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化学(解析版)
展开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原子相对质量: H:1 C:12 N:14 O:16 P:31 S:32 Mg:24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 2019年科幻片流浪地球中有个画面,冰原上是身穿“核电池全密封加热服”的人类,一旦被卸下核电池,人类就被冻僵,该装置提供电能,并将电能转化为( )
A. 化学能 B. 生物质能 C. 动能 D. 热能
- 下列关于浓硝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保存在棕色瓶中 B. 不易挥发
C. 与铜不反应 D. 受热不分解
- 下列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
A. B. NO C. D.
- 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铜粉和硫粉混合加热可制得CuS
B. 久置酸雨酸性增强,原因是水的挥发
C. 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颜色先变红,再褪色
D. 亚硫酸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成硫酸钠
- 氮气常用作白炽灯泡中钨丝的保护气,这是因为( )
A. 氮气比空气轻 B. 氮气难溶于水
C. 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 氮气很不活泼
- 下列对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故不可用它来干燥氢气
B. 浓硫酸可用铁铝容器存放是因为常温下浓硫酸不与这两种金属反应
C. 浓硫酸有强氧化性,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
D. 实验室中利用浓硫酸的高沸点性来制备HCl等气体
-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氯气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
B. 具有漂白性,可大量用于漂白食品
C. 碳酸氢钠是熔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D. 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防止酸雨的产生
- 图是喷泉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 不 正 确的是( )
A. 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
B. 该实验说明氨气属于碱
C. 该实验说明氨气易溶于水
D. 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
B. 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
C. 中国天眼 FAST 用到的碳化硅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D. 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
- 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铁罐和铜罐均可用于储运浓硝酸 B. 石英砂可用于制造耐高温的仪器
C. 铁红可用于制造油漆颜料 D. 烧碱可用于制造消毒剂
- 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在室温下将气态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碳材料,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B. 我国科学家合成了钛掺杂、镧镍锂氧化物正极材料,涉及的金属元素都是过渡元素
C. “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新型无机金属材料
D. 看电影时,我们可以看到放映机投射的光柱,这是气溶胶发生的丁达尔现象
- 下列关于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有色气体
B. 它们都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C. 大气中的和可以形成酸雨
D. 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
- 化学是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制造欠量发动机使用含铼合金材料,合金是纯净物
B. “人造太阳”的核燃料是氘、氚,H、互为同位素
C. 在人体中检测出了“微塑料”,说明白色污染危害严重
D. 制造芯片的工艺中,用氢氟酸腐蚀硅是化学变化
-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会显著放热的是( )
A. 食盐 B. 蔗糖 C. 酒精 D. 生石灰
- 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为:
。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用于海上应急照明供电 B. Mg为电池的正极
C. 正极反应为 D. 不能被KCl溶液激活
- 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然气、石油、甲醇、风力、氢气为一次能源
B. 无论是风力发电还是火力发电,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 含有的铅、镉、铬、钒、砷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均是金属元素
D.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
- 对于合成氨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可加快反应速率 B. 增大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
C. 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 D. 和能完全转化为
- 可逆反应:各物质均为气体在不同情况下测得有下列4种反应速率,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
A. B.
C. D.
- 为了提升食品的品质,在食品加工中可合理使用添加剂。下列添加剂与反应速率有关的是( )
A. 着色剂 B. 调味剂 C. 防腐剂 D. 增白剂
- 在一定温度下,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B. 单位时间生成的同时生成
C. 容器内的总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D.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变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 浓硫酸、浓硝酸和浓盐酸是化学实验室必备的三种重要试剂。请根据题意用三种酸的名称或化学式填空。
常温下能与铁反应产生氢气的酸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于干燥某些气体的酸是___________________;
常温下能与铜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的酸是___________________。
- 将物质的用途选项填在表格下对应的位置
用途:自来水消毒剂 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红色油漆和涂料 生产硫酸
物质 | 氧化铁 | 过氧化钠 | 二氧化氯 | 三氧化硫 |
用途 |
|
|
|
|
- 根据下图回答:
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A的平均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图表示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氮氧化物也是造成酸雨的成分之一,治理汽车尾气中NO和CO的一种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装置,使NO和CO反应,生成无毒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25. 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G为电流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B.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乙中电流从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
E.乙溶液中向铜片方向移动
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甲为______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_______。
若反应过程中有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的氢气在标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
原电池在工作时,下列反应不可能作为原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反应的是:______
A.
