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9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 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对应关系不相符的是( )
    A. 春华秋实——生物能繁殖后代
    B. 朵朵葵花向太阳——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繁殖和遗传现象
    D. 夏天人体会流汗——生物的新陈代谢,排出人体的代谢废物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春华秋实指春天开花,秋天结实,说明生物能繁殖后代,故A正确。
    B.“朵朵葵花向太阳”体现了光对生物的影响,也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B正确。
    C.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生物都有变异的特性,故C错误。
    D.夏天人体会流汗,说明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会持续产生水分等代谢废物,故D正确。
    故选C。
    2. 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下列有关生物圈和栖息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B. 绝大多数生物生存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
    C.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D. 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答案】A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详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故A错误。
    B.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但是绝大多数生物生存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故B正确。
    C.栖息地是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的总和,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故C正确。
    D.栖息地是生物圈中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群体,所以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故D正确。
    故选A。
    3. 科研人员利用红外触发相机经长期的野外观测,收集了东北豹大量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得出东北豹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的数量、性别及其年龄等基本特征。科研人员主要运用的生物学探究方法是( )
    A. 观察法B. 实验法C. 测量法D. 调查法
    【答案】D
    【分析】实验法是从影响调研问题的许多因素中选出一个或两个因素,将它们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测量法是指根据某一规则给测量对象的某些特性分配数值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详解】由分析可知,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科研人员对收集了东北豹大量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得出东北豹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北部地区的数量、性别及其年龄等基本特征,属于调查法,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关于“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发现镜头有脏污,需用纱布仔细擦拭干净
    B. 对光时,应使用低倍物镜和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C.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目镜内,便于观察物像
    D. 安放显微镜时,应放在实验台中央,远离台面边缘
    【答案】B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和收镜。
    【详解】A.发现镜头有脏污,需用擦镜纸仔细擦拭干净,故A错误。
    B.对光时,应使用低倍物镜和大光圈对准通光孔,故B正确。
    C.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内,以免压破玻片的损伤镜头,故C错误。
    D.安放显微镜时,应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距离实验台7cm左右,故D错误。
    故选B。
    5. 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要将图甲转换成图乙,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内的明暗变化是( )

    A. 右上方 变亮B. 右上方 变暗
    C. 左下方 变亮D. 左下方 变暗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物像的移动方法,物像的放大。显微镜成倒像,物像的移动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详解】显微镜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际的相反。甲图视野中被观察的物像在右上方,因此物像要向左下方移动,故玻片应向右上方移动。从乙图中看出物像放大了,表明显微镜放大倍数增大;而显微镜放大倍数增大后视野变暗,因此还要调节光圈,用大光圈使视野变亮。因此要将图甲转换成图乙,载玻片移动方向和视野内的明暗变化分别是右上方、变暗,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 小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利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如图所示)。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cadb
    B. 当图乙中的物镜由A转换到B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多
    C. 此实验的步骤b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步骤b,所滴加的液体是相同的
    D. 图丙所示的视野,说明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步骤d操作不当
    【答案】B
    【分析】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刮、涂、盖、染。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放在实验台上备用;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用消毒的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几下,取得口腔上皮细胞;再在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盖上盖玻片,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擦→滴→刮→涂→盖→染→吸。故图甲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c滴、a涂、d盖、b染,A正确。
    B.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图乙种,物镜A较短、倍数小,物镜B较长、倍数大;因此,当图乙中的物镜由A转换到B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少,B错误。
