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B)(解析版)
展开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B)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 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Al-27 C-12 O-16 Na-23 Cl-35.5Cu-64 Zn-65 S-32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NH4HCO3NH3↑+H2O+CO2↑ B. 2FeSO4 Fe2O3+SO2↑+SO3↑
C. 2O3 3O2 D. CaO+CO2 = CaCO3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详解】A、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所以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分解反应,A错误;
B、该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降低,铁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
C、该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所以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
D、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所以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化合反应,D错误。
答案选B。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量是研究物质所含微粒集体的多少,单位为mol
B. 物质的量把微观粒子数目与宏观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
C. 1mol NaCl 晶体中含有NA个NaCl分子
D. 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为阿佛加德罗常数,NA近似为6.02x1023mol-1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其符号为n,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1摩尔任何物质中含有的微粒个数都约是6.02×1023个,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mol,A正确;
B、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世界和微观粒子的桥梁,B正确;
C、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组成的,不存在氯化钠分子,C错误。
D、国际上规定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为阿伏加德常数,NA近似为6.02×1023mol-1,D正确。
答案选C。
3.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因是( )
A. 胶体的电泳 B. 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
C. 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D. 胶体的聚沉
【答案】D
【解析】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是电解质,血液是胶体,其胶体粒子带电荷,往伤口上撒盐会使血液发生聚沉而止血。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Cl溶于水后形成水合氢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B. HCl溶于水或融熔状态下均能导电
C. 盐酸是电解质,酒精为非电解质
D. 盐酸属于无氧酸,H2SO4溶液属于含氧酸
【答案】A
【详解】A. HCl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形成水合氢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故A正确;
B. HCl是共价化合物,溶于水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熔融状态下不电离,不能导电,故B错误;
C.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酒精不能自身电离,为非电解质,故C错误;
D.盐酸、H2SO4溶液是混合物,严格的说HCl是无氧酸,H2SO4是含氧酸,故D错误。答案选A。
5.下列关于物质分离提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分离或提纯方法的选择依据是混合物的状态和性质
B. KCl和MnO2混合物分离步骤为: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
C. 从碘水中萃取I2,可选择用苯、乙醇、四氯化碳作萃取剂
D. NaCl中混有少量KNO3杂质,分离步骤为溶于水、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C
【详解】A. 物质分离或提纯方法的选择依据是混合物的状态和性质差异选择相应的试剂或分离方法,A正确;
B. 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能溶于水,因此KCl和MnO2混合物分离步骤为: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即可,B正确;
C. 乙醇与水互溶,从碘水中萃取I2,可选择用苯、四氯化碳作萃取剂,不能选择乙醇,C错误;
D.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因此NaCl中混有少量KNO3杂质,分离步骤为溶于水、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D正确。
答案选C。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蒸发皿蒸发溶液时,应垫石棉网
B. 使用分液漏斗前无需检漏
C. 萃取时,分液漏斗倒转,不断振荡,并及时放气
D. 分液时,上层液体等下层液放出后,再继续放出
【答案】C
【详解】A. 用蒸发皿蒸发溶液时,不需要垫石棉网,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A错误;
B. 分液漏斗带有活塞,使用分液漏斗前需要检漏,B错误;