B.
C.
D.
26. 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硫气体的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用铜和浓硫酸共热制取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应用。难度不大,掌握能量种类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根据题意,电能转化为热能,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解答】A.浓硝酸见光易分解,所以保存在棕色瓶中,故A正确;
B.浓硝酸易挥发,故B错误;
C.浓硝酸为强氧化性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故C错误;
D.浓硝酸见光易分解,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解析】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以此计算。
【解答】中的氮元素为价,NO中的氮元素为价,的氮元素为价, 的氮元素为价,故的氮元素化合价最低,
故选D。
4.【答案】D
【解析】解:A、硫单质氧化性弱氧化变价金属生成低价化合物,铜粉和硫粉混合加热可制得,故A错误;
B、酸雨酸性增强是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的亚硫酸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得到硫酸溶液,久置酸雨酸性增强,故B错误;
C.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形成亚硫酸显酸性,漂白性具有选择性,不能使变红的石蕊溶液褪色,故C错误;
D.亚硫酸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硫酸钠,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解: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作保护气与氮气比空气轻无关,故A错误;
B.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作保护气与氮气的溶解性无关,故B错误;
C.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氨气作保护气与氮气的颜色、气味无关,故C错误;
D.氮气作保护气,说明氮气的性质不活泼,一般条件下不和其它物质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解析】解:浓硫酸和氢气不反应,可用于干燥氢气,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与铝、铁发生钝化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故B错误;
C.稀硫酸具有氧化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故C错误;
D.浓硫酸沸点高,难挥发,可用于制备易挥发性的酸,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解析】解: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菌消毒,故A正确;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但有毒,不能大量用于漂白食品,故B错误;
C.小苏打可与发酵酸反应生成气体,则可用小苏打发酵面团制作糕点,故C正确;
D.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够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引发酸雨产生,新能源是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减少污染的排放,故D正确;
故选:B。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氨气的喷泉实验的知识的考查,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难度一般。关键是掌握化学实验的原理,侧重知识的能力考查。
【解答】A.由于氨水的溶液呈碱性,实验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故A正确;
B.该实验说明氨水属于碱,故B错误;
C.依据产生喷泉的原因可知,该实验说明氨气易溶于水,故C正确;
D.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烧瓶内氨气易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故D正确。
故选B。
9.【答案】A
【解析】解: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没有强氧化性,所以活性炭能去除异味,但是不能杀菌消毒,故A错误;
B.高纯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故B正确;
C.碳化硅属于无机物,碳化硅硬度大,熔点高,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故C正确;
D.碘和酒精均能是蛋白质发生变性,能杀菌消毒,所以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故D正确。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用途的关系,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注意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并把握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A.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故铜罐不能用于储存浓硝酸,故A错误;
B.石英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性质稳定,具有耐高温的性质,可用于制造耐高温的仪器 ,故B正确;
C.为红色物质,则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故C正确;
D.烧碱可与氯气反应生成消毒液,可用于制造消毒剂 ,故D正确。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应用,明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
【解答】A.将气态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碳材料,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A正确;
B.锂元素属于ⅠA族,故B错误。
C.特种钢缆是金属材料,故C正确;
D.看电影时,我们可以看到放映机投射的光柱,这是气溶胶发生的丁达尔现象,故 D正确。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解:A、二氧化硫是无色气体,故A错误;
B、是红棕色的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是无色的刺激性气味的有毒的气体,故B正确;
C、能形成硝酸型酸雨,能形成硫酸型酸雨,都能形成酸雨,故C正确;
D、和均为大气污染物,均有毒,故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可以提高空气质量,故D正确。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不大,应注意的是HF溶液能腐蚀Si。
【解答】A、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为合金,故合金是混合物,故A错误;
B、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间互为同位素,故H、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白色污染是塑料袋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活,故C正确;
D、HF能和硅反应生成和,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解:A、B、C中物质均溶于水,热效应不明显,但CaO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热效应明显,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熟知原电池原理即可。
【解答】A.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的产生可用于海上应急照明供电,故A正确;
B.由电池反应方程式看出,Mg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是还原剂、AgCl是氧化剂,故金属Mg作负极,故B错误;
C.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结合电池反应方程式,正极反应为,因AgCl为难溶物,写电极反应式时不能写,故C错误;
D.因为该电池能被海水激活,故KCl溶液也可以激活电池,故D错误 。