    C.染色用的液体是碘液;此实验的步骤b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步骤b都是染色,所滴加的液体是相同的,都是碘液,C正确。
    D.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这样载玻片上的水就可以慢慢地把盖玻片下面的空气赶走,盖玻片下面就不会出现气泡;图丙出现的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可能是步骤的d盖盖玻片操作不当引起的,D正确。
    故选B。
    7. 如图是植物细胞的相关概念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a表示“支持和保护”B. 甲表示细胞膜
    C. 乙表示线粒体D. 丙表示细胞核
    【答案】C
    【分析】图中a表示细胞壁的功能:保护和支持作用;甲表示细胞膜;乙表示细胞质,丙表示细胞核。
    【详解】A.a表示细胞壁的功能:保护和支持作用,故A正确。
    B.甲表示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故B正确。
    C.乙表示细胞质,其内含有能量转换器,即叶绿体和线粒体,故C错误。
    D.丙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在生活的细胞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的;而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库中,因此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着细胞的遗传和发育,故D正确。
    故选C。
    8. 如图,图一表示单细胞生物——变形虫的分裂过程,图二表示细胞的几种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变形虫分裂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①③②④
    B. 图一过程④在变形虫细胞中央形成了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C. 图二中A过程使细胞体积增大,B过程形成不同的组织
    D. 图二中的A过程,遗传物质减少了一半,B过程遗传物质保持不变
    【答案】A
    【分析】图一动物细胞分裂过程;图二中A表示细胞分裂过程,B表示细胞分化。
    【详解】A.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靠分裂生殖,动物细胞细胞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可见正确排列顺序是①③②④,故A正确。
    B.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图一过程④在变形虫细胞中央形成了新的细胞膜,没有细胞壁,故B错误。
    C.图二中A过程的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多,表示细胞分裂过程,图二中B表示细胞分化,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故C错误。
    D.图二中AB过程遗传物质都没有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9. 下图中能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分,因此,正常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保持不变。
    【详解】在体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从而确保亲子代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可见,选项中,能表示人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是C图。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初春时芦苇抽芽与河豚洄游的景象。下列关于芦苇和河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芦苇细胞和河豚细胞中均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
    B. 芦苇抽芽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细胞数量的增多
    C. 河豚洄游行为受大脑控制,大脑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D. 芦苇和河豚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答案】B
    【分析】(1)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详解】A.芦苇细胞和河豚细胞中均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A错误。
    B.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B正确。
    C.大脑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C错误。
    D.芦苇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没有系统这一层次,而河豚具有系统这一层次。D错误。
    故选B。
    11. 如图是某同学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一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 图三中②③内分别盛有酒精、清水
    C. 滴加碘液后,图四叶片的b处变为蓝色
    D. 如果用该植物验证呼吸作用,此装置需一直放在图二环境中进行实验
    【答案】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步骤一进行暗处理是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故A正确。
    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且酒精不能直接加热,因此图三中②、③内分别盛有酒精、清水,故B正确。
    C.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图四叶片a遮光部分不变蓝色,b未遮光部分变蓝色,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故C正确。
    D.如果用该植物验证呼吸作用,应把图一装置放置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因为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故D错误。
    故选D。
    12. 以下实验的生物材料都具有生物活性,实验过程中的其他条件均适宜。关于下列四个实验装置,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塑料袋内壁的水珠都是来自植物蒸腾作用
    B. 图二实验装置可以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
    C. 图三可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D. 图四可用来验证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
    【答案】A
    【分析】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图一塑料袋扎在植物茎部,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来自植物蒸腾作用,故A正确。
    B.图二实验装置中的溶液浓度过高,所以不能用于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故B错误。
    C.图三可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故C错误。
    D.图四是光合作用测定装置,含有二氧化碳传感器,可用来验证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故D错误。
    故选A。