C. 萃取时,分液漏斗倒转,不断振荡,并及时放气,C正确;
D. 分液时为使上下两层液体充分分离,下层液放出后,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错误。
答案选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B. 容量瓶不能作反应的容器,但可以储存配好的溶液
C. 容量瓶使用前要检漏,方法是加入一定量水倒转过来不漏即可
D. 定容时,往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1—2厘米处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直到溶液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答案】D
【详解】A.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不是溶剂的体积,A错误;
B. 容量瓶不能作反应的容器,也不能长时间储存配好的溶液,B错误;
C. 容量瓶使用前应检验是否漏水,检验方法:注入自来水至标线附近,盖好瓶塞,右手托住瓶底,将其倒立2min,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再把塞子旋转180°,塞紧、倒置,如仍不漏水,则可使用,C错误;
D. 定容时,往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1~2厘米处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直到溶液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D正确。
答案选D。
8.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容器A中的臭氧(O3)和容器B中的乙炔气(C2H2)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则A、B两容器中气体的体积之比是( )
A. 4:3 B. 3:4 C. 1:1 D. 2:3
【答案】A
【详解】设臭氧(O3)的物质的量为n1,乙炔气(C2H2)的物质的量为n2,则臭氧(O3)中所含的原子数为3 n1,乙炔气(C2H2)中所含的原子数为4n2,根据题意可知3n1=4n2,则。又因为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故B、C、D错误,A正确。答案选A。
9.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硫酸镁、氯化钙和泥沙等杂质,需进行下列项操作:①加水溶解 ② 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③加热蒸发得到晶体 ④加入过量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⑤ 加入适量的盐酸⑥过滤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③⑥⑤ B. ①②④⑥⑤③
C. ①④⑤⑥③② D. ①④②⑤⑥③
【答案】B
【详解】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才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①加水溶解,②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入过量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⑥过滤,⑤加入适量的盐酸,③加热蒸发得到晶体。答案选B。
10.下列各组离子中,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 Na+、HS-、Cl-、OH- B. Fe2+、Na+、Cl-、SO42-
C. K+、Fe3+、Ca2+、CO32- D. Mg2+、NH4+、Cl-、OH-
【答案】B
【详解】A. HS-和OH-会生成S2-和 H2O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 Fe2+、Na+、Cl-、SO42能大量共存,故B正确;
C. Fe3+和CO32-会发生双水解不能大量共存,Ca2+和CO32-会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Mg2+和OH-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NH4+和OH-会生成NH3·H2O(弱电解质)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答案选B。
11.将一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表面迅速变暗→“出汗”→变成白色固体(粉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表面迅速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
B. “出汗”是因为生成的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表面形成了溶液
C. 最后变成碳酸钠粉末
D. 该过程的所有化学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详解】A.因钠很活泼,易被氧化,则金属钠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成氧化钠,出现变暗现象,故A正确;
B.氧化钠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表面形成了溶液,可观察到“出汗”,故B正确;
C.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的结晶水合物,最终风化变成白色粉末为碳酸钠,故C正确;
D.整个过程中只有Na→Na2O的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余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答案选D。
12.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5 mol CuO与足量的 H2反应,消耗的氢原子数与标准状况下3.36LH2O含的氢原子数相等
B. 常温下,0.1 mol·L-1NH4NO3溶液中含有的氮原子数是 0.2NA
C. 常温常压下,3.2 g O2和 3.2 g O3所含氧原子数都是 0.2NA
D. 2.24 L CO 和 4.4gCO2的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36g/mol
【答案】C
【详解】A.因为标况下水为液体,无法使用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公式计算3.36LH2O的物质的量,无法算出其含有的氢原子数。则无法比较0.15 mol CuO与足量的 H2反应消耗的氢原子数和标准状况下3.36LH2O含的氢原子数是否相等,故A错误;
