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9 桃花源记图片ppt课件
展开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写桃花源的?
2.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文章,你会用哪个,为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进入——拜访——离开——再寻。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世外桃源:在文中之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桃花源”即我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或者我们的美好愿望。
(1)“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如有光。”——地点隐蔽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见人大惊(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不知世事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愿被扰
4.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此处有怎样的特点?
3.“世外”是指与世隔绝,文中哪些细节体现出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土地肥沃(2)祥和有序(3)安居乐业(4)热情好客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迷茫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急切刘子骥——欣然规往。 热望
东晋一百多年间约进行31场比较有名的战争或起义,约每3年一次。百姓居无定所,朝不保夕,人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批评,对未来世界的求索与呼唤。
5.美好的桃花源,令人赞不绝口,渔人、太守、刘子骥对桃花源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6.为什么桃花源会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生活处所?本文传达怎样的情感?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你如何评价这个世外桃源?
(1)环境优美 (2)和睦安乐 (3)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美好境界,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评价)
①具言:桃花源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②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一种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找到的。 写作目的:①批判当时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②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剥削、压迫,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要求;③也表现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点评]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5.《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文章既具有奇幻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对后世真实可信。
6.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如何理解?
这里的“外人”和文中另外两处“外人”一样,都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而非“世外之人”和“古人”。
故事曲折回环,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一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二折:“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三折:“初极狭,才通人。”
四折: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五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沿溪行,逢桃林桃林尽,山洞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贤士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元素,坚定我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
结合课文与所引的《桃花源诗》中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吸引人的地方:环境优美,土地肥沃,人人劳作、互助,根据季节耕种,而且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和平安宁,民风淳朴。 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写作 (任选一题)
再造想象: 1. 我来到桃花源 2. 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他的,代渔人的,代词)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交错相通;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问所从来(“所从”是介词结构“从所”的倒装)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邀请: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说: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如本文中:“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桃花源记教学ppt课件</a>,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细读品味,课文全篇探究,归纳总结,特色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桃花源记教学ppt课件</a>,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阅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立德树人,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获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获奖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