    13. 同学们在课堂上利用萌发的和煮熟的种子(初始温度相同)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煮熟的种子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B. 甲组温度计示数低于乙组
    C. 甲组蜡烛迅速熄灭,乙组蜡烛继续燃烧
    D. 实验可证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答案】B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甲组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乙组不进行。
    【详解】A.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生命活动,无法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呼吸作用能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故甲组温度计示数高于乙组,B错误。
    C.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而蜡烛的燃烧需要氧气,故甲组蜡烛迅速熄灭。而乙组煮熟的种子未消耗氧气,故蜡烛继续燃烧,C正确。
    D.通过对比,实验可证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正确。
    故选B。
    14. 小明在生物园观察油松、葡萄、肾蕨,归纳三者特征。表中各项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分析】油松属于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具有根、茎、叶、种子四个器官,依靠种子繁殖后代;葡萄是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依靠种子繁殖后代;肾蕨是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并且具有输导组织,依靠孢子繁殖后代。图中①是油松和葡萄的共同点,②是油松和肾蕨的共同点,③是葡萄、油松和肾蕨的共同点。
    【详解】A.①都有种子,肾蕨没有花,③肾蕨没有果实,故A错误;
    B.油松没有果实,种子裸露,故B错误。
    C.①都有种子,②都无果实,③都具有根、茎、叶,故C正确。
    D.油松没有花,故D错误。
    故选C。
    15. 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叶脉,主要由输导组织构成
    B. ③主要属于营养组织,含有大量叶绿体
    C. ②④属于上皮组织,不含叶绿体,具有保护作用
    D. ⑤主要分布于下表皮,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答案】C
    【分析】如图中,①叶脉,②上表皮,③叶肉,④下表皮,⑤气孔。
    【详解】A.①是叶脉,主要由输导组织构成,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A不符合题意。
    B.③是叶肉,主要属于营养组织,含有大量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②④合称表皮,属于保护组织,不含叶绿体,具有保护作用,C符合题意。
    D.⑤是气孔,是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主要分布于陆生植物叶片下表皮,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下面关于实验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分析】环节动物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详解】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近环带的一端为前端,A错误。
    B.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在细胞中具有一个较大的液泡,B正确。
    C.徒手制作叶片的横切片时,用两个并排的刀片沿横向切割,C错误。
    D.水螅体长1厘米左右,可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其外部形态,D错误。
    故选B。
    17. 动物园举行鱼类运动会,前来报名的有:鲨鱼、鲍鱼、甲鱼、鲤鱼、章鱼、鲸鱼、娃娃鱼、鳄鱼、鲈鱼,其实有资格参赛的只有( )种?
    A. 3B. 4C. 5D. 6
    【答案】A
    【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根据鱼类的特征可知:鲨鱼、鲤鱼、鲈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符合鱼类的特征,属于鱼类;鲍鱼、章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贝壳退化,属于软体动物;甲鱼、鳄鱼卵生,用肺呼吸,为爬行动物;鲸鱼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属于哺乳动物;娃娃鱼幼体时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成体生活在山上水中,但是用肺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为两栖动物。由此可见,有资格参赛的只有鲨鱼、鲤鱼、鲈鱼3种,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 无脊椎动物是一个大家族。下列关于几种动物的类群和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桃花水母——软体动物——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B. 人蛔虫——线形动物——身体呈细线形,有口无肛门
    C. 宝贝——腔肠动物——身体柔软,外面有贝壳
    D. 蟹——节肢动物——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分节
    【答案】D
    【分析】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其体内有没有脊柱,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动物、哺乳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详解】A.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桃花水母、水螅等;其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A错误。
    B.线形动物,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农作物体内;其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如人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生殖器官发达)、蛲虫、钩虫、丝虫、线虫,B错误。
    C.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宝贝、章鱼、枪乌贼、扇贝等,C错误。
    D.节肢动物,是最大动物类群,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其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分部,足和触角都分节;如蟹、螳螂等,D正确。
    故选D。
    19. 科学家在我国台州首次发现了中国瘰螈,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山中小溪和石块之间,皮肤裸露湿润,用肺呼吸。据此可以判断中国瘰螈属于( )
    A. 两栖动物B. 爬行动物
    C. 鱼类D. 哺乳动物
    【答案】A
    【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详解】A.根据题干“科学家在我国台州首次发现了中国瘰螈,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山中小溪和石块之间,皮肤裸露湿润,用肺呼吸”的描述,结合分析可知,中国瘰螈属于两栖动物,A正确。
    B.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B错误。
