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后测评,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综合读写,解答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B.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D.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基础知识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4.《小石潭记》作者 , 代文学家。他与 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擅长写 ,本文是他的“ ”中的第四篇。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心乐之
(3)下见小潭
(4)皆若空游无所依
(5)日光下澈
(6)斗折蛇行
(7)其岸势犬牙差互
(8)凄神寒骨
7.一词多义辨析。
(1)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2)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4)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5)而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8.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三、综合读写
9.写作技法:移步换景。
《小石潭记》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带领我们领略了小石潭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请你也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一处景物。150字左右。
四、解答题
10.《小石潭记》一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11.课文《小石潭记》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五、文言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ㅤㅤ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ㅤㅤ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ㅤ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ㅤ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ㅤ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作者是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B.第二段写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侧面表现出潭水的清澈。
C.作者善用比喻,“斗折蛇行”“皆若空游无所依”“犬牙差互”都是比喻。
D.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到小石潭后,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3)作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其变化原因。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请根据以上选文,结合所学,谈谈陶渊明对归隐生活,柳宗元对贬谪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 小石潭记》2023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只要平时对所学文言文的实词掌握好就能做好本题。
【解答】A.凄: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心神凄凉;
B.无词类活用;
C.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D.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做个有心人,经常对所学实词进行积累整理。
2.【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解答】A.句意为: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B.句意为:都好像在空中游动。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C.句意为: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乐:形容词作动词,取乐。
D.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故选:C。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二、基础知识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多音字的读音。
【解答】答案:
liè chí yí cī chù dǒu qiǎ chuàng
【点评】解答此题,要在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答案:
柳宗元;唐;韩愈;散文;永州八记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5.【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解答】(1)重点词:闻,听。乐,以……为乐。句意: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2)重点词:蒙,覆盖。络,缠绕。句意: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重点词:可,大约。皆,都。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4)重点词:澈,穿透。布,印。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5)重点词:佁然,呆呆地样子。俶尔,忽然。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6)重点词:凄,使……凄凉。寒,使……寒冷。邃,深。句意: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答案:
(1)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2)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4)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5)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6)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6.【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解答】(1)句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向西。
(2)句意: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快乐。
(3)句意: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下:向下。
(4)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空:在空中。
(5)句意:阳光照到水底。下:向下。
(6)句意: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7)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8)句意: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感到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答案:
(1)向西。
(2)以……为快乐。
(3)向下。
(4)在空中。
(5)向下。
(6)像北斗星那样。
(7)像狗的牙齿那样。
(8)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7.【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解答】(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句意为: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从:自。
“隶而从者”句意为:跟着我们同去的人。从:跟从。
(2)“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句意为:在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清:清澈。
“以其境过清”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
(3)“潭中鱼可百许头”句意为:小潭中大约有一百头鱼。可:大约。
“不可知其源”句意为:不可以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可:可以。
(4)“全石以为底”句意为:用整块石头作底。以:用,拿。
“卷石底以出”句意为:石底周边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以:跟“而”相同,表示修饰关系。
(5)“乃记之而去”句意为: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了。而:表示承接关系。
“隶而从者”句意为:跟着我们同去的人。而:表示修饰关系。
答案:
(1)自;跟从
(2)清澈;凄清
(3)大约;可以
(4)用,拿;跟“而”相同,表示修饰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表示修饰关系
【点评】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必须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朗读节奏的划分,注意首先明确句意,按照意义和文言停顿习惯划分。
【解答】分析:“其岸势犬牙差互”意思是:它两岸的地势像狗牙一样参差不平。主语“其岸势”和谓语“犬牙差互”之间停顿。
答案:其岸势/犬牙差互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按照意义划分。
三、综合读写
9.【分析】本题考查移步换景手法运用。“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写作时选准角度,有条理描写,要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画面,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解答】答案:
示例:汽车在山峦岭壑之间穿行了两个多小时,在将要到达的时候,天却下起了雨,山顶云遮雾绕,朦胧缥缈,把美丽的玉苍山捂得紧紧的,直到转过最后一道弯时,才依稀看到我们将要下榻的玉华山庄那红色琉璃瓦的屋顶。山庄依山傍水,一幢幢仿欧式的小别墅精致、典雅,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错落有致,规模似乎也不小。下了车,扑面而来的就是新鲜的空气,雨不大,但是雾特别大,雾霭笼罩着,眼力所达,不过五十米,那些雾在身边涌动,挂在四周的松树上,树梢含雾,松针吐翠,顺着一条平整的小路,在松林里漫步,竟让人如在云堆里飘浮的感觉。
【点评】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
四、解答题
10.【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可联系写作背景,紧扣文中关键词,简析柳宗元在游玩小石潭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答案:
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时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最后小石潭四周凄清的氛围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11.【分析】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解答】第一问根据文中句子“心乐之”回答即可。第二问,抓住文中暗含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即可理解其内心的情感感受。
答案:愉悦;抑郁忧伤
【点评】了解本文作者的官场失意的生活经历和此文的写作背景被贬永州,即可理解诗人在文中情感的变化。古代文人由于生活的时代言论不自由的原因,所以总是把自己的一些情感寄托于物,分析作者情感要仔细阅读文中作者所写之物,结合诗人个人信息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12.【分析】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②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2)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是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这里不是比喻句;故本项表述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是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游览山水本是为了排遣心中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故心情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①格外
②像狗的牙齿那样。
(2)C
(3)①心情变化:由游览之初的“乐”到离去之时的“忧”或“悲”。
变化原因:当时的柳宗元遭到贬谪,心情是悲苦的。游览山水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分析】译文:
甲文: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丙文:
陶潜,字元亮,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我的住所)四壁破败萧然,不能挡风遮阳。穿着简陋粗布衣服,纠结破敝,盛食的筆瓢常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这样。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徽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隔绝/仅有、稀少;
B.因为/以为、认为;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详细/具备;
故选:C。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①句中重难点词语有: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句意为: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句中重难点词语有:但,只。识,懂得、领会。何劳,何必。句意为: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从“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弃官场,喜爱田园生活;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可以看出,陶渊明追求与向往“世外桃源”理想生活。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以看出,柳宗元被贬后寄情山水,但有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苦闷)。
答案:
(1)C
(2)①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②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陶渊明:厌弃官场,喜爱田园生活。追求与向往“世外桃源”理想生活。柳宗元:被贬后寄情山水,但有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苦闷)。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清冽
为坻
怡 然
犬牙差 互
俶 尔
斗 折
悄
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为乡邻之所贵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弦徽不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小石潭记课时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综合读写,解答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复习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