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实验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实验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1.用下列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相应实验,正确的是( )
A. 用图1所示方法称量固体氢氧化钠
B. 用图2装置分离食用胡麻油与水的混合物
C. 用图3所示装置和方法进行石油分馏
D. 用图4装置配制150 mL稀盐酸
【答案】B
【详解】A. NaOH易潮解,具有腐蚀性,应将NaOH固体放在小烧杯中称量,故A错误;
B. 食用胡麻油不溶于水,可用分液法分离食用胡麻油和水的混合物,故B正确;
C. 进行石油分馏时,为了增大冷凝效果,冷凝水应从下口进入、上口流出,且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C错误;
D. 配制150mL稀盐酸,不能选100mL容量瓶,仪器选择不合理,故D错误,答案选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态HCl 、固态NaCl均不能导电,所以HCl、NaCl是非电解质
B. NH3、CO2、Cl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Cl2是电解质
C. 蔗糖、乙醇在液态时或水溶液里均不能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D. 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HCl溶于水能导电,NaCl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均能导电,属于电解质,A错误;B、NH3和CO2本身不能电离出离子,溶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或碳酸电解质溶液导电,属于非电解质,氯气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错误;C、蔗糖和酒精在水溶液里以分子存在,所以其水溶液不导电,蔗糖和酒精均是非电解质,C正确;D、铜和石墨均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错误;答案选C。
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标况下,22.4 L氧气的分子数为NA
B. 10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中所含氧原子数为4NA
C. 常温常压下,42 g C2H4和C3H6的混合气体含有的H原子数为6NA
D. 18 g NH4+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答案】B
【详解】A. 标准状况下,22.4L氧气的物质的量为22.4L÷22.4L/mol=1mol,分子数为NA,故A正确;
B. 10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中,硫酸的物质的量为100g×98%÷98g/mol=1mol,水的物质的量为100g×2%÷18g/mol=mol,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4+mol×1=(4+)mol,氧原子的数目为(4+) NA,故B错误;
C. C2H4和C3H6的最简式均为CH2,则42g CH2的物质的量为42g÷14g/mol=3mol,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2=6mol,个数为6 NA,故C正确;
D. 一个NH4+中含有10个电子,18 g NH4+的物质的量为18g÷18g/mol=1mol,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10=10mol,个数为10 NA,故D正确,答案选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配制FeCl3溶液,可将一定量FeCl3固体溶于适量盐酸中并加入少量铁粉
B. 制备Fe(OH)3胶体,可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
C. 配制0.1 mol·L-1CuSO4溶液100 mL,称取1.6g硫酸铜晶体
D. 向饱和C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无水CaO固体,恢复原温度,溶液中Ca(OH)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答案】D
【解析】A.配制FeCl3溶液,可将一定量FeCl3固体溶于适量盐酸中,抑制Fe3+的水解,但是不能加入少量铁粉,否则铁粉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引进了杂质,故A错误;B.制备Fe(OH)3胶体,可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然后煮沸,当溶液变成红褐色时停止加热,不能长时间煮沸,避免氢氧化铁胶体变成氢氧化铁沉淀,故B错误;C.配制0.1 mol·L-1CuSO4溶液100 mL,需要CuSO4的物质的量为0.1L×0.1 mol·L-1=0.01mol,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的质量为0.01mol×250g/mol=2.5g,故C错误;溶解氢氧化钠固体应该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氢氧化钠,故C错误;D.向饱和C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无水CaO固体,恢复原温度,得到的溶液还是饱和溶液,所以溶液中Ca(OH)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故D正确;故答案为D。
5.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 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 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C. Y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aCO3+2Fe3++3H2O=2Fe(OH)3(胶体)+3CO2↑+3Ca2+
D. Z 中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
【解析】A.过滤法分离固体和液体,故A正确;B.x是氯化铁溶液,分散质是氯离子和三价铁离子,在是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是氢氧化铁胶粒,故B错误;C.碳酸钙能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促进三价铁的水解,故C正确;D.z是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故选B。
6.关于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4.6g钠溶于水所得溶液中.要使100个水分子溶有1个钠离子,需要水的质量是360g
B. 根据金属间置换的原理,把一小粒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以生成金属铜
C. 当钠、钾等金属不慎着火时,可以用沙子扑灭、水浇灭等方法