    C.鱼类的特征有:终生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C错误。
    D.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D错误。
    故选A。
    20. 下列有关动物运动与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狗怕弯腰,狼怕摸刀”,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且该行为的形成与遗传有关
    B. 暴雨前,蚁群叼着卵茧、食物等有序的往高处转移,说明蚂蚁具有社会行为
    C. 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D. 小动物闻到老虎的气味纷纷逃跑,这属于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D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A.狗看到你弯腰拾起石块要攻击它时会立刻逃之夭夭;狼对刀的恐惧心理,达到了怕人摸刀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条件反射,这种行为与遗传有关,A正确。
    B.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暴雨前,蚁群叼着卵茧、食物等有序的往高处转移,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式,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B正确。
    C.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动物就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的行为的,所以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就越复杂,C正确。
    D.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等叫做动物语言,小动物闻到老虎的气味纷纷逃避,发生在不同动物之间,属于防御行,不属于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D。
    21. 下列哪一动物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
    A. 蜘蛛结网B. 老马识途
    C. 谈虎色变D. 画饼充饥
    【答案】A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蜘蛛结网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老马识途、谈虎色变、画饼充饥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给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2. 下列对于农业生产中所采取的措施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收获的粮食要马上贮存入库——保留其营养成分,延长贮存期
    B. 适当提高大棚内的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C. 水淹之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D. 将玉米瓜类和大豆轮作——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A
    【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A.收获的粮食要晒干后入库,避免进行旺盛的呼吸作用,消化有机物,或发生霉变,A错误。
    B.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适当提高大棚内的光照强度,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B正确。
    C.被水淹植物体,由于水把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土壤,造成土壤中缺氧,根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从而使根的生命活动减弱甚至死亡,所以要及时排涝,目的是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C正确。
    D.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提高土壤的肥力,人们常利用根瘤菌的这一固氮作用进行瓜类与豆类轮作,D正确。
    故选A。
    23. 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
    B. 动物能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维持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稳定
    C.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减少温室效应的出现
    D.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分解生物遗体,促进物质循环
    【答案】C
    【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详解】A.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A不符合题意。
    B.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能维持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稳定,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以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减少温室效应的出现,C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 如图是某同学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哪组生物能用该图分类( )
    A. ①蘑菇 ②银杏 ③紫菜 ④海带
    B. ①珊瑚虫 ②地钱 ③墙藓 ④衣藻
    C. ①酵母菌 ②油松 ③肾蕨 ④小球藻
    D. ①家鸽 ②水杉 ③葫芦藓 ④地钱
    【答案】C
    【分析】没有叶绿体只能进行异养的是动物和微生物,有叶绿体的是植物;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中的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叶,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有果实,没有果实的是裸子植物。图片中①是动物或细菌真菌等,②是裸子植物,③是蕨类或苔藓,④是藻类。
    【详解】A.蘑菇属于真菌,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银杏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紫菜是藻类植物,无叶,不符合图中的③;故不可以用该图分类,A错误。
    B.珊瑚虫是动物,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 地钱是苔藓植物,无种子,不符合图中的②;故不可以用该图分类,B错误。
    C.酵母菌是真菌,无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油松是裸子植物,有种子,无果实,符合图中的②;肾蕨是蕨类植物,无果实,无种子,有叶,符合图中的③;小球藻是藻类植物,无果实,无种子,无叶,符合图中的④;故可以用该图分类,C正确。
    D.家鸽属于动物,无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水杉是裸子植物,无果实,无种子,符合图中的②;葫芦藓是苔藓植物,无果实,无种子,有叶,符合图中的③;地钱是苔藓植物,无果实,无种子,有叶,不符合图中的④;故不可以用该图分类,D错误。
    故选C。
    25. 在分类学上,小麦和水稻是同科不同属,小麦与大豆是同门不同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属
    B. 分类单位的纲与科相比,科所包含的生物种类多
    C. 小麦和大豆的亲缘关系比小麦和水稻近
