见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填“较弱”或“较强”)。
(5)从图中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14.图甲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
(2)图甲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乙所示:
图乙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15.消费者的同化量主要用于三种生命活动: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②用于避免被捕食;③用于繁殖后代。假设①+②+③=E,如图表示消费者的能量E的三种分配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消费者的摄入量扣除________即为同化量。从图中可看出,若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避免被捕食的过程越激烈,则其用于________的能量所占的百分比相对就越少。
(2)欧洲野兔进入澳大利亚初期,种群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其能量E分配情况最可能是图中的________类型。欧洲野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农田鼠害严重,鼠群的能量E分配属于A类型。在生产中可采取________措施使鼠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使其能量E分配转为________类型,进而控制鼠害,防止粮食减产。
答案解析
1.答案为:C;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答案为:B;
解析:[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路:①用于自身呼吸消耗;②被下一营养级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以热能形式散失。]
3.答案为:B;
解析:[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因此,B项中的能量去向并非来自于兔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
4.答案为:D;
解析:[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以,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设法使能量更多的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答案为: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题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代表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从麻风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图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答案为:C;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散失的热量是生长者生长、发育、繁殖等所需的能量,B错误;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被草食动物摄食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排遗物的能量,C正确;用于草食动物的生产、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D错误。]
7.答案为:D;
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错误。]
8.答案为:D;
解析:[无机环境的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点是生产者,所以确定A为生产者,则B、C、D为消费者,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方框大小可以用来代表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A所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处: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图中没有标出未被利用部分),所以A具有的能量应该大于B、C、D的能量之和。能量在一条食物链内流动时的传递效率平均约为10%。]
9.答案为:D;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与个体间的捕食获得的能量没有直接关系,若一只狼捕食了一只野兔,则该野兔中的绝大部分的能量传递给了狼;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也越多;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所以D选项正确。]
10.答案为:D;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推测草的同化量大于野兔的同化量,A正确;狐狸种群数量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减少,从而使草的数量增加,B正确;野兔的种群密度=5 000只÷1 000 km2=5只/km2,C正确;野兔种群数量处于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密度为4 800只÷1 000 km2=4.8只/km2,D错误。]
11.答案为:D;
解析:[甲湖10 m以下和乙湖80 m以下生产者都不再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甲湖被污染了,A错误;题中没有体现出甲湖和乙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B错误;甲湖10 m以下、乙湖80 m以下不再进行光合作用,故乙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但与能量传递效率无关,C错误;甲湖10 m以下、乙湖80 m以下不再进行光合作用,故甲湖10 m以下和乙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D正确。]
12.答案为:C;
解析:[与变温动物相比,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多,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④/③一般低于变温动物,A错误;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该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不是同化量与获取量的比值,B错误;圈养动物生长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同化量的提高,即③/②值的提高,C正确;植物中含有很多哺乳动物不能利用的物质,因此食草哺乳动物对植物性食物的利用率低,动物中不能被哺乳动物利用的物质很少,因此食肉哺乳动物对肉食性食物的利用率高,即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高于食草哺乳动物,D错误。]
13.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2)C/B×100% 20%
(3)B ②
(4)较弱
(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2)该生态系统内,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C/B×100%,该值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20%。
(3)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因未经次级消费者同化,所以属于B即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的一部分,经②途径流向分解者。
(4)某初级消费者的种群密度下降对次级消费者的影响非常显著,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14.答案为:
(1)竞争与捕食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贝类同化 贝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分解者利用 呼吸作用
解析:
(1)由图甲可知,种间关系包括捕食(水草、藻类被鱼类和贝类捕食等)和竞争(水禽和鱼类均捕食贝类等)。
(2)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图甲中只表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没有表示出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贝类同化的能量(A)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即热能(D)与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其中后者又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的一部分)。贝类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15.答案为:
(1)粪便量 繁殖后代
(2)A 空间、资源充足,没有天敌,动物同化的能量更多用于繁殖后代
(3)引入天敌 C
解析:
(1)消费者的摄入量扣除粪便量即为同化量。从图中可看出,若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避免被捕食的过程越激烈,则其用于繁殖后代的能量所占的百分比相对就越少。
(2)欧洲野兔进入澳大利亚初期,种群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说明欧洲野兔进入澳大利亚初期,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充足、没有天敌,动物同化的能量更多用于繁殖后代,而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和用于避免被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较少,因此其能量E分配情况最可能是图中的A类型。
(3)从题图分析可知,为防治农田鼠害,可考虑引入天敌,以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使其能量E分配转为C(高捕食影响)类型,进而控制鼠害,防止粮食减产。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五章 人与环境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学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导学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三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