B.没有告诉0.1mol•L-1 NH4NO3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氮原子数目,故B错误;
C.3.2g O2和3.2g O3所含氧原子的质量都是3.2g,都含有0.2mol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都是0.2NA,故C正确;
D.不是标况下,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则无法计算2.24 L CO 和 4.4gCO2的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故D错误。答案选C。
13.下列反应的现象描述与离子方程式都正确的是( )
A. 铝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有银析出:Al+Ag+=Al3++Ag
B.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Ba2++SO42-=BaSO4↓
C. 氢氧化铜加到盐酸中,无明显现象:Cu(OH)2+2H+=Cu2++2H2O
D. 碳酸钡中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生成无色无味气体:2H++ BaCO3=Ba2++ H2O + CO2↑
【答案】D
【解析】A.铝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Al+3Ag+═Al3++3Ag,故A错误;B.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OH-=BaSO4↓+2H2O,故B错误;C.氢氧化铜加到盐酸中发生酸碱中和而溶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OH)2+2H+═Cu2++2H2O,故C错误;D. 碳酸钡中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生成无色无味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 + BaCO3 = Ba2+ + H2O + CO2↑,故D正确;故选D。
14.在反应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中( )
A.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粒子个数比是2∶5
B. 被氧化的HCl占参加反应HCl总分子数的5/8
C. KMnO4只有一部分发生还原反应
D. KMnO4与HCl恰好分别完全被还原和被氧化
【答案】B
【详解】在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反应中,M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Cl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KMnO4为氧化剂,HCl为还原剂,Cl2为氧化产物,MnCl2为还原产物,当有2molKMnO4参加反应时,有10molHCl被氧化。
A.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故A错误;
B.当有2molKMnO4参加反应时,有10molHCl被氧化,所以被氧化的HCl占参加反应HCl总分子数的5/8,故B正确;
C. 2molKMnO4全部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
D.当有2molKMnO4参加反应时,有10molHCl被氧化,所以HCl没有分别完全发生氧化反应,故D错误。答案选B。
15.等物质的量的 N2、O2、CO2混合气体通过 Na2O2后(已知2Na2O2+2CO2=2Na2CO3+02,其它物质不与Na2O2反应),体积变为原体积的8/9 (同温同压),此时混合气体中 N2、O2、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3∶4∶1 B. 3∶3∶2 C. 6∶7∶3 D. 6∶9∶1
【答案】A
【详解】设三者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mol,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现气体体积变为原来的8/9,即剩余气体的物质的量为8mol,若二氧化碳完全与过氧化钠反应,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1.5mol,即剩余气体为7.5mol,说明二氧化碳有剩余。
设有xmol二氧化碳参加反应,则有3+3+0.5x+(3−x)=8,解得:x=2,所以反应后N2的物质的量为3mol,O2的物质的量为4mol,C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N2、O2、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1。故B、C、D错误,A正确。答案选A。
16.一个密闭容器,中间有一可自由滑动的隔板(厚度不计)将容器分成两部分,当左边充入8molN2,右边充入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64g时,隔板处于如图位置(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右边CO与CO2分子数之比为3:1
B. 右侧CO的质量为14g
C. 右侧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的2倍
D. 若改变右边CO和CO2的充入量而使隔板处于距离右端1/3处,保持温度不变,则前后两次充入情况容器内的压强之比为6: 5
【答案】A
【详解】左右两侧气体温度、压强相同,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左右体积之比为4:1,则左右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4:1,所以右侧气体物质的量=8mol/4=2mol,CO和CO2质量为64g,设CO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2−x)mol,28xg+44(2−x)g=64g,x=1.5mol,则CO的物质的量为1.5mol,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5mol,
A.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分子数之比,所以右边CO与CO2分子数之比为1.5mol:0.5mol=3:1,故A正确;
B. m(CO)=nM=1.5mol×28g/mol=42g,故B错误;
C.相同条件下气体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右边气体平均摩尔质量=64g/2mol=32g/mol,与氧气摩尔质量相等,所以混合气体与氧气密度之比为1:1,故C错误;