D. 少量的金属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它的最终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HCO3
【答案】D
【解析】A.n(Na)=n(Na+)==0.2mol,需要反应掉0.2mol水,设水的物质的量为x,由100个水分子中溶有1个钠离子,则=,解得x=20.2mol,水的质量为20.2mol×18g/mol=363.6g,故A错误;B.将Na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时,Na先和水反应生成NaOH,生成的NaOH再和硫酸铜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u(OH)2沉淀,所以钠不能置换出Cu,故B错误;C.钠易和氧气、水反应,所以钠着火时可以用沙子盖灭,不能用水扑灭,故C错误;D.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易潮解,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会从溶液中析出生成十水碳酸钠,十水碳酸钠失水生成碳酸钠,它的最终产物是Na2CO3,故D正确;故选D。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直到不再生成CO2气体为止,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HCO3-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均忽略不计)
B. 向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溶液中CO32-的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忽略)
C. H2O2、CuS、FeCl2均不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得到
D. 将物质的量比为2:1的Na和Na2O样品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b%,则a、b的关系是a=b
【答案】D
【详解】A.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直到不再生成CO2气体为止,在此过程中,碳酸根离子先与氢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然后碳酸氢根离子再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在此过程中,溶液中HCO3-的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故A正确;
B. 向NaHCO3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二者先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浓度增加,再滴加Ba(OH)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根离子浓度减小,所以CO32-的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故B正确;
C. H2与O2反应生成水、Cu与S反应生成Cu2S、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三者均不能通过单质直接化合得到,故C正确;
D. 设Na的物质的量为2mol、Na2O为1mol,则
2Na + 2H2O = 2NaOH + H2↑ △m
2mol 2mol 44g
Na2O + H2O = 2NaOH △m
1mol 2mol 62g
由方程式可知,生成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溶质的质量相等,反应后两溶液的质量变化值不同,所以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即a≠b,故D错误,答案选D。
8.某澄清透明的溶液中,因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a+、H+、SO42-、HCO3- B. Cu2+、K+、SO42-、NO3-
C. Fe3+、K+、I-、Cl- D. Fe3+、K+、SO42-、SCN-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澄清透明的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详解】A. H+与HCO3-反应生成水和CO2,在溶液中因复分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选;
B. 四种离子之间互不反应,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故B不选;
C. Fe3+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和I2,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选;
D. 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3,在溶液中因络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选,答案选C。
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向Mg(HCO3)2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Mg2++2HCO3-+2OH- = MgCO3↓+2H2O
B. 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Fe(OH)3 反应生成Na2FeO4:3ClO-+2Fe(OH)3 =2FeO42-+3Cl-+H2O+4H+
C. 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NH4++HCO3−+2OH−=CO32−+NH3•H2O+ H2O
D. 物质的量相等的MgCl2、Ba(OH)2、 HCl三种溶液混合:Mg2++2OH-═Mg(OH)2↓
【答案】C
【详解】A.Mg(HCO3)2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HCO3-+4OH-=Mg(OH)2↓+2CO32-+2H2O,故A错误;
B.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Fe(OH)3反应生成Na2FeO4,反应产物不能生成氢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ClO-+4OH-+2 Fe(OH)3=2FeO42-+3Cl-+5H2O,故B错误;
C. 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碳酸钠、一水合氨和水,离子方程式为:NH4++HCO3−+2OH−=CO32−+NH3•H2O+ H2O,故 C正确;
D. 含等物质的量的MgCl2、Ba(OH)2、 HCl三种溶液混合,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镁离子部分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4OH-+2H+=Mg(OH)2↓+2H2O,故D错误,答案选C。
10.已知X、Y中含有相同的元素,Z、W中也含有相同的元素,根据反应X+H2O→Y+H2↑;Z+H2O→W+O2↑(方程式均未配平),可推断X、Y中及Z、W中相同元素的化合价的高低顺序为 ( )
A. X>Y,Z>W B.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