    D. 小麦和水稻之间共同特征多,小麦和大豆之间共同特征少
    【答案】D
    【分析】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等级是界,最小的等级是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A.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故A错误。
    B.分类单位的纲与科相比,科所包含的生物种类少,故B错误。
    C.小麦和水稻同科,小麦和大豆同门,科比门小,因此小麦和大豆的亲缘关系比小麦和水稻远,故C错误。
    D.小麦和水稻同科,小麦和大豆同门,科比门小,因此小麦和水稻之间的共同特征比小麦与大豆之间的共同特征多,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以下是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填序号),进行步骤③的操作时,应该依次转动图二显微镜的____结构(填序号)。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需要用消毒牙签在____处轻轻刮取。用碘液对标本进行染色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3)下图中ABCD是某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物像:
    请根据物像特点,按照物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____,要使视野从A变为C,应调节图二显微镜结构的[ ]____。
    (4)某同学用显微镜看到了下图所示的视野,若将5×物镜调换为10×物镜,在视野中能观察到的完整细胞是____(填序号)。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特有的结构是____。
    【答案】(1)①. ③①②④ ②. 467
    (2)①. 口腔侧壁 ②. 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3)①. BDAC ②. 3细准焦螺旋
    (4)①. ③④⑤⑥ ②. 细胞壁和液泡
    【分析】图一中,①安放装片,②下降镜筒,③对光,④寻找物像;图二中,1目镜,2粗准焦螺旋,3细准焦螺旋,4转换器,5物镜,6遮光器,⑦反光镜。
    【详解】(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③最后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观察,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从而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因此,图一中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对光、①安放装片、②下降镜筒、④寻找物像;进行步骤③对光的操作时,应该依次转动图二显微镜的④转化器、⑥遮光器、⑦反光镜。
    (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刮、涂、盖、染。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放在实验台上备用;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用消毒的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几下,取得口腔上皮细胞;再在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盖上盖玻片,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需要用消毒牙签在口腔侧壁处轻轻刮取。用碘液对标本进行染色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3)在显微镜下最先看到的是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方即B;先要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这样可以看到D;然后再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可以看到被放大了的物像即A,此时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即C。因此,根据物像特点,按照物像出现的先后顺序的排序是BDAC,要使视野从A变为C,应调节图二显微镜结构的3细准焦螺旋。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若将5×物镜调换为10×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了2倍,只能看到原来细胞数量的二分之一;如图中8个细胞,则只能看到③④⑤⑥4个完整的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两者的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绿色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但没有叶绿体。因此,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和液泡。
    27. 为帮助农民提高小麦的产量,技术人员对小麦种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图一中①②③表示小麦幼苗叶片进行的三项生理过程,图二表示夏季晴天大棚24小时内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变化情况(密闭状态测定),图三表示小麦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B为线粒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①②③表示小麦幼苗的某些生理过程。先将小麦幼苗放在黑暗处一昼夜,通过____(填数字)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再用黑纸片将叶片Ⅰ的b部分进行遮光处理,然后把幼苗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Ⅰ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叶片Ⅰ中b处的现象是____,根据叶片I的相关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
    (2)该植物叶片有机物积累最快和最多的点分别是图二曲线上的____(填字母);在g点时,图三中所示生理过程1、2、3、4是否显现?____(选填“是”或“否”);当图三只进行过程3和4时,对应图二的时间段是____时和18-24时。
    (3)图四表示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夜间温度下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曲线表明,在同一时间范围内,温度越低,____,相对应的图二中a点会向____(填“上”或“下”)移动。在实际生产中,要增加小麦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
    【答案】(1)①. ① ②. 不变蓝 ③. 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①. d、g ②. 否 ③. 0-6