D.若改变右边CO和CO2的充入量而使隔板处于距离右端1/3处,则左右空间体积之比为2:1,左右气体物质的量之比为2:1,充入二氧化碳和CO物质的量为4mol,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压强之比,所以其压强之比为(8+2)mol:(8+4)mol=5:6,故D错误。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某同学对有关物质进行分类的列表: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第一组
Na2CO3
H2SO4
NaHCO3
CaO
CO2
第二组
NaOH
HCl
NaCl
Na2O
CO
第三组
NaOH
CH3COOH
CaF2
Al2O3
SO2
每组分类均有错误,其错误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鉴别胶体和溶液所采用的方法是观察是否能发生________现象。
(3)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50
1
3
12
反应后质量/g
x
26
3
30
①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反应。
②物质Q在反应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1) Na2CO3、CO、Al2O3(2)丁达尔现象 (3)①分解反应 ②催化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组中的碳酸钠是盐,而不是碱;第二组中的CO与碱不反应,不是酸性氧化物;第三组中的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
(2)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鉴别胶体和溶液所采用的方法是观察是否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3)①N和P的质量增加,这说明二者是生成物,所以M是反应物,则该反应是M的分解反应;②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前后Q的质量不变,因此Q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18.现有失去标签的CaCl2、AgNO3、HCl和Na2CO3四瓶溶液.为了确定四种溶液的成分,将它们编号为A、B、C、D后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顺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①
A+B
无明显现象
②
B+D
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
③
C+B
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
A+D
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下列各小题:
(1)A、C、D三瓶溶液分别是(用化学式表示所含溶质):A溶液________,C溶液________,D溶液________。
(2)写出B与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写出B与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
【答案】(1). CaCl2 (2). AgNO3 (3). Na2CO3
(4). CO32-+2H+=CO2↑+H2O (5). Ag++Cl-=AgCl↓
【解析】
【分析】本题是无机物的推断。HCl和Na2CO3反应生成气体,AgNO3与CaCl2、HCl和Na2CO3反应均生成沉淀,且CaCl2、AgNO3、HCl都能与Na2CO3反应,结合实验中B+D反应生成气体,A+D反应生成沉淀,A+B无现象,则B为HCl,D为Na2CO3,所以A为CaCl2,C为AgNO3,再结合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反应来解答。
【详解】HCl和Na2CO3反应生成无色无味气体,AgNO3分别与CaCl2、HCl和Na2CO3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且CaCl2、AgNO3、HCl都能与Na2CO3反应,结合实验中B+D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A+D反应生成白色沉淀,A+B无明显现象,则B为HCl,D为Na2CO3,所以A为CaCl2,C为AgNO3。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CaCl2,C为AgNO3,D为Na2CO3,故答案为:CaCl2;AgNO3;Na2CO3。
(2)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离子反应为CO32-+2H+=CO2↑+H2O;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离子反应为:Ag++Cl-=AgCl↓。
19.在稀硫酸中,KMnO4和H2O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H2O2-2e-=2H++O2↑
还原反应:MnO4-+5e-+8H+=Mn2++4H2O
(1)写出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被氧化元素是__________;若有0.5 mol H2O2参加此反应,电子转移个数为____________。
(3)若KMnO4的量不足,在Mn2+的催化作用下,H2O2仍能分解,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这时若有0.5 mol H2O2发生分解,电子转移个数为______。
【答案】(1)5H2O2+2MnO4-+6H+===5O2↑+2Mn2++8H2O
(2)KMnO4氧元素6.02×1023
(3)2H2O22H2O+O2↑ 3.01×1023
【解析】试题分析:在稀硫酸中,KMnO4和H2O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①氧化反应:H2O2-2e-═2H++O2↑,②还原反应:MnO4-+5e-+8H+═Mn2++4H2O,①×5+②×2得到:5H2O2+2MnO4-+6H+=2Mn2++5O2↑+8H2O;
(1)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H2O2+2MnO4-+6H+=2Mn2++5O2↑+8H2O;故答案为:5H2O2+2MnO4-+6H+=2Mn2++5O2↑+8H2O;