故选A。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新能源、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日常生活、可持续发展等热门话题相联系的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同时,也考查分析判断能力,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基本概念,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A.天然气、石油、流水、风力等属于一次能源,氢气属于二次能源,故A错误;
B.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而火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
C.含有的铅、镉、铬、钒、砷等均对人体有害,但砷元素不是金属元素,故C错误;
D.垃圾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故D正确。
故选D。
1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知识的考查,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难度一般。关键是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解答】A.依据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得,升高温度可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依据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增大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故B正确;
C.依据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故C正确;
D.依据可逆反应的概念可知,和不能完全转化为,故D错误。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解:;
B.,;
C.,;
D.,;
通过以上分析知,反应速率最大的是C,则反应最快的是C,
故选:C。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意在考查分析能力,试题较易。
【解答】防腐剂能减缓食品腐败速率,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故C正确。
故选C。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解答】A.平衡时应有,故A错误;
B.只要反应发生就有单位时间生成 的同时生成 ,故B错误;
C.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容器内的总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变化,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C正确;
D.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21.【答案】浓盐酸或浓硫酸或浓硝酸或
【解析】本题考查酸的化学性质,难度不大。
【解答】浓盐酸可以和铁反应生成氢气,铁遇到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会发生钝化,不会生成氢气,故答案为:浓盐酸或;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来干燥气体,故答案为:浓硫酸或;
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故答案为:浓硝酸或。
22.【答案】c;b;a;d
【解析】本题是对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知识的考查,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
【解答】氧化铁是红棕色粉末,常用于油漆和涂料;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生成碳酸钠与氧气;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
氧化铁是红棕色粉末,常用于油漆和涂料,故选c;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故选b;
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自来水消毒剂,故选a;
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是生产硫酸的原料,故选d。
23.【答案】、B;
;
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判断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图像中物质变化的意义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式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由图像中各物质随时间的变化可知,A、B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少,是反应物,
故答案为:A、B;
内,A的平均速率是,
故答案为:;
由图像可知,A、B是反应物,C是生成物,反应中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分别为,,,则反应方程式中A、B、C的计量系数之比为,故该图表示的反应方程式为 4C。故答案为: 4C。
24.【答案】
【解析】解: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装置,使NO和CO反应,生成无毒气体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5.【答案】CD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C
【解析】解: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故A错误;
B.铜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元素之后的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甲烧杯中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故B错误;
C.两烧杯中硫酸都参加反应,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pH均增大,故C正确;
原电池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乙形成原电池,Zn为负极,Cu为正极,则电流方向,故D正确;
E.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乙溶液中向锌片方向移动,故E错误。
故答案为:CD;
甲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反应放热,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乙形成闭合回路,形成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故答案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反应的关系式为,则,,故答案为:;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之一是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A、B、D均为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均能形成原电池,但C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以C不能作为原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反应,故答案为:C。
锌比铜活泼,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元素之后的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甲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乙形成闭合回路,形成原电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解答。
26.【答案】浓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漂白性
吸收过量的,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硫性质验证实验,难度不大。
【解答】铜和浓硫酸共热制取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是:浓 ,故答案为:浓 ;
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的是其漂白性,故答案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漂白性;
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过量的,防止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吸收过量的,防止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