    (3)①. 呼吸作用越弱 ②. 下 ③. 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分析】图一中,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蒸腾作用,③表示光合作用。图三中,A为叶绿体,B为线粒体,1表示叶绿体向外界释放氧气的过程,2表示叶绿体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3表示线粒体向外界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4表示线粒体从外界吸收氧气的过程,5表示叶绿体向线粒体释放氧气的过程,6表示线粒体向叶绿体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详解】(1)由图一可知:①过程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①表示呼吸作用;因此,先将小麦幼苗放在黑暗处一昼夜,通过①呼吸作用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再用黑纸片将叶片Ⅰ的b部分进行遮光处理,与未遮光处理的叶片部分唯一不同的是变量光,形成对照实验;然后把幼苗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摘下叶片Ⅰ,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叶片Ⅰ的b处的现象是叶片不变蓝,表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形成,表明光合作用需要光;见光的叶片Ⅰ的a处变蓝,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图二中,横坐标以上表示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消耗有机物;横坐标以下表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积累有机物。图二中,d点时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最大,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差值最大,有机物积累最快;c点到g点间,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积累有机物,g点后,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消耗有机物,因此,g点时,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g点时,植物既不向外界释放二氧化碳,也不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结合分析,图三中所示生理过程1、2、3、4不显现,植物只进行生理过程5、6。当图三只进行3和4时,即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对应图二的时间段是0~6时和18~24时。
    (3)分析图四曲线可知,在同一时间范围内,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少;则相对应的图二中a点会向下移动。由图四曲线变化可知,温度越高,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越多,说明温度升高,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增大,消耗有机物增多,不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在生产中,要增加小麦产量理论上可采取的措施是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28. 图一是被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运输方向,代码Ⅰ、Ⅱ、Ⅲ、Ⅳ表示物质,字母A、B、C、D表示结构。图二、图三是某生物实验兴趣小组做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的[Ⅰ]是____。在结构[C]____中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 ]____中。
    (2)图二是生物小组设置的一组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发现透明的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出现。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
    (3)该生物小组进一步探究,将图二中的甲装置放在光下一段时间后,如图三所示用排水法收集了塑料袋中的气体,将带火星的细木条插入广口瓶中,看到的现象是,细木条将会____,说明该气体是图一中的[ ]____。该气体进出叶片通过图一中的[ ]____,该结构的开关闭合由下图中[ ]____控制。
    【答案】(1)①. 水 ②. 叶绿体 ③. Ⅲ有机物
    (2)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3)①. 复燃 ②. Ⅳ氧气 ③. D气孔 ④. 2保卫细胞
    【分析】图中A导管、B筛管、C叶绿体、D气孔、Ⅰ水、Ⅱ二氧化碳、Ⅲ有机物、Ⅳ氧气。1表皮细胞,2保卫细胞,3气孔。
    【详解】(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Ⅰ水+Ⅱ二氧化碳+Ⅲ有机物(储存能量)+Ⅳ氧气。图一中的Ⅰ由导管运输来的,因此表示水。在结构C叶绿体中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Ⅲ有机物中。
    (2)观图二可知:叶的数量是变量。一段时间后,发现透明的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出现。甲塑料袋内壁上水珠最多,丙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最少,可得出的结论是: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3)氧气有助燃的现象。该生物小组进一步探究,将图二中的甲装置放在光下一段时间后,如图三所示用排水法收集了塑料袋中的气体,将带火星的细木条插入广口瓶中,看到的现象是,细木条将会复燃,说明该气体是图一中的Ⅳ氧气。气孔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由一对半月形的2保卫细胞控制,因此,氧气进出叶片通过图一中的D气孔。
    29. 地球上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多种多样,不但扩大了其活动范围,也便于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下列是有关动物运动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的中A、B、C分别为____。
    (2)图二中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 ]____、[3]关节腔和[ ]____三部分。
    (3)图四是A、B两位同学分别绘制的人体骨、关节、骨骼肌关系模式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或“B”)。
    (4)图五是某同学用两片长方形的木板③⑤、两条松紧带②④和一颗螺丝①制作的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其中螺丝①相当于____,起到运动支点的作用。若图五模拟的是屈肘时的状态,图五②代表的结构对应的是图三中的结构[ ]____,此时图五④处于____状态,牵动骨围绕螺丝①活动,完成该动作。人体任何动作的完成,都是运动系统在____系统支配下和其他系统辅助下完成的。
    【答案】(1)骨、骨骼肌、肌腱
    (2)①. 6关节面 ②. 2关节囊
    (3)A (4)①. 关节 ②. 8肱三头肌 ③. 收缩 ④. 神经
    【分析】图一中,A骨,B骨骼肌,C肌腱;图二中,1关节头,2关节囊,3关节腔,4关节窝,5关节软骨,6关节面;图三中,7肱二头肌,8肱三头肌,9肱骨,10肘关节;图五中,①模拟关节,②④模拟骨骼肌,③⑤模拟骨。
    【详解】(1)高等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结;骨连结包括关节、半活动连结和不活动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由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白色的肌腱构成。因此,图一的中A、B、C分别为骨、骨骼肌、肌腱。
    (2)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关节面是组成关节的相邻两骨的接触面,一凸一凹,相互吻合,凹的是关节窝,凸的是关节头;关节面上覆盖着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囊包绕着整个关节,关节囊的里面和外面有韧带,使关节牢固;关节腔是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因此,图二中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6关节面、3关节腔和2关节囊三部分。
    (3)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图四中,A图骨骼肌两端的肌腱跨过关节附着相邻的两块骨上,正确;B图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附着在同一块骨上,不能完成运动,错误;故选A。