(2)依据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锰元素,从+7价降到+2价,所以氧化剂是KMnO4,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做还原剂被氧化,若有0.5mol H2O2参加此反应,根据离子方程式5H2O2+2MnO4-+6H+=2Mn2++5O2↑+8H2O;可知转移电子数1mol,转移电子个数为6.02×1023;故答案为:KMnO4,氧,6.02×1023;
(3)若KMnO4的量不足,在Mn2+的催化作用下,H2O2仍能分解,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H2O2发生分解,氧元素化合价从-1价变化为0价和-2价,每2mol过氧化氢反应转移电子为2mol,若有0.5mol H2O2发生分解,则转移电子个数为0.5mol,即转移电子个数为3.01×1023;故答案为:2H2O22H2O+O2↑; 3.01×1023。
20.现有下列仪器或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②的名称是_____。
(2)用上图仪器组装成气体发生装置:用KClO3和MnO2制O2应选的装置是______(填字母);用H2O2与MnO2制O2,并控制产生O2的速率,应选_____(填字母)。
(3)若用装置X进行“排空气法”收集制取的CO2,CO2应从_____(填“b”或“c”)端导入。若瓶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填“b”或“c”)端导入。
(4)若用F装置进行CO还原Fe2O3的实验,实验室制取CO的方法一般采用甲酸脱水法(HCOOHCO+H2O),用纯净的CO完成该实验。
①除F、X外还需要的装置有_____(填字母),X中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X与其他导管连接的顺序是_____(填导管口的序号);
②实验时 F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
【答案】(1). 长颈漏斗 (2). 分液漏斗 (3). AE (4). BD (5). c (6). b (7). DG (8). 浓硫酸 (9). dcbe (10). 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及选取方法。锥形瓶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若用图X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制取O2,氧气应从长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若瓶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若用F装置进行CO还原Fe2O3的实验,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
【详解】(1)根据仪器的外形特征可知仪器①为长颈漏斗,仪器②为分液漏斗。本小题答案为: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2) 用KClO3和MnO2制O2的反应物是固体需要加热,还需要用导气管将气体导出,应选的发生装置为AE;用H2O2与MnO2制O2的反应物是液体,不需要加热,反应容器用锥形瓶即可,由于分液漏斗有开关,可以通过开关调节液体的流速,从而控制反应速度,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D。本小题答案为:AE;BD。
(3)若用图X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制取的CO2,CO2应从长管(即c端)进入,因为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若瓶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从短管(即b端)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本小题答案为:c;b。
(4) ①甲酸脱水法制取一氧化碳的反应物是液体需要加热,应选的发生装置为G,由于分液漏斗有开关,可以通过开关调节浓硫酸的流速,还应用到的发生装置为D;制取CO时会携带出一部分水蒸气,而用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需用纯净的CO,则X中应加入的试剂是浓硫酸,用于吸收CO中的水蒸气,且气体应从长管进短管出,则X与其他导管连接的顺序是dcbe。本小题答案为:DG;浓硫酸;dcbe。
②完成该实验后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空气,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将一氧化碳收集起来再处理。本小题答案为: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
21.某同学用锌铜合金粉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分别做多次实验,现列出其中四组数据,请仔细阅读,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编号
锌铜合金质量/g
硫酸/mL
硫酸锌/g
1
2.0
56
4.83
2
3.0
56
3
4.0
56
9.66
4
5.0
56
9.66
(1)上表中空缺的数据应为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判断实验______(编号)是恰好完全反应。
(3)实验1中可选用_____________(物质名称)作为已知条件,计算放出氢气的体积是________mL(标准状况)。
(4)锌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答案】(1)7.245(2)(3)硫酸锌 672(4)97.5%
【解析】试题分析:(1)由图表可知,第二次实验时硫酸是过量的,因此3g合金中的锌完全溶解于硫酸,生成的硫酸锌与1中对应成比例,生成硫酸锌的量是4.83g×3÷2=7.245g;
(2)图表显示第三次数据可以判断是恰好完全反应,理由是在第三次4g合金的基础上再增加合金,无硫酸锌增加,可见硫酸溶液里的硫酸已经全部反应,另外4g合金生成的硫酸锌的量刚好是2g合金生成硫酸锌的量的2倍,可见合金中的锌恰好完全反应;(3)实验1中硫酸是过量的,可选用生成的硫酸锌质量计算放出的氢气,硫酸锌的物质的量为4.83g÷161g/mol=0.03mol,生成氢气的体积为0.03mol×22.4L/mol=0.672L=672mL;(4)根据实验1中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0.03mol,可知2g合金中锌的物质的量为0.03mol,质量为0.03mol×65g/mol=1.95g,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95g/2g×10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