    (4)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图五中,螺丝①相当于关节,起到运动支点的作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因此,若图五模拟的是屈肘时的状态,图五②代表的结构舒张,对应的是图三中的结构8肱三头肌,此时图五④处于收缩状态,牵动骨围绕螺丝①活动,完成该动作;人体任何动作的完成,都是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和其他系统辅助下完成的。
    30. 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如图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生物。请据图回答:
    (1)图一的A和B中,出现发达的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能力较强的是____(填字母)。
    (2)从形态结构上看,C比D高等,主要表现在C多了____(填器官名称);
    (3)G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它的体表有____,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F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其牙齿与图二中的____(填代号)相同。
    (4)E的主要呼吸器官是[ ]____,还有起辅助作用的结构[ ]____,这一结构决定E的呼吸方式为____,以适应飞翔生活。E和H的运动器官分别是____。
    【答案】(1)B (2)花和果实
    (3)①. 外骨骼 ②. 胎生哺乳 ③. 甲
    (4)①. 4肺 ②. 3气囊 ③. 双重呼吸 ④. 翼、鳍
    【分析】图一中: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B铁线蕨属于蕨类植物,C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D银杏属于裸子植物,E家鸽属于鸟类(1是气管,2是嗉囊,3是气囊,4是肺),F家兔属于哺乳动物,G蝗虫属于节肢动物,H属于鱼类。图二中:甲是植食性动物的牙齿,乙是肉食性动物的牙齿。
    【详解】(1)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和叶结构简单,没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发达的输导组织;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B铁线蕨属于蕨类植物。因此,图一的A和B中,出现发达的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能力较强的是B。
    (2)C向日葵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D银杏属于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因此,从形态结构上看,C比D高等,主要表现在C多了花和果实。
    (3)G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于陆地生活。F家兔属于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家兔是草食动物,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无犬齿,故其牙齿与图二中的甲相同。
    (4)E家鸽属于鸟类,主要的呼吸器官是4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3气囊能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当吸气时,气体一部分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进入气囊,在气囊内储存;当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有利于鸟的飞行生活;鸟类的运动方式是飞行,运动器官是翼;H鱼类生活在水中,运动方式是游泳,运动器官是鳍。
    31. 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极广。下图所示各类微生物各有其形态和结构特点,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A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它通过____的方式进行繁殖,并能通过形成____度过恶劣环境。
    (2)图D中的a是____,图中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的生物还有____(填字母)。
    (3)馒头是大多数北方人生活中的主食,发面蒸馒头时需要[ ]____的参与,根据细胞核的特点可知它属于____生物,它依靠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葡萄糖等营____生活,这类微生物对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作用。
    (4)烧伤病人容易被绿脓杆菌感染引起伤口化脓,临床可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在绿脓杆菌细胞内寄生和增殖的特点,从而有效控制其感染。与绿脓杆菌相比,绿脓杆菌噬菌体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
    【答案】(1)①. 分裂 ②. 芽孢
    (2)①. 孢子 ②. BC
    (3)①. B酵母菌 ②. 真核 ③. 腐生##异养 (4)没有细胞结构
    【分析】(1)如图中,A是细菌;B是酵母菌;C是青霉;D是蘑菇,a是孢子、b是菌盖、c是菌褶、d是菌柄、e是菌丝;E是病毒,
    (2)细菌细胞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细胞叫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详解】(1)A细菌单细胞生物,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在恶劣环境中,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2)图D蘑菇是多细胞真菌,a是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真菌依靠孢子繁殖后代;图中,B酵母菌与C青霉都属于真菌,都通过a孢子来繁殖后代。
    (3)B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够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馒头疏松多孔;所以发面蒸馒头时需要B酵母菌的参与;酵母菌的细胞中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需要依靠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葡萄糖等营腐生生活,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4)绿脓杆菌属于细菌,具有细胞结构;而绿脓杆菌噬菌体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与绿脓杆菌相比,绿脓杆菌噬菌体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细胞结构。



    A
    有种子
    有花
    无果实
    B
    有果实
    无根、有叶
    有花
    C
    有种子
    无果实
    有根、茎、叶
    D
    有花
    有孢子
    有根、茎、叶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或操作
    A
    观察蚯蚓
    蚯蚓由许多相似的环带构成
    B
    观察酵母菌
    酵母菌细胞具有液泡
    C
    观察叶片结构
    需要用锋利的铅笔刀迅速切割
    D
    观察水螅外部形态
    需要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相关